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坊间传说,陕西作家贾平凹为人抠门,凡有外地朋友来西安拜会,贾不得不做东道主请客的情况下,往往以一碗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打发了事。

传说归传说,也许贾平凹本人生活在西安,对小吃葫芦头甚为钟爱还是有可能的。否则,不会久陪食客不重样儿,也不会觉得吃腻味了这道美食。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那么,葫芦头到底是什么东东呢?何以成为知名作家贾平凹流连忘返,长期拥趸,甚至成为自己迎来送往的招牌私家盛宴。

前几日和友人逛街时候,正当饭口,信步走到西安南郊,翠华路和红专路交口处,这条街上饭馆林立,家家火爆,有些年头了,在附近居民心中的口碑不错。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我们带着怀旧的心理,计划去吃一家饺子,始于1980年的原解放路饺子馆。

可惜这家馆子,可能行为城市建设的原因,搬到了稍微偏僻的翠华路,疫情原因门可罗雀,店主干脆暂时歇业了。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我们从翠华路和红专南路交口,顺着红专南路一路西行,希望觅得食缘,看见什么想吃的再商量就餐。

红专路上这家葫芦头泡馍馆吸引了我俩的脚步,我们不约而同决定在这里吃个便饭。门口已经没有位子了,食客们正是吃得挥汗如雨、得意忘形的时刻。看见这么多人在街上集体展示吃相,不觉莞尔!市民的饮食文化,永远是一个城市的主旋律之一。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我俩小女子脸皮薄,不打算在大街上出卖吃相,心照不宣走入饭馆。这家馆子好多年了,屋里其实没几张桌子,每张桌子配齐了相应的椅子。桌椅都是木头的,泛着经年油润的,属于饭馆特有的光泽,那是人气和财气聚集的温润之光。

进门左手边,老板娘一边和熟客打着招呼,一边忙不迭扫码收钱,精神高涨,正是饭点上人的时候,挣钱的人自带充电器,电流滋滋有快感。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吃这个肥甘厚味,想象中比较油腻,女人要减肥,不可以放纵自己的食欲。然后,提前布控好凉菜,好像已经看到化掉了油腻一般有实现感。

其实,说葫芦头肥腻是不懂行的人瞎猜的,真正的吃架子会告诉你,什么叫你想不到的人间美味佳肴。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两个馍的标配,一个大海碗,开始手工掰馍,这个馍块可以掰得比羊肉泡馍大一点,和里边的肥肠肉块品相更匹配,相得益彰。

馍很快掰好了,伙计用夹子夹住了碗边沿儿,夹子上的牌子对应着食客手里的牌子。这是相当古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以免各人掰的馍混了。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香喷喷的饭儿从后厨端上来了,平民美食入口唇齿留香,令人通体舒泰,赞不绝口。

这种神搭配和操作,颠覆了你的认知,是饮食界的奇葩,能享口福之人才可以吃到。第一次吃这个名堂的饭,总是需要点勇气,克服点心理障碍。可是一吃就上瘾,再也忘不了!

西安风味小吃——葫芦头的前世今生

泡菜佐餐,美美哒!

关于葫芦头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葫芦头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

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

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

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

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

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西安   京兆   铜川市   红专   京城   长安   风味小吃   馆子   夹子   食客   油腻   唐代   饭馆   美文   葫芦   店主   前世   今生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