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编者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因为历史是面镜子,她让我们明白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孝感乡社区志》就是麻城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社区)志。

因此,本公众号将以微刊连载的形式推出《孝感乡社区志》,以飨读者!

《孝感乡社区志》简介:

《孝感乡社区志》编修于2015年10月,历时12个月,正稿终成。全书60余万字,共计二十二卷,记述了孝感乡社区内原三村的概况、建置沿革、人口、基层自治组织机构、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商贸、军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宗教乡风等等。融资料性、知识性、史料性和一定的学术性于一体,开创了麻城村(社区)修志之先河,填补了麻城方志园里村级志书的空白。

因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书中开辟了《孝感乡旧事》《寻根问祖》及《文档附录》等内容,载录了外迁云、贵、川、渝、陕等地5000个始祖名号的人文信息,里面保存了大量移民入川及外迁的原始史料和古地名,是寻根问祖和移民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序 三

《孝感乡社区志》序

文/郑重建

在公元二世纪后叶,麻城这块土地尚属西陵县管辖的时候,今天的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的版图上,发生了一桩“以孝感盗”的故事。当时的皇帝汉灵帝,感念故事中主人翁 赵文楚的孝行,将其所居里坊敕封为“孝感乡”,以示褒扬。于是,中华大地从此有了一 个将孝德引以为荣的乡级基层政权。

时光一晃,西陵后来变成了麻城,朝代也从大汉变换成了大明。公元 1472 年,亦即 大明成化八年,因为大量人口填实川渝,户口严重损耗,所以存在了接近一千三百年的古 乡——麻城孝感乡,就这样被轻飘飘地裁撤掉了。并且在后来长达五百多年的岁月里,像 一片飘落的树叶化进泥土一样,完全幻灭了,而且幻灭得有人认为“麻城孝感乡”是一个 子虚乌有的存在!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值得欣慰和令人动容的是,当年被迫从孝感乡迁往川渝的先民们,他们在历尽艰难险 阻的生命旅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籍地——湖北麻城孝感乡!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 后裔的口口相传,深情地呼唤着曾经的家园——麻城孝感乡!并且一直呼唤到了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随着国运的日益昌隆,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富裕,随着交通的便捷和信息传播 的畅快,一拨又一拨的孝感乡移民后代,带着祖先的遗愿,不远千里寻寻觅觅,来到了梦 里依稀魂牵梦绕的故园。然而,五百年前的家乡啊,您到底在哪里呀?在哪里?!

当最初的寻根者们踏进麻城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无论是遇到地方官员还是普通百姓, 询问起“麻城孝感乡”这五个字来,对方不是一脸茫然,就是摇头回答“不知道”!是呀, 五百年了,消失了五百年的古乡,即使是专家学者,在资料缺乏、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 谁能说得清楚历史的真相呢?

麻城毕竟是一方人文厚土,就像苏东坡当年所说的那样:“光黄间,多异人。”土生土长的鼓楼沈家庄人刘明西,就是一个对古“孝感乡”特别感兴趣的“异人”!龙年生人的刘明西,孩童时代就对家乡的一些古代遗存充满好奇心,尤其喜欢听村里老人“款古”。

成年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物的搜罗,近乎有些“发痴”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在前些年乡间流行家族续谱的情况下,他意外地获得了刊印在旧版麻城《邹氏宗谱》里的几篇 古文,《都碑记》这篇古文就在其中,古文的作者不是别人,他就是明末清初麻城知名的 文化人邹知新!按照当时的情形,新修《邹氏宗谱》编定后,旧谱本打算付之一炬的,幸 亏明西慧眼识珠,把《都碑记》从火神手里夺了回来。通过仔细研读、对照,第一感觉告 诉他,自己的家乡就是古孝感乡乡都所在地!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其实,对于“孝感乡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醉心者中还有一个重量级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时任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先生。作为一个文化学养相当深厚的行政领导者,公务 之余,他长期不懈地坚持进行地方文史研究,且著作颇丰。在其任内,他牵头成立了“麻 城文化研究会”和“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会”这两个半官方性质的学术研究组织,同时还 主持创办了一份颇有文化含量的刊物《麻城文史资料》。刘明西发现的《都碑记》,后来 就刊载在《麻城文史资料》上。正是此文的公开面世,揭开了历史蒙在古孝感乡身上的神 秘面纱,给孝感乡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方明亮的“天窗”,让失落的历史重新复原在世人的 眼前。

2015 年底,在麻城市调整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布局的工作中,鼓楼街道办事处站在传 承和弘扬优良地方文化历史、有利于地方资源整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高度,将与古孝感 乡都血肉相连的七里岗、沈家庄、栗子园这三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新的村级行政机构—— “鼓楼街道办事处孝感乡社区”。“孝感乡”这个消失了五百余年的名字,重新在她的故 土上鲜活起来了!

