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地雷英雄丁从德之一)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地雷战》,一个脍炙人口的抗日英雄故事。然而,七十多年前的地雷英雄几人见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听说震撼全国的山东半岛胶东地雷战的参加者丁从德在吉林省,于是,我几经艰苦查询,终于在一九九五年的六月找到了他,并在吉林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海洋铁西瓜,威名传天下》,宣传他的事迹。

一九九五年八月,经吉林省委组织部审查推荐,由中共中央组织部邀请,丁从德参加了全国抗日英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座谈会”。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丁从德隐姓埋名50年,其中漂泊东北33年。

但我初次和丁从德老人谈起地雷战的故事,竟然觉得好像是一幕喜剧的开头!

★威虎岭屯来了个山东“跑盲流”的丁大个子

丁从德,是山东省海阳县朱坞村人。

上个世纪三年困难时期,丁从德拖儿带女闯进了吉林省敦化县黄泥河公社的威虎岭屯。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左边第二人是丁从德,正进入人民大会堂参会。

那里是张广才岭支脉与长白山支脉的交汇处,位于牡丹江上游和松花湖分水岭的敦化、蛟河、桦甸三县交界处。那里山峦重叠,森林茂密,屯落分散,居住着很多旧社会从山东逃荒来的闯关东客。

山东地面自古地少人多,加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三年多来历史上少有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于是,山东省众多百姓拖儿带女开始向东北迁移,形成了建国后的最大的一次闯关东潮。

丁从德就是在这时候跟随着众多的村民,一路向东,投奔先年来此的老乡,辗转数千里,来到了张广才岭怀抱中的威虎岭屯站下脚,成了大山里“跑盲流”的新住户。他个子大,为人豪爽,又是干活的好手,因此很快成了威虎岭的棒劳力。人们称他“丁大个子”。

★大山沟演出了电影《地雷战》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右侧是丁从德,左侧是老伴,当年山东海阳县朱坞村青妇会长由守仁

上世纪六十年代,长白山脉的大山里文化生活单调,公社电影队来屯子里的场院里放映一场电影,就会招引得十里八屯的人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地追着看。

有年夏日的一个夜晚,电影队来威虎岭屯巡回放映《地雷战》,生产队为了组织大家看电影,特别安排了早收工。于是全屯老老少少早早地吃过晚饭,扶老携幼地来到场院中坐着小板凳看电影。

丁从德好热闹,自然带着全家人也早早地来了。

不一会儿,电影在轰隆隆的柴油发电机的马达声中开演了。嘈杂的喧嚣声立即安静下来。荧幕上在强烈地爆炸声中推出了《地雷战》的名字。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丁从德一下子被电影的名字吸引住了。地雷,可是他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当年打小鬼子时,他可是常常脖子上挂两个,褡裢中背着两个地雷,东村西庄地到处跑着炸鬼子。这东西,当年他和战友们都叫它“铁西瓜”。可是“地雷战”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名字他头一次见,过去也没听说过。

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不断地吸引着他,尤其是那强烈的地雷爆炸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的情景,立刻引起了丁从德的兴奋和共鸣。嘿!这不是我干过的“爆炸战”吗?怎么叫“地雷战”呢?那爆炸战用的是地雷不假,但那时整个海阳县都叫“爆炸战”呀!

且看下去再说!于是,丁从德全神贯注地从头看到尾,及至电影演完了,还恋恋不舍地留在场院里,沉浸在电影的爆炸战“”情节中。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丁从德怀疑:拍电影的人把名字、人物、地点都弄错了

但是,电影中许多地方让丁从德不理解。比方说,地名不对,人名也不对。他决定再好好看几遍,彻底弄清这“爆炸战”是如何变成“地雷战”的。于是,电影队无论转场到什么屯,他收工回家拿个苞米饼子边吃边往演电影的那个屯子追,那劲头比当地“追影族”的青少年还猛。就这样,他追着《地雷战》的电影看六七个屯子,把整个电影情节完全弄清楚了,但心里却越来越糊涂。

他没念过书,不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就认为电影里演的是真人真事儿。他想,肯定是写电影和拍电影的人粗心大意,或者粗枝大叶作风不踏实,把那些爆炸战的地点和人物都弄错了。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丁从德脖子一梗:那地雷战俺参加过

白天干活时,社员们纷纷议论地雷战的情节。有人说,那地雷战看着真痛快!地雷一炸,跟前的鬼子和汉奸就全完蛋了。有人说,那民兵队长赵大虎了不起,他领导的地雷战都上电影了,是个真英雄!丁从德听到这里就会急火火地插言说:错了!那民兵队长不叫赵大虎,叫赵守福!

