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尽一切可能回家和亲人们一起过年,然而很多人却慢慢的发现,过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了,有时候甚至是有人在想一个问题:是真的没有年味,还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心态在改变呢?小佛个人认为真的是年味变淡了。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小时候过年期间,总会有各种活动,而现在呢?打麻将怕是成了主要的活动了。小佛家人丁稀少,吃团圆饭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也就四个人,唯一保留的习俗在小佛看来就是祭祀神明和祖先了。当然,各地文化差异,保留的传统节日或多或少都还有,只是不知道和两千年前的汉朝相比都进行了怎样的延续。

众所周知,汉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之一,经济和文化非常的发达,早在先秦时代春节的各种习俗已经有了萌芽,到了汉朝更是变得更加完善,毕竟有钱之后,人们文化生活都会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过年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便是在汉朝的时候已经盛行。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在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连历法也会跟着改变,每一个政权过春节的时间也是不固定的,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后,修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春节的时间才被的固定为农历年终岁首的农闲时节。

汉武帝和秦始皇有点类似,是一个深信鬼神、追求长生不老的人。而,这其实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特点,而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人们都是十分信奉鬼神的,就连那个年代的春节,都和鬼神有着极大的联系。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除夕是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更是辞旧迎新的关键的时候,在汉朝时期,人们在年末进行的活动基本都是围绕驱邪进行的,人们希望通过进行驱邪活动,把过去一年的不顺利全部赶走。在众多驱邪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每年年末举行的跳傩仪式,不过由于古代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的人跳的傩有不同的叫法:朝廷举行的叫做“国傩”,民间庶人举行的就是 “大傩”。

跳傩的起源非常久远,“在周朝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祭祀典礼,在周代纳入“礼”的范畴,成为国家重要祭礼典礼,一项国家典章制度”。到了汉朝,朝廷举办的“国傩”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并且非常的讲究:

先腊一日(腊日,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腊八节),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汉旧仪》曰:“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

跳傩之后要把点燃的火把送到城外,这个送火把就是送疫。百姓们也会集会进行跳傩,只是规模和仪式没有朝廷举办的这么丰富多彩。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除去跳傩这个与鬼神相关的活动,自然还有其他与其相关的,比如:立神荼与郁垒、放爆竹、饮屠苏酒。

立神荼与郁垒,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贴门神的最早起源。相传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他们是专业捉鬼的,只要有恶鬼出来骚扰姓,他们就去把鬼抓来喂老虎,人们为了驱邪,便把两兄弟画在门上,用来驱鬼辟邪,张衡在《东京赋》中变有提及此事:“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目察区陬,司执遗鬼。”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放爆竹,和现在放鞭炮一样,为的是恐吓一种叫做“山臊”的恶鬼,不要它进入自己的家门。据说山臊长得很吓人,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饮屠苏酒,和现在饮酒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喝的普通酒没有辟邪的作用,而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驱邪防瘟疫。

当然,过年的习俗不能单单围绕着驱邪避役,那不然过春节就是一场集体的驱邪避役活动了。

来自汉朝的春节习俗:与他们相比,我们年年都在过假年

除夕当天夜里,汉朝人一家老小都会坐在一起闲话家常,一起吹牛聊天,一起喝祝岁酒,通宵达旦的欢娱迎接新年第一天。

正月初一,在京城做官的人要去参加正旦朝会,官员们向皇帝恭贺新年,皇帝则留百官在宫中宴饮。平常人家在这一天则是晚辈向长辈进椒酒祝吉祈寿。

了解到汉朝人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过年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自己年年都在过假年啊?

参考资料:余达喜,《民间跳傩的文化解析》;《后汉书》;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汉朝   太初   后汉书   习俗   屠苏   春节   都会   历法   恶鬼   汉武帝   先秦   火把   朝廷   鬼神   美文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