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自古以来,多少往事风云和朝代更替喋喋不休,每一次重大的转折无不唤醒新的畅想和觉悟,沉睡的东方之狮永葆青春,与时俱进,不断演绎文明的发展,成就辉煌的梦想,全国人民凝聚民族力量,用智慧的双手和斗争的勇气一起将历史携入新时代。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社会性质决定上层建筑,通俗的讲就是社会主要矛盾是促进历史发展的一大原因,近代史为何以鸦片战争为开端,其定义就是以社会矛盾为主要参考。

鸦片战争前期,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替代甚至超越以前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从此,一切形式的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并在以前的矛盾上叠加,出现了反帝反封建,既是救国运动,也是双重革命。

最终在正义的心声中和必胜的信念里,民族在危亡时期,有志之士根据国内现状和人民思想找到了一条救国之路,点燃了星星之火,燎原在大江南北,在漫长和艰辛的斗争中打败了侵略者,救民族于水火;彻底推翻了封建腐朽的统治, 还政于民生,这就是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此,近代史告一段落,历史迈入新时代,走向现代化,开创新未来,起程中国梦!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一、鸦片战争前期的清王朝和国内状况。

清王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第十二个帝王溥仪结束,历经近300年。期间平定三藩;稳疆土;收复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一定的推动和进步,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社会性质依旧是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统治。

当时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仍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然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当时的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几乎停滞。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无止尽剥削和削弱农民的生存权利和土地拥有,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加重,且清王朝的收入下降,几乎到了赤字的状态。

1750年以后,秦王朝逐渐走向了衰落,这时候的统治极为黑暗,不管是国库还是国防都比较虚,加上战事减少,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弱,以至于在后来的战斗中不堪一击,尤其是领导者和所谓的官僚思想狭隘,陈腐愚蒙,不战惧怕,为后来外国势力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严格地说清王朝应该吸取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髓,总结王朝更替的教训和经验,要摆脱因循守旧,开放思想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可清王朝并未如此,乾隆后期,在闭关锁国政策的牵制下,国内经济更加萧条,60%的人口不农不商,很多有钱人都变成了贫民,平民就可想而知,真像《红楼梦》中曹雪芹所说的末世,是一个思想和经济、政治都处于崩溃的末世,当时的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就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这时候的欧洲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并对外进行扩张,把目标投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开始他们的掠夺和侵略,鸦片战争开始了。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二、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基于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和国内矛盾的激化,1793年,英国希望和中国通商,被当时的清王朝宛然拒绝。1802年,英国试探性进入防御区,企图显而易见,狂啸叫战。1808年中国水军大败13艘英国战舰,取得胜利,此后10多年英国很老实,1925年经济危机后,英国扬言武力侵略中国,战争一触即发。

闭关锁国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英国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就采取了输入鸦片的方式,成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金钥匙,开启他们的扩张之路。到了1900年,鸦片已经被这些西洋侵略者非法武装走私,1830——1840之间,每年鸦片输入不下于几千箱,有的年份达到了惊人的4万多箱。

鸦片让人身体消瘦,精神萎靡,心身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而当时的官僚和吸食者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鸦片钱,就开始向外输入商品。中国的门户已经打开,输出变为主动,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下已经无法赚取更多的金银,大量白银和商品都流入了侵略者手中,而鸦片成为了一种祸国殃民的中介,有些顿悟的清王朝感到了危机,开始禁烟。但是此时已经无法撼动那些在鸦片战争中受益的官僚,他们联合起来极力反对禁烟运动,整个官僚体系和政治生态被破坏,即便是后来的林则徐虎门硝烟,也挽救不了大局。

虎门销烟壮大了反侵略的斗志,增强了人民的信念,也揭露和曝光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维护者的嘴脸。欢声鼓舞,拍手赞叹,展示了我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反侵略决心,这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此后英国看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力,加大了军事力量,1839年召开内阁会议,1840年2月正式让懿律和义律为首进行侵华战争。6月,40多艘战舰和4000多名侵略者抵达海岸,封锁珠江口,7月攻打福建不成,北上攻陷定海,抵达天津,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没有任何的防范,海防更是不堪一击。投降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肆主张和议谈判。

其实当时英国的主帅已经病倒,懿律狼狈回国治疗,义律尝试过林则徐等人的厉害,如果此时加强防范,和人民群众一起抵抗外来侵略者,英军根本就进不来,可就是这些叛徒和民族的蛀虫,非要谈判,让外国看到了中国内部的懦弱和腐败,变本加厉,威胁和恐吓,强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1841年清政府签订《穿鼻草约》和《广州条约》以来,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各地抗英斗争不断,而且广大贫苦农民成为了主力军。可惜清政府内外勾结,投降派反对抵制,于1842年签订了更加耻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俄等国接踵而来,虎视眈眈,强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其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至此,中国陷入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族危机空前,迎来了更大的更加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热潮,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诞生了。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来,前期的人民斗争可以说是局部性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是当地工人和农民组织起来的抗英运动,并在一定程度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者,增强了反帝的信心,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成为半殖民地以后,清政府已经无力收拾残局,几乎处于被动地维护着统治,政治上也不完全独立了,打破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宁静。封建经济体被破坏,帝国主义疯狂的贸易和掠夺让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破产,纺织业等产品更加依赖于进口,更为可恶的是,当然英国还在半公开化营销鸦片,继续残害我国民众。

