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冬吃萝卜夏吃姜”,是句老话。但是有人问道:姜是热性驱寒之物,而萝卜是寒性之物,正常应是冬驱寒,夏降温,怎么反而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呢?


其实自古医书便记录,“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也就是说,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易向外散,体内则阳热虚少,易生寒生冷,此时人们又喜吹空调,吃冰饮,更易寒气入体,这样反而易使体内受寒伤及脾胃。


因此,这时吃生姜便可以驱寒暖胃,杀菌消炎,对身体有益。

可见,气候变化,人的生活起居也随之改变,人体质同样会改变,环环相扣,养身保健也要因时而变!


同理,“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头”蕴含了怎样的节气变化的养生秘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夏季养生需要注意的事情呢?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一、不宜坐木


俗话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故不能过于贪凉快,而应当让机体出汗降温。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二、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小肠里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较高,如果骤然受冷刺激可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三、不宜大热速冷


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时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就会“乘凉而入”。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将身上的汗擦干或待汗发散干之后再冲洗。


同样的道理,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冷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四、不宜夜晚露宿


盛夏时节,身上的汗腺不断向外分泌汗液,以散发体内的热量,睡着后,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


此时如果正值夜晚,气温下降,再遇冷风袭来,露水加身,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夜晚露宿还易被蚊虫叮咬,可能染上疾病,如大脑炎等病。


为什么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五、不宜直吹空调


空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环境。


但如室内外温差太大,使人对室内外温度变化难以适应而容易“伤风”“感冒”,而且如室内外温差太大,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空气混浊,致使各种病原微生物孳生。


若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就容易患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温差不易太大,最好在摄氏5-8度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0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冷食   阳气   温差   抵抗力   胃肠   机体   美文   热量   炎热   气温   萝卜   夏季   体内   夜晚   老人   人体   空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