人们好奇他为什么这么说,但纷纷反驳他:你丁大个子瞎扯啥呢,凭啥说人家电影弄错了?丁从德脖子一梗说:那地雷战我参加过。那不叫地雷战,那叫爆炸战。

社员们不信他,说他瞎吹,借着地雷战的电影吹嘘自己,谁信呢!丁从德语出惊人:告诉你们,那电影里的通讯员丁勇,就是我丁从德。当时海阳县爆炸小分队里,只有我姓丁,而且年龄最小,大家都叫我小丁子。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丁从德就这么对号入座了。社员们耻笑他,说他吹牛,瞎扯,但生产队长看他和社员们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就有些信他。队长知道,自古以来闯关东的人堆里就藏龙卧虎,说不定丁从德真参加过地雷战呢!于是,就在歇气时让他给大家讲讲真实的地雷战。

丁从德自然乐意,于是他就天天给社员们讲述比电影更真实更细致的地雷战。

但是,丁从德在讲述时总要说电影里哪里演错了,他理直气壮地说:那鬼子的据点黄村根本不叫黄村,而是叫邢村。电影里的那座山,就是他们“海阳县爆炸队”和日本鬼子打游击的凤凰山和黑牛山。这写电影的人太粗心,不负责任!错了,都给搞错了!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最让丁从德不能容忍的,是电影里竟然把当年那么多爆炸战,那么多炸鬼子的事儿都给落下了!他说:等我见到写电影的人,一定要详详细细地给他们讲一讲,我们是怎样打爆炸战的,炸了多少回鬼子,在哪里炸的,每次都炸死了多少鬼子和汉奸。那地雷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怎样试验的,第一回埋地雷出了什么岔子等等。

★讲“地雷战”的丁从德,成了人们讨厌的“祥林嫂”

开始,丁从德讲述他的“爆炸战”时,大家很感兴趣地听。但他一连讲了十天半个月,而且上午讲下午也讲,再加上他总批评电影弄错了,连电影名《地雷战》偏要说成是“爆炸战”,所以,社员们就对他冷淡起来。若他再兴致勃勃地讲“爆炸战”时,人们就悄悄地离开他,凑到一起说点别的有趣的事儿。读过中学的人干脆把他当成了像鲁迅先生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的人——天天讲自己的爆炸战,就像“祥林嫂讲她的孩子阿毛被狼吃”一样,让人絮烦!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还有人当面讽刺他:你丁大个子若是真的打过什么“爆炸战”,就是地雷英雄,是功臣,那么国家为啥不养着你,你咋还拉家带口地“跑盲流”,来到东北的大山里呢?

丁从德不怕人家冷落,就怕人家不信任,就怕人家说他瞎说,吹牛,冒充地雷英雄等等。惹得他当面生气,回家就发牢骚。

和他一起打过地雷战的老伴儿由守仁就劝他看开些,说那电影和说书唱戏一样,不一定都是真的。再说这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中的威虎岭屯的人又没和你一起打过“爆炸战”,听你说得那么热闹,人家自然要怀疑你啦。

★俺就是打过“爆炸战”,俺光荣,俺自豪

丁从德一听老伴儿的话,满肚子的气立刻就没了,老伴儿可是他的战友来着,那是当年村里的青妇会会长,和他一样会埋地雷,炸鬼子。哼!现在这些社员没觉悟。当年我们这些民兵、党员流血拼命地打鬼子,谁想过将来要国家照顾来着!比咱战功大的八路军多得是,受了伤,还不照样回家种地养伤!想到这里,他心里就豁朗了。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第二天,他会高高兴兴地扛起锄头到队里干活。有的年轻人还要讥讽他:嗨!当年在山东打爆炸战的“小丁子”来了?你应该是大功臣呀,大功臣国家不养着你吗?你咋还扛着锄头和我们一样地铲地呀?

丁从德不再生气了,反倒像个斗嘴的孩子,口中说着:哼!不管你们信不信。俺就是打过爆炸战,俺就是炸过小鬼子。俺光荣!再告诉你们:当年山东省全海阳县的民兵、党员、老百姓都打鬼子,都不怕流血牺牲。谁也没像你们现在想的立了功就向国家要待遇。没人想过!比我功劳大的海阳县爆炸队长赵庆福,照样在家里当农民。你们是没打过“爆炸战”眼气俺。俺“丁大个子”不生气。俺打过“爆炸战”,俺自豪呢!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他是“地雷战”中年龄最小的抗日英雄,却在民间隐姓埋名50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地雷战   海阳   长白山   屯子   老伴儿   盲流   隐姓埋名   大个子   民兵   社员   地雷   山东   鬼子   美文   队长   最小   当年   年龄   民间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