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习惯

阅读是一种习惯

阅读是一种习惯,而非其他。

常听人说新年立志要读多少书,比方10本,20 本或更多。据国外某图书分享型社交网站最新的一项数据表明,有近200万人给自己定下了全年平均每人阅读43本书的目标。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书读多少合适,是否越多越好?阅读的目的究竟为何?

毋庸置疑,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是有好处的。只是照这个目标八、九天就读一本书,不知是浏览式的一目十行呢,还是一字一句读过;不知书是薄薄的小册子,还是厚厚的大部头。总之,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阅读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世界各国无不十分重视阅读,通过各种形式倡导读书,培养阅读兴趣。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每年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借此推动读书活动日常化持久化,从而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如此重要,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冀毕其功于一役。诚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也是不行的,但须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如果阅读仅仅为完成某种数量上的指标,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值得质疑。

事实上,太在意阅读的数量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和压力,直接影响对阅读的体验,甚至适得其反。同时,阅读不是复读机式的机械照念,也是需要思考的,学而不思则罔,为赶进度完成指标匆匆读过了事,估计也不会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要有时间品咂回味,书中精彩的篇章段落和句子不妨再读几遍,这样,阅读的质量会更高些。

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一切可资利用的时间,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零碎”时间,哪怕十分钟也好,只要手不释卷,长期坚持,终能集腋成裘,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其次,阅读的心情也很重要,阅读也是悦读,往往比苦读收获大,可以是专心致志地阅读,也可以悠闲懒散而读,只要保持心情愉悦,常常是在倾心阅读中茅塞顿开,知识得到升华,即使有时漫不经心却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要成为一种习惯,就要把它当作是一件渴望而快乐的事,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之说,如若不为励志,实不可取。不能享受阅读过程,只是为完成任务,为阅读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偏离了初衷,怎么能够长久,又怎么会有大收获呢?阅读要达到像陆游《秋夜读书》描写的那样一种境界:“门前客三千,帐下兵十万,人生可意事,随手风雨散。”阅读如此快意,又岂止是数量所能局限的?

因此,有效的阅读是制订一个更切实的目标,不必硬性要完成多少,更不为与人攀比,然后在保证一定阅读量的前提下有所选择。时间是如此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格外珍惜,要慎重选取读物,感兴趣和必读自然是首选,其次,相对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书目之间彼此关联,这样阅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理想的阅读一般是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又常常引发新的兴趣,从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完全是随阅读自然延伸逐渐深入的,知识面也由此而得到极大的拓宽。

阅读既然是一种习惯也就不必局限于书本,在不适合纸质阅读的时空里,顺手打开手机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不是为打发无聊的猎奇刷屏,而是专心浏览感兴趣的知识,阅读经典,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况且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让阅读更加深入,体验更加丰富,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

总之,要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是那种心无旁骛、纯粹的快乐,使之成为温饱之后的第一需要和一种习惯,不妨重温一下“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阅读是一种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复读机   集腋成裘   手不释卷   可意   习惯   美文   书本   书目   数量   兴趣   指标   过程   目标   时间   知识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