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效用认知悖论

当下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是否有用争辩不休?正反两派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辩得不亦乐乎?正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没有用?好不好用?当以现实为评判标准,而非口头争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有没有用”问题,首选需要找到现实的需求点。要明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创新,哪些需要摒弃。就以儒学为例,儒学自创立伊始,其定位核心是政治,不论其宗法伦理,还是教育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儒者,人之需也。为什么人所需就决定其所在的阶级立场。我们在政府报告或系列讲话经常看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经典引用,就错误认为儒家思想先进前卫,竟然包含现代主流民本思想,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在《历史认知悖论》提到正确认知历史的两种方法:历史原解和历史新解。以上经典引用采用的是历史新解的方法,站在新时代人民的立场去解读经典,本意是为满足现代服务需要,而不是儒学原始内涵,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儒家思想从创立之初代表的就是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所以孟子所谓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想告诉君主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于百姓,只有重视善待百姓,国家社稷才能稳固。所以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前提得对传统文化内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怎么用”的问题,对照上文所述,分清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创新,哪些需要摒弃。还是以儒学为例。某位伟人曾这样评价孔子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言下之意儒学在教育治学方面是值得称道,可以跟当今教育制度相辅相成,互补助益,这就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部分。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登上政治舞台以来,其表现可谓是臭名昭著、恶名昭彰。对外主和,彰显仁义,导致外敌从中获取巨额资源物资,结果外敌越来越强,中原越来越弱,如此反复;对内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贻害无穷。归根结底封建时代之所以消亡与内斗内耗有着直接的关系。封建时代不是亡于外族侵略,而是毁于层出不穷的内斗内耗,这就是儒家宗法思想的毒瘤。新时代就是要消除儒家政治影响力,将其政治边缘化,削弱宗法思想对国家法治体系的危害性,这就是新时代儒家思想需要摒弃的部分。而关于儒家修身养性方面需要根据现实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创新,做到与实践相吻合,与时俱进。

坚持扬弃原则,对待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以现实需不需要、好不好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仅仅只是在做纸面文章。传统文化传承要秉持经世济用原则,让经典在现实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效用认知悖论

教化传承始于书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本固邦宁   儒家   宗法   外敌   内耗   社稷   儒学   悖论   效用   美文   传统文化   封建   认知   儒家思想   现实   思想   政治   经典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