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小白,非彼小白…


此小白,非彼小白…

在当下,人们惯性地将没有工作经历,刚毕业踏入社会的人,或者在某一个领域,某一方面不擅长的人,称为小白。

而在这些人中,因为懂得的太多,因此会处处表现得很谦虚,像极了人们常说的见人三分低,要留白的说法,这应该也是小白这个说法最初的起源吧。

关于这个词是褒是贬的争论,就这样的理解延续下来,个人支持褒义。

与小白有关的还有一个大人物,那就是被列入春秋五霸的齐小白,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恒公。

相传齐国有长子公子纠和庶子公子小白两个儿子,当时是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当国君病危时,两人均日夜兼程地赶回,中途管仲为了帮公子纠达成心愿,射杀公子小白,但所幸阴差阳错,小白幸免未死,侥幸地入局,成为新一代帝王。

而在辅佐君位时,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任人唯贤,不计前嫌,起用管仲,为此成就了齐国霸业。

关于小白还有另一件声势浩大之事,曾以一次君王与大臣的对话,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政治,那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关于有道君主与无道君主人格的一次“君臣对”。

齐桓公问道:何为“有道君主”?管仲回答了七条“有道君主”的标准:

其一,崇敬山川、宗庙、社稷,依礼祭祀。

其二,对有功旧臣要抚恤救济,使其富有。

其三,团结武臣,使其为国效力。

其四,重用贞廉、正义的良臣,使上下得到修治。

其五,刑政明察,四时无失误,人民不忧,五谷丰登。

其六,国内外和谐相处,四邻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战争。

其七,接受邻国来聘的币帛,以怀其德,接受以制令来告者,以为法式。

在这场“君臣对”中,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了君主人格的道德规范和执政理念,意义深远。

其一,君主应是高尚道德的楷模。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君主,治国安邦必须尊崇礼,提倡礼,在其人格上,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

其二,君主应是“为民除害兴利”的正义化身。作为统治者,君主要实现其自身的人生目的,就要为民兴利除害。要想治民安邦,君主就要具备为民兴利除害的人格。不以一己之好恶而治天下,要以天下之心治天下。

其三,君主应有“不失其常”、“不易其则”的稳定和统一的言行。君主的道德品性应具体体现在其稳定和统一的言行中。君主稳定和统一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所以君主的言行要具有一致性。

管仲在“君臣对”中,非常强调君主人格具有的教臣育民导向功能。所谓“圣人在前,贞廉在侧,况称于义”,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君主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要担负起教臣育民的社会职责。有道的君主,在上面设立官吏而治理人民,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设立负责纠察的官吏,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人君据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从而成见,这样日久形成常规,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人们就会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

其次,君主的好恶引导着社会民众的心理倾向。民众具有以君主的好恶作为己之好恶的社会心理。

再次,君主自身道德品性的高低,决定着民众的道德品性的高低。又所谓“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道德定而民众有可遵守的轨道和规范,社会就会有序。

所以,成就千秋大业天时,地利,人和的格局具备了,缺一不可,亦或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没有管仲致命的一箭,小白参与竞争胜出的机率,甚至不足一半;

相应的如果小白不摒弃前嫌,启用管仲,那么同样也不会被后人称之为最幸福的君王,有人砥砺前行,栽好树,他才可以悠哉悠哉过想过的日子。

好鞍配好马,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微妙的彼此成全的典范。

如此看来,无论是此小白还是彼小白,前者谦卑,后者豁达,无论是物欲横流的现代,还是乱世群雄逐鹿的上古,小白所扮演的都为智者,佩服至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管仲   齐国   好恶   前嫌   官吏   品性   君王   君主   言行   美文   公子   民众   人格   道德   稳定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