值得称道的是,在孝感乡社区没有问世之前,《孝感乡社区志》就在麻城市志办公室、 鼓楼街道办事处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前期编写工作。在该志主笔陈志绥等同志的努力下,在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麻城市有史以来第一部村(社区)志终于付梓问世了,其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期待着孝感乡社区这朵社会主义奇葩能够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是为序。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序 四

我的古麻城孝感乡情结

文/熊明修

时下凡事人们皆以创新量之。只有创新,我们的事业才有更好的发展。 建设麻城孝感乡都、麻城孝感乡文化公园,是我市移民文化、旅游文化创新的两大工程。编写出版《孝感乡社区志》,是我市方志纂修创新的一大成果。经过王红灯、刘明西 等一拨人几年如一日地辛勤考证和精心编纂,《孝感乡社区志》终于问世。该志书将为“若 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的说法提供史料佐证,也满足了千万麻城后裔寻根问祖 的精神需求,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在《乡愁里的花》中写道:“文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杞人忧天,可 爱之处也在于杞人忧天。”要说,麻城早年就开始了对“古麻城孝感乡”的研究,可研来 究去,只是从纸上到纸上,开开会,出出书而已,实在数不出有什么大的成果。甚至,当 刘明西先生从邹氏家谱中发现了邹知新先生的《都碑记》时,即刻遭到有些人的质疑。好 在有四川社科院陈世松教授、孙晓芬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小也副教授,麻城文史专家凌 礼潮等人的支持和重视,此考方成定论。《都碑记》的面世,基本解决了有关古麻城孝感 乡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至此考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孝感乡现象”的重要文 献。后来,专家们研究“麻城孝感乡”的时候,都以《都碑记》为重要线索,无不沿着明 末清初历史学家邹知新先生的足迹,抵达沈家庄这个山川明润、气象万千的地方。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大别花乡,根亲麻城。一夜春色来天地,麻城新变世人趋。

2016 年 4 月 29 日,湖北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在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国内外宾朋共 2 万多人齐聚麻城,川渝等地 4500 余名麻城后裔来故乡麻城参加祭祖大典,共同表达“同根同源祭先祖” 的美好祈愿。梦回千秋,魂归故里。多年积蓄在我胸中的激情,被那游子深情的目光点燃,《相聚在故乡》的歌词油然而生:

送走冬夏 / 送走春秋 / 终于盼来相聚的时候 / 听不够的乡音 / 表不够的倾诉 / 道不完 的思念伴着热泪流 / 故乡在远方 / 何处寄乡愁 / 孝感乡都迎亲人 / 扑进亲人怀里头 / 啊 /风雨长廊忆乡思 / 万众仰慕孝善楼 / 多少次梦见爹和娘 / 双膝跪拜家门口

送走冬夏 / 送走春秋 / 终于盼来相聚的时候 / 讲不尽的曲折 / 说不尽的险阻 / 抒不完 的豪情涌动在心头 / 故乡在远方 / 何处寄乡愁 / 孝感乡都留亲人 / 拉住亲人不松手 / 啊 / 一夜春色来天地 / 故乡新变更灵秀 / 真情缠绵在诗画里 / 醉就醉在家门口

听了这首歌,刘明西先生对我说:身为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主任, 就是要热心为麻城后裔服务,为他们书写,记下他们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这是我一生无法 推卸的责任。写不出他们以及他们魂牵梦绕的这片土地,我的内心就不得安宁。

刘明西,这位生长在孝感乡这片热土上的原乡子民,省广电大学汉语专业毕业后,始 终把研究移民文化作为爱好和追求,先后写出学术研究文章 80 多篇,搜集采访整理相关资料百万余字,接待川、渝前来麻城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 13000 余人。继《都碑记》之后, 又发现了古麻城四乡区域图等重要文史资料,为“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一说找到了 十分可靠的佐证。现在,经常有寻根问祖的人找上家门,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如今,他已 成为一名帮助麻城后裔的志愿者,利用手中的上百套家谱帮助寻根者核对谱系。时有“找 到了,找到了祖地”的消息向川、渝等地传去。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那年的刘明西,正是四望山林场的场长。他承包荒山,种植松竹;他包养鱼塘,用水 和生命喂养着故乡。是的,故乡和我们是一种相互喂养的关系。我的一首《在林场钓鱼》 的诗,正是写在从沈家庄回家的路上。

