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这件小事儿

过节这件小事儿

来源于我的公众号:青青溪上草

平静的周末在电话声中惊醒,昨夜的梦境还未完全消散,些许压抑尚在心头,也许是最近看《默读》看得有些走火入魔了吧。

老妈的电话总是像闹钟一样在周末的早晨不早不晚地响起,我努力扒开千斤重的眼皮,手动挤出一个四十五度的嘴角上扬,顺手用我那“五齿钉耙”梳理了宿醉未醒的头发,接通了视频电话。

“都几点了还没起来啊,吃饭了没有?”天下的妈打电话的开场白总是惊人的相似。

“昨晚睡得有点晚,刚醒,不饿,还没吃”,我随口应着。

“少看会儿手机,我听电视上说手机看多了脑子会出问题。。。”,老妈的眼里手机像是吸人精气的恶魔,能把人弄得生物钟错乱、人不人鬼不鬼。

本来打算解释是看书不是看手机的我直接吞掉了后面的词汇,满口承认自己那十恶不赦的罪行,真心地忏悔起来。“嗯,嗯,嗯,我是偶尔的,下次不会了,我一般都早睡的。。。”

接下来是老妈开始絮絮叨叨讲述村里的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儿的时间,大约十分钟,我平静地听着,脸上始终挂着标准微笑,偶尔也积极互动一下,“是吗?哈哈。。。”

又几分钟过去了,鸡毛蒜皮说完了,老妈话锋一转,“那个,中秋节你回来不回来,你想吃什么?。。。”

果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秋?到中秋了吗?”我这种从来不关注节日的痴老赶紧翻看手机中的日期,确定之后才知道还有一周半的时间。

“还有一周半呢,早着呢”,我不慌不忙地吐出一口慵懒之气,又翻了个身。

“哪有啊,快了,这不马上就到了。。。”。

老妈的“马”上向来都比别人快得多,我一度怀疑老妈的这匹“马”一定是千里马。比如,早上六点,老妈就早早做好了早饭,然后跑来屋里对着沉睡不醒我一顿催促,“快八点了,快起来吃早饭”。结果,一看手机,天可怜见,才刚刚六点啊!老妈的理由很充分,六点起来,洗脸刷牙,一会儿就七点了,吃个饭,再一洗碗不就八点多了,然后就该做中午饭了。。。

我。。。无力反驳。。。

再比如晚上睡觉,乡村的夜似乎总比城市黑得早,自然也静得早。一到晚上九点以后,老妈就开始催促我早点睡觉,以街上的路灯灭为最后通牒(晚上10点),一起跟他们过夕阳红的老年生活。除非是村里的戏台唱戏,这个时候老妈兴致总是极高,即使天寒地冻,也得看到最后,每次很不巧都得拉着我陪着去看。放眼望去,这个年纪看大戏的只有我一个了,剩下的全是老人和极小的孩子,很是尴尬。不过,看着叔叔阿姨们投来的羡慕眼光,看着老妈脸上故作镇定的微笑,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许就是陪伴的意义吧。

“你想吃什么月饼啊?说说看,去年吃的广式的,前年吃的老式的,今年要不要换个味道?。。。”

“不用买,啥都别买,我们随便买几个吃就行了。。。”。老妈总是如此,明明渴望被惦记,被宠爱,但总是会刻意假装不需要,这大概就是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吧。但空手回去向来不是我的风格,我分明能感受得到老妈每次亲自拆开节日礼物时的兴奋和幸福。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她得有多失望。

半个多小时后,絮叨结束。老妈的电话中会提到的基本元素就那几个,木讷的老爸、门外的菜,院里的果树,家里的傻狗,村里的鸡毛蒜皮。以至于,我虽然不怎么回去,但村里谁家娶亲,谁家添丁,谁家修房子,谁家买车,村里换干部等大小事情都了然于胸。老妈就像村里的广播电台一样,总会及时报告村里的各种新闻。

农村的老年生活没有城里那么丰富,他们的爱好也不多。平时就是一日三餐,种菜翻土,花花草草,撸猫遛狗,下棋晒太阳,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聊等。

近几年,农村也相对富裕了,青壮年陆续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大部分在那里扎了根,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很小的孩子。我们这些偶尔往返乡间的游子让原本热闹的农村凭空添了许多寂寥。物质丰裕的情况下,生活显得孤独了许多。尤其是在节假日前后,对比更为鲜明。突然的热闹之后孤独感更加强烈,以至于年后离家时老妈从来都不敢出门送走我们,总是一个人偷偷躲在屋里哭,那种无奈和心酸任谁都不敢轻易打破。

我这种从来月饼节不吃月饼,粽子节不吃粽子,汤圆节不吃汤圆的主儿,总会在老妈“温馨”提醒的下,积极地带上各种节日应景的礼物回到那似乎阔别已久的家。因为,那里有老妈,那里有热切的期盼,怎么舍得轻易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夕阳红   鸡毛蒜皮   汤圆   粽子   月饼   美文   村里   早饭   会儿   屋里   事儿   中秋   老年   节日   农村   电话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