各地反侵略斗争愈演愈烈,规模浩大,思想坚定,持续时间更长,斗争的不间断性让侵略者闻风丧胆。黑暗的统治,外国侵略者的肆意妄为,往后国家人民的日子动荡不安,最终于1851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也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其中心思想有些梦幻,虽然理想且不符合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后来英法发动了更加野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风暴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内部不团结,个人崇拜主义盛行,在中外势力的联合打压下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政府抗衡了十多年,这个农民政权拥有自己的纲领——《天朝天亩制度》,他们捍卫民族尊严和主权完整,和帝国主义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反抗精神,同时彰显民族凝聚力和爱国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王朝,推动了革命热潮,但是也反映了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局限性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后来又发展起来了义和团运动,继续和帝国主义斗争,向帝国主义再次展现了中国革命精神和战斗气魄,对当时已经成为走狗的清政府给了承重的打击,最后还是受历史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然而清政府的妥协政策和签订协议的苟延残喘,使得发疯的帝国主义更加疯狂,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成为历史的耻辱,成为清王朝抹不去的时代罪恶,应运而生的就是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四、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清王朝在革命运动和义和团的冲击下基本名存实亡,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把清政府想做成傀儡,镇压反帝运动,这种半洋化下的清政府其实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此时中国很多的铁路、矿产都控制在英法日手中,当时东北成为争夺的焦点,甚至在1905年日俄产生了矛盾并发生了战争,此时民族危亡,各族人民继续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工人阶级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慢慢成为革命的力量,参与到了革命运动中,推动了革命势力的发展。

贫民出身的孙中山,本是学医的,且深深感到救中国要从思想上着手,关心国家大事的他几度上奏,希望富国强兵,改良农业,发展近代工业,实现民族复兴,可最后清政府不屑一顾,根本不采取任何措施。他认为要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必须革命,于是1895年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在传播革命思想的基础上,和保皇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扩大了思想革命阵地,于1905年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

1903年孙中山提出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一次和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斗争。土地一直是革命的焦点,是人民的心声,所以这样的思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建立独立的中华民国已经是深受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期盼,是彻底推翻腐朽封建统治和驱除侵略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保皇派的改良已经是时代的谎言,一边宣扬思想的同时,孙中山领导同盟会进行武装斗争,扩大队伍,挥师北上。

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他们正视社会矛盾,独立自主和共和成为了人民的心声。清政府在夕阳下找到了希望,开始寻找救国的路和如何维持清朝的统治,渐渐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政治,并打算走君主立宪制度。可好景不长,最终君主立宪就是清政府玩的一场游戏,其目的是维护统治,以皇权至上,直到1908年道光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始终都没有开一次会议,君主立宪救国成为了泡影,清王朝也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1911年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大好的革命形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并凝聚在一起,各地革命党人相继起义,短短不到一个月,13个省响应起义,革命在全国飞跃发展,汇聚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巨大洪流,冲刷腐朽的清王朝,使得清朝封建社会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这时候的立宪派乔装打扮,掩耳盗铃,名义上支持革命,暗地里和封建官僚勾结在一起,相关政策无法全国落实,这些立宪派伺机窃取革命果实。革命形势让帝国主义震惊,惶恐不安,想镇压和扑灭革命的烈火,利用动荡的国内形势继续疯狂掠夺,革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直接干涉,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被迫停止北伐,袁世凯赞同共和,逼溥仪退位,至此,几千年的帝制和封建社会结束。

革命党人让出政府,袁世凯以共和政府为幌子,各国公使在1912年力荐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在国内外反革命的勾结和包庇下,堂而皇之窃取了革命果实,让辛亥革命宣告结束,后来袁世凯独裁统治,自己祭天祭庙,要复辟称帝。帝国主义惧怕革命,自然支持袁世凯称帝,历史证明,革命形势已经成为燎原之火,重蹈覆辙肯定行不通。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最后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去了极乐世界,去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英雄赎罪。

至此中国进入了军阀混乱的时代,同时孕育着一个新民主主义和一个新时代。辛亥革命失败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勾结,麻痹群众,在思想上制造舆论,企图实行专政和帝制,一些小资产阶级也意识到没有强大的民主政治,就不会有复兴的民族经济,他们渴望一个新的政府作为依靠,同时希望新的思想唤醒民众。当时优秀的文化青年陈独秀等创办了《青年杂志》,宣扬明主革命,反对专制,要求青年自主、进步、实利和科学,聚集了鲁迅、李大钊等中坚力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直接领导者。

新文化运动以后,文学革命和革命运动双驱并进,从思想上让明主革命变得更加自觉,也就是唤醒了人民的思想,走出了几千年礼教束缚的封建社会,慢慢改变并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加速了中国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觉悟,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文化运动介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革命转变成了宣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孕育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号召人民迎接新的革命潮流,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把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条成功的救国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各地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形势一片大好,万里山川静等光明,1921年8月3日黄昏,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在庄严肃穆中,那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打破了宁静,并飘扬在了神州大地,伟大主席毛泽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宣读《中国共产党党纲》,至此,全国革命走向了灿烂的春天,民族复兴焕然一新,实践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过上好日子。

为何近代史要定义在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总结:

中国近代历史漫长而曲折,动荡不安,几经风雨,几千年封建思想礼教和新文化对抗,社会矛盾发生了质的转变。面对外来侵略者,我国人民捍卫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和帝国主义作斗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从农民起义到革命运动,多少失败和流血。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符合国情的救国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前进的步伐把封建社会甩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新的民族带着曙光漫步在大好河山中,继续向着未来前进、前进、前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鸦片战争   新文化运动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近代史   侵略者   封建社会   英国   帝国主义   鸦片   开端   美文   中国   封建   清政府   定义   民族   思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