把梦作饵料 / 让钩沉下去 / 让水中的白云浮上来 / 我在刘明西林场钓鱼 / 分享沈家庄 园的风光有事无事 / 你我坐在塘边 / 读诗人李白 / 谈五脑山麻姑 / 谈麻城孝感乡 / 听野鸡打鸣/听风吹得山上的树响

你非常好客 / 把热肉糕和酒送到塘边 / 细细品尝 / 一场细雨浇绿了一个春 / 一阵雷阵 雨浇绿了一个夏 / 我突发田野之顿悟/是什么让你这么执着 / 竟然动用了山坡上的夕阳 / 为明天的梦想添了一道霞光

那年的刘明西,刚刚走马上任当上了沈家庄村的村委会负责人。他四处游说,沈家庄 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历史上曾是湖广填川的移民集散地,做好孝感乡移民文化是一篇大 文章。刘明西乐此不疲地鼓与呼,带领我们看了沈万山的庄屋后,又去看磨子场……并针 对当时的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十分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建议。那时的我们,的确有力不从 心的焦虑,也必然有不可熄灭的梦想和追寻。一首《磨子场》的诗,可见我的心情:

它是孝感乡都的精神所在 / 它是移民后裔的共同记忆 / 它是磨风磨雨 / 磨出人间烟火的最大场地 / 磨重千斤 / 被时光打开 / 又被时光合上 / 历史在这里布满“口”的印痕 / 它温暖着我们的祖先 / 标示着我们的祖籍

它是一个结实的邮包 / 情有千千结 / 星移斗转 / 我们不知该往何处投递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毫无疑问,是孝感乡让我认识了刘明西。是刘明西让我走近了孝感乡。那里的石碾, 飘荡着五谷的香气;那里的民居,承载着炊烟的况味;那里的思慕,悠然着不尽的绵长。 最近,麻城文史专家郑重建老师在编写《鼓楼街道志》时考证,我系熊吉第十五代嫡 孙。熊吉是孝感乡人,我的先祖。麻城修志,始于熊吉。据家谱记载,吉公历时数十年所 编纂刊印的第一部《麻城志略》,在明末战乱中全部遗失,至今不见踪影。吉公的《柏举 文集》也屡遭劫难。乾隆年间,《柏举文集》与《熊氏族谱》版藏于我村熊氏祠内,多数文章才赖以幸存。 吉公在《麻城志略》中写道:“沿东南七里许,即磨子场及孝故都。”“孝乡犹尚小,

是以户丁为制,不以里数为限。” “祖籍麻城孝感乡”是史实也是心灵的寄托。让文化的力量,带人们归乡,让乡愁有安放的地方。一首《去麻城》,让人沉思在故乡的树下、月光里。

喝下这杯酒 / 化作一片云 / 心存百念去麻城 / 麻城是我的根 / 忘不了磨子场 / 磨风磨 雨磨五谷 / 忘不了洗脚河 / 洗朝洗暮洗星辰 / 水是故乡甜 / 月是故乡明 / 根在麻城孝感乡/朝思梦想我把根祖寻 / 去麻城去麻城 / 喊一声麻城喊动几代人的心

越过一座山 / 又过一道岭 / 千里迢迢去麻城 / 麻城是我的根 / 忘不了都碑记 / 麻城四 乡盛名播 / 忘不了麻乡约 / 一封家书抵万金 / 麻城杜鹃开 / 花开万缕情 / 根在麻城孝感乡/如饥似渴我把根祖亲 / 去麻城去麻城 / 喊一声麻城我的故土我的亲人

啊,历史已经远去,新的场景正在发生,寻根问祖的麻城后裔潮水一般向故乡涌来。 那些珍藏在心底的思念和泪水,融进这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志书,正默默倾诉着一种百感 交集的相遇!

2016 年 6 月 29 日写于麻城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孝感乡社区志》序三和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孝感   湖广   麻城   麻城市   鼓楼   志书   碑记   磨子   社区   祖籍   后裔   美文   文史   故乡   移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