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铃】似水流年


【散文风铃】似水流年

初中时开始写古诗词,常常连着几周沉浸在几行诗句里。当时迷恋的是那种光整圆融、一字不可动摇的美,超拔于日常的醉意;后来写散文,写小说,在形式上,已经没法要求诗那样的精确和坚实,只能追求行文的舒展和内在的节奏了。内核上没怎么变,只是对美、对醉意的定义较从前宽广了一些。

初中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理由很简单,写自己喜欢的,虽然并未改变什么,但起码写作让我当时自以为找到了可以为之的梦想。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与那时相比,我现在对文学的理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我迫切希望借助文学改变自身命运,现在则明白,文学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充其量只是迷惘之时的安慰剂。从这点来说,文学对我又是最重要的,它让我尽可能地了解自己,如果没有这十年写下的这些文学作品,或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这些作品经常让我清晰地想起这十年所经历的一切,对我个人弥足珍贵。

我的朋友大都也是写作者,所以自然而然会关注,不管是专注笔记体的,还是钩沉历史的,或是发掘两性内心秩序的,都让我印象深刻。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加上我自己的创作,让我发现这代人跟前几代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几乎不能用宏大叙事或者单一特征概括,有些更是完全背离了所谓的现实主义写作。我个人认为,现实首先要基于自身感受,并非通过俯瞰所谓的底层人物即为现实,尤其在网络与科学均如此发达的当下,再说“现实主义”未免有些一叶障目。不过不管怎么说,文学所关注的人性永不过时,所以无论现在信息多么爆炸,文学类型怎么繁多,我总是坚持写对自己最有感触的,并在心里千万次告诫自己勿随大流、跟潮流。

个人认为当前文学生产与传播是有三种方式并存的:一种是传统文学杂志、出版社在作协体制下提供作品发表、创作平台;一种是面向市场的杂志、图书公司、出版社对作品的精心选择;还有一种就是网络平台了,这也是当下聚集最多创作者、门槛最低、受众最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这一平台主要以网络小说为主,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孵化基地。我个人的作品一直以前两种机制传播,后来意识到“纯文学”受众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写的一拨人也是看的一拨人,像是“内部的狂欢”,所以未来会主要依靠第二种机制,靠多年青春化写作积攒的读者基础,通过图书公司、出版社的约稿、出版、运营,进一步推向市场,获得更多读者。我需要纯粹的读者,他们构成我非常重要的一种动力。

当代青年作家毕竟不是活在过往时代中的人,历史经验匮乏很正常。他们经历着当下中国的一切,敏感的神经时常被刺激到,集体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个体对这世界的感知愈发清醒。说他们现实感匮乏,个人觉得十分片面。中国地域辽阔,活在底层、不断挣扎的青年作家还是很多,他们中成分复杂,有衣食无忧、活在自我忧郁世界的人,同样也有寒门学子、农民、工人、社会无业人员等,他们所面对的现实、所拥有的经验肯定不同,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出落得自然模样不同。我也拥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经验,来自于豫车平原的一个村庄,一同丧失的还有那片土地上站立的乡亲,只有我最了解他们的喜乐、沦变,那些爱与恨构筑了我长达二十多年的乡村经验。

文学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经验和传统,但它又与自身之外的艺术形式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我幼时的梦想是想当警察和军人,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如愿,后来开始写作,发现自己也是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笔力。绘画讲究空间布局、人物或事物特写,这些也对我在写作中的结构、人物刻画、意境氛围渲染起到一定的影响。音乐方面,旋律会对文本创作的节奏、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产生作用,我一般写散文的时候喜欢放些轻柔音乐,而写情绪、情节大悲大喜的小说则选择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至于戏剧、影视,我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它们是以声色影像直接呈现故事的文本,与文学是接近的,许多作家从中找寻灵感、素材以及经验,常在自己文学作品中反映。

我觉得文学并不小众,二十一世纪的人在电影院看电影,一句经典台词也是文学。在这些类别里深耕的人,也能出经典的东西。未来国内的文学经典,感觉地域性文化会慢慢凸显出来,东北的,上海的,港台的,具有一定特质且有时代性的故事。

做文学爱好者那会儿,我真的虔诚得可以,买了许多本子,有的用来摘诗歌,有的用来摘文章,有的则专门用来摘句子。我翻到的,是摘句子的那一本。蓝色圆珠笔的字,写得很工整,一笔一画里,透着认真。

我愣住了。这是我常有的状态,用来对付我对付不了的突然。小时候写作文,喜欢故作深沉地写:“一晃眼,时间就过去了。”想想好笑,那时懂什么呢?即使偶尔的忧伤,也是快乐的忧伤。一颗心,像刚钻出泥土的芽,急急地盼着枝叶繁茂。现在回头去看,一切都远得有些不真实了,烟波浩渺。

可是,这些句子还在,它们躺在我的笔记本里。我一页一页地翻,它们水样流过我的心,曾经的曾经,我在有风的阳台上读它们,或是在,蜜黄的台灯下,采摘下它们。它们是悬于枝头的果,饱满着,甘甜着。而我的心,就是盛装它们的篮子,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谁不曾有过那样烟波浩渺的情绪呢?往日犹不可追,但当我们透过厚厚薄薄的纸张,窥一窥那过去,看看那个甜蜜的天真的自己,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己,那个矫情的灰暗的自己,又有谁能说这是错的呢?

在雨里听蛙叫,生命是如此活泼喜悦,叫人如何不爱?

写紫薇、合欢、木槿、扶桑……甚至是生姜,真个是光阴如绣,蔓草生香。

记录生活中琐碎、细微的事物。

我们是否有那么一刻,停下匆匆的脚步,捕捉生命中朦胧且闪光的时刻呢?

在我学生时代的假期里,我爱极了在院子里虚度光阴的状态——极其松弛、极其自然。

阳光漏过泡桐树的大网,落在地上、水池上,与花影交叠,和游鱼相映。很好的院落,永远令人心安的、永远像盛夏的院落。

高低相继的流水,淌过初开的荷花尖,猫咪探出头去舔荷叶上的水珠,狗也想喝,争着往上挤,疯狂地摇着尾巴,像在说“要来、要来!”可是无论它怎么蹿,都只不过是堪堪能钻出狗洞的身子,到底是跳不了太高。猫咪不理它,转身翻过墙去,短暂地消失在青瓦与树冠相接的天际。晚一些你可能看见它在墙头打盹。

微雨来时,有雀鸟爱吃金桔树上结的果实,立在湿漉漉的已被累累硕果压弯的细枝上,晃晃荡荡,小心翼翼,忽尔被屋檐无意落下的水珠惊飞。

我从未大肆渲染幼时农村生活是如何艰难甚至是吃不饱饭的,也从未将憋着一股气努力念书、打拼出路的故事大书特书,将别人对我的好、给予的温暖一一记录下来。

我写了很多离别,写了很多生命的逝去,始终以一种饮水的姿态,来看待这些往事,在终将凋谢的生命里寻找曾有过的闪光。

我从整杯透凉的冰水里,找到那一剂微甜。

我将之称为温柔的坚持。

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出门去,因为这个时候,万物都着上了温柔色,无一不是好的。

永远少年,岁月无情里,却依旧能笑出一张灿烂的笑脸,你永远能在我的笔下看见春光流转。

【散文风铃】似水流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青瓦   烟波浩渺   幼时   醉意   院落   似水流年   现实主义   风铃   美文   句子   散文   作家   现实   读者   出版社   人物   经验   作品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