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热爱相声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相声本分两派:京派“帅”、津派“怪”。但是还有一派,就是西北派的“迈”(豪迈)。而“迈”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西安相声鼻祖的张玉堂。

张玉堂,原名张阔旺,艺名张烧鸡,祖籍天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带曲艺艺人陆续内迁来到西安,在民乐园、游艺市场间往来演出。

张玉堂本是说评书的, 来西安后一次他说拿手段子《李永春归天》连说六段,精疲力竭,大口吐血,落下重症,从此再也难以承受大段评书之劳累,为了生计改说相声。

外号“张烧鸡”

那时候,说相声有随手打头的陋习,起先用钱板子,继而是扫帚,最后演变为用湿粗布毛巾打。而且是边说边打,以打在头上脆响来取悦听众。艺人们为了生活,一个个只好硬着头皮忍痛挨打。人们无可奈何地说,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玉堂改行不久,又因劳累过度而嗓音失润,说起相声来常常是伸着脖子,非常吃力。瘦弱的身体,长长的脖子,没精打采,活像一只烧鸡。于是,无聊者给他起了个外号“张烧鸡”。为了吸引观众,对这个明显蔑视性的称呼,张玉堂不仅不予抗争,反而是笑脸相迎,甚至连预告节目的海报上也以“张烧鸡”署名。久而久之,这“张烧鸡”便成了他的艺名,知其张玉堂大名者则慢慢少了起来。

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张玉堂与侯宝林

奔赴朝鲜

1950年西安市文教局和市文联在易俗社办了两期文艺讲习会,张玉堂积极参加。西安市曲艺改进会成立后,他是第一批会员。1951年,他随中央慰问团赴革命圣地延安为老区人民演出。1952年,又深入天兰铁路工地慰问筑路大军。1953年,张玉堂和赵文增代表陕西曲艺界奔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在西安平安市场,如今的钟楼电影院前身,改进相声社中进行演出。1955年,以张玉堂为首的二十多位艺人,成立了西安市实验曲艺团。进行说新唱新,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

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阔兴书社”

陕西人爱听书,四位评书艺人“三张加一李”——以说《三国》见长的张玉贵的“玉贵书社”;以说《三侠五义》见长的张玉堂之兄张阔兴的“阔兴书社”;说《西游记》最拿手的张评益的“坪益书社”和同样擅长说《三侠五义》的李玉贤的“玉贤社”——在西安最火爆。

当时京津等地出现“怯相声热”。“怯”的本义是北京人对外地口音的贬称,谓之“怯口”,又引申为内行人对外行人、城里人对农村人的蔑视与不屑,谓之“怯货”“大怯勺”。当时“怯相声”火爆,连《绕口令》这样多年用正口表演的段子,都改用了“怯口”。经常上演的节目有《怯算命》《怯讲究》《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还有根据《怯文话》整理的两段《转文》;根据《怯讲演》整理出来的《家务事》。

“怯相声”正是张玉堂的强项。在这些“怯相声”中,《怯算命》行内称《怯念儿》,俗称 《瞎子算卦》。时至今日流传的版本,就是由张玉堂根据德寿山的“单弦拆唱脚本”移植整理而来的。

津门拜师

按江湖规矩,说相声必须有师承。张玉堂已经成名了,但是人在西安,不知道该拜谁为师。所以他专门回了趟天津,当时已故的名家焦寿海的徒弟杨少奎和张玉堂关系不错,也很欣赏张玉堂的艺术,所以由他出面代拉师弟,正式拜焦寿海为师。与张玉堂同时拜入焦寿海门下的,是快板书大师李润杰。

焦寿海的大徒弟赵佩茹,要收师弟李洁尘的儿子、11岁的李伯祥为徒,在天津群英戏院举行了正式拜师仪式。主持仪式的是一位负责文艺工作的进城干部,破除旧习,没按老规矩来,徒弟也没给师父磕头。不久之后,又举行了一次拜师仪式,又照老规矩“摆知”,李伯祥还是磕了头。

就在这个仪式上,张玉堂也同时成为焦寿海门下弟子,排在宝字辈,与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李润杰等人是师兄弟。

拜师仪式后,张玉堂又回到了西安。1950年,他发起成立了西安市第四区曲艺联谊会,随后改为西安市第四区曲艺队。随着西安第四区改为新城区,这支曲艺队也改名为新城区曲艺队,演出相声、评书、杂耍等节目。

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与时俱进

张玉堂经历了相声由旧到新的时代,在社会巨变之下,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和新旧相声》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艺人们在不同时代内心的变化——

“我是一个说相声的艺人,现在谈一谈我对相声这一文艺形式的认识。过去,说相声上园子叫‘买卖’,节目叫‘玩意’,观众叫‘捧场的’,肯花钱的听众叫‘好座’。每一天说的节目,也不管内容是什么,只知道把人逗笑了就得意非凡。为了迎合一般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把自己的父母妻子随意取笑,还有说一些低级趣味的,骂街越骂得技巧好就越受别人的欢迎。结果,人家给我们起了个外号叫‘骂大会’的,‘哄闲传’的,管我们叫江湖人。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江湖生意人,每一次只是醉生梦死,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最可怜的是自己还说:‘流落江湖内,俱是命薄人。’把一切苦难的原因都推之于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玉堂开始说新相声。一开始观众并不买账,他发现,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观众对新词不如旧词熟悉,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对新词不熟。所以打起精神认真表演,说旧词使五分劲,说新词时就使十一分精神,在表演时,尽力补充细节,增加笑料包袱儿,克服了新段子的缺点。时间一长,观众听的次数多了,演员表演也熟了,慢慢人们就开始欢迎新段子了。

苗阜和王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张玉堂可以说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 2013年9月14日,苗阜、王声的“青曲社”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办了《纪念张玉堂先生专场演出》。

他是陕西相声的“开山祖”,当年名震江湖,把相声从天津带到西安

参考文章:《半个世纪话变迁:从国民市场到人民市场》,西安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西安   海门   相声   西安市   朝鲜   开山   烧鸡   新词   陕西   评书   天津   曲艺   段子   美文   艺人   仪式   观众   当年   演出   节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