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撰写的个体心理研究著作。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他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和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人们称作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患先天性残疾,后来又得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然后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歧视,所以童年时光,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和摧残。

但他对生活没有产生消沉和自卑,反而以超人的毅力成为生活的强者,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他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他在书中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生活过解释后的事物。

就是说,我们的感受只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自我解读,而不是事物本身。

因为这种解读是特别主观的,带有自身的天性、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等造成的局限,所以通常又会因不全面而产生错误。

我们爱一个人,做一件事,根据都是自己对他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质上是一种想象,其实他只是他自己,在你的想象之外另有真相。

这也就是佛说的除我之外没有其他。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常常搞不清楚这一点,发现外界和自己的认知有偏差就会归罪于外界。这是很多心理疾病和人际冲突的根源。

自我是通向世界的路,第一章从生活的意义开始来来探寻自我,然后进入自我的两种冲突人格:自卑与优越。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一、生活的意义

①每个人都有其生活意义。

“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迷失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存在的意义。但意义就在血液之中流淌。我们的行为已经让我们所持的态度一览无余。

②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

“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

凡绝对必有妖。一旦绝对就产生对立,对立就产生分裂,所以要认清人的多样性,找到自己的意义并愿意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意义,这是生命和谐的基础。

③生命的联系

“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

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和万物都有链接,如果你觉得没有,那是你的感受限制导致的,要试着去体会万事万物之间的网络,人是个节点,也是粘在网上的一只小蚊子,体会一下。

越早感受到,越容易张开自己触角,收获也就更多。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二、奉献的实际意义

作者说: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作用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时才会有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对团体贡献力量。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是我这两年才深刻领悟到的。当你心包太虚,虽然人群中你还是渺小,但你的气场已经涵盖整个宇宙。

所做的每件小事,都会放大辐射。

“一旦了解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即已拥有了把握整个人格的钥匙。”

当我们在自己的小世界纠结痛苦,生活的意义会把你带领出来,你的人格便被开启,走向新生。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三、合作精神

“合作是我们拥有的防止神经病倾向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因此儿童应该背以合作精神鼓励及训练。任何生活问题的解决都有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其实只有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以勇气及较大的成功机会来应付所面临的所有困难。”

我见过两个极度无法合作的儿童,都生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没有能力和别的小朋友建立关系,情绪没有出口,阳光也照进不去,内部垃圾不断循环。就这样受苦。

所以要在还小的时候就发展与外界的触点,增加外部刺激。

这是一种必须的训练,免于自我封闭的狭隘和更容易产生的自我冲突。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四、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家一直在争论,但都争论不出个所以然来。

作者的观点是因为心灵的功能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心灵占据主宰地位。

想起我的一朋友在看到我做修行功课时不解地说:你应该干点儿正事儿,就是看得见收成的事儿。

我也说了类似的话。

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保养健康的心灵是首要任务。修炼一颗快乐无畏的心就是正事儿,就是收成。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五、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任何感情过度都会引发灾难。

在讲到自卑情结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我们通常很常见的情形就是在对公众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事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怯场。

这种症状表现出来的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必须回避他们。”当这种信念被付诸行动时,便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待在床上小憩一下。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的表现就是自杀。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都已放弃寻求解决之道,他对改善自己身边的环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到,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

什么叫在自杀中争取优越感?

在自杀案中,我们会发现死者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甚至会说:“我是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的对待我!”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他们从来感受不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但别人只要稍微让她不如意,她就特别敏感,所以永远有理,永远委屈。

对这样的受苦,我们无能为力。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在讲到优越感的害处时,举了一个自卑情结怎样以追求优越情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案例。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就这样奇妙的糅合在了一起,给生活找茬,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追求优越感。

作者的观点是: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


《自卑与超越》①| 内在小孩儿


最后

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走出自我束缚的困局,发展利他之心,这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自卑   外祖母   都会   小孩儿   优越感   美文   情结   肉体   事儿   心理学   优越   意义   母亲   自我   心灵   生命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