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

清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后,先后将谭嗣同等改革派志士逮捕,关押到刑部大狱中。

谭嗣同在狱中三日,始终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回顾往事,思索历史与当前的变法斗争。他觉得自己的遭遇很似汉朝的张俭与杜根。张俭因为揭发朝中权贵而受到报复,被通缉,逃亡在外,望门投宿,四处奔波;杜根则因为劝邓太后把政权归还给皇帝而受酷刑,死去活来。此二人虽千难万险,但英名留于青史。谭嗣同想到自己因为投身改革大业而身陷牢狱,行将被害,但他不悔不惧,面对着独裁者的屠刀,放声大笑。他寄希望于康有为、梁启超、王五等志士仁人,将改革大业继续进行下去。想到此,他从牢房地上捡起煤屑,在牢房壁上题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胸襟,这就是《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的这首诗,音调激越,情怀壮烈,一百多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着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与改革志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永远怀念那些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维新志士们,深入思索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与经验教训。

  谭嗣同的战友们在狱中也多表现不凡。林旭是林则徐的后人,年纪最轻,仅24岁,“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泰然自若,“时时作微笑”,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年龄最长的杨深秀已50岁,坚强不屈,写下了“缧绁到死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的毫迈诗句。

六君子在狱中

清廷在逮捕康广仁、谭嗣同等人后,曾几次会议,讨论对他们的处置。刑部以事体重大,请求军机大臣会同审问,以昭慎重。但在荣禄、刚毅等人的怂恿之下,慈禧下令不经任何审讯,将谭嗣同等六人立即斩决,下达“圣旨”,称:

  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

  

9月28日下午,清廷刑部官吏将谭嗣同等六人提出监狱,从西门出。

谭嗣同等五人以为是去提审。只有刘光第原是刑部司员,知提犯,若从东门出,是提审;若从西门出,则是处斩,故愤怒地抗议道:“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聩乃耳!”经他这一说,谭嗣同等五人方知就义在即。

监斩官刚毅令六人下跪听旨。刘光第等昂首不跪。杨锐提出“愿明心迹”,刚毅称“有旨不准说”。谭嗣同更是高声指责,场景十分壮烈。

谭嗣同等六人被押上铁笼囚车,人人身带镣铐,从刑部监狱押向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沿途大量官兵手执刀枪围护,如临大敌。此时,谭嗣同的友人王五、胡七等集合了十多位有武功的武林弟兄,在宣武门的城门附近设下埋伏,准备劫持囚车,营救谭嗣同。但沿途清军密布,王五等人无法下手,只得含泪作罢。

下午3点半钟,菜市口刑场笼罩着一片恐怖的气氛。谭嗣同等六人被押进刑场。成千上万的人流着泪,为他们送行。有友人‘为刘光第等送来西鹤年堂药店的鹤顶血,要他们服下,可以立即昏迷,可以减轻就刑时的痛苦。刘光第推开说:“读书数十年,惟今日用之耳,拿去!”

谭嗣同则呼唤监斩官刚毅过来,说:“我有一言要对你说!”刚毅不理睬。谭乃悲愤地用宏亮、高昂的声音朗诵起自己的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又不顾刚毅的阻挠,慷慨陈词:“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的工作。”

谭嗣同大义凛然的正气使刽子手们惊恐。监斩官刚毅用朱笔一勾,慌忙命令刽子手赶快行刑。

  第一个被杀的是康广仁。当时行刑的刽子手所用刀,杀官员的与杀平民的不一样,杀官员的刀称“大将军”,较少用,刀口较钝,一刀下去,鲜血汨汨然冒出,脑袋却没有掉下,必须第二刀、第三刀!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更要痛苦几十、几百倍的。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衣裤尽裂。

六君子就义

  面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谭嗣同等人悲愤而又平静。杨锐被杀后,刘光第将其头捧来,用纸巾擦掉血,放回杨锐脖颈处,然后引颈就戮。林旭就刑时,厉声责问刚毅,自己所犯何罪,其神色不变。

  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杀。他大踏步走向就刑处,仰天大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菜市口   刑场   刚毅   君子   囚车   刑部   清廷   志士   刽子手   牢房   狱中   壮烈   悲愤   大业   美文   北京   痛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