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2020生机大会#

黛玉这个姑娘伶牙俐齿,有时会给读者刻薄的印象。于是不知从何时起,黛玉得了一个经典的绰号:林怼怼。

初入荣国府时,黛玉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人小瞧了她去。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可真的没过多久,黛玉就从言行小心,变成了开怼模式。

真是可叹,颦儿这一张嘴,让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金陵十二钗有两位姑娘并列为首位,她们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如果二人一定要分高下,那么薛宝钗似乎排位更高!

《红楼梦》的作者对于黛玉怼人是明写的,总是明着写她小性、爱恼人,仿佛她就是个尖酸刻薄的姑娘。

作者对林黛玉怼人是明写,可对薛宝钗喷人却是暗写。

今天就要来比较一下,林黛玉的怼人和薛宝钗的喷人,究竟谁更胜一筹?

一.送宫花与红麝串儿

周瑞家的送宫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这段话是黛玉怼人的经典场面。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林黛玉是什么人?她是寄居在外祖母家的一个孤女。

周瑞家的是什么人?她是王夫人的陪房,是荣国府有头有脸的仆妇。

连贾府的少奶奶们,尤氏、李纨、王熙凤都要给她几分颜面,叫她一声姐姐。

有王夫人的面子罩着,周瑞家的很少会挨怼。

此时的黛玉真是一团孩子气!

她在计较自己的体面与尊严。也许黛玉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按照中国先疏后亲的送礼传统,黛玉无论如何应该比王熙凤这个薛姨妈的亲侄女更应该先得到宫花。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只能说那时候的黛玉太天真,看不清人情冷暖。

薛姨妈送宫花,是在同王夫人进行人情往来。薛姨妈一家寄居在荣国府,与王夫人时常相互走动才更显亲密。

别小瞧这宫花,它是一份颇贵重的礼物!而薛姨妈选择当着王夫人的面儿送礼,而且让她的陪房周瑞家的去送。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姐姐亲眼看到,她送了一份礼物给贾家的姑娘们。

薛姨妈的举动透着商人的精明,亲姐妹同样要算人情帐!同时也显出几分商人的浅薄和小家子气。

既然人情是薛姨妈做给王夫人的,那么得到宫花的这些小辈儿,都如同道具一般的存在,薛姨妈根本不在乎。

王夫人也不会在乎,宫花再精致,不过也就是只能送给小孩子们的玩意儿罢了,根本拿不出手!

此时的黛玉若是有心眼儿,根本犯不着参与长辈们之间的那些破事儿。

拿到宫花之后礼节性的道谢,然后把它撂一边儿不带最为合适。

此时,她怼人的言语,只能让她显得像一个受伤的刺猬。看上去有着一身刺儿,而实际上却显得那么的忧伤和无助……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而宝钗则完全不同,她同样会喷人。但却比黛玉更经典,更直接。

金玉良缘,是王夫人和薛姨妈这对儿蠢姐妹做的“经典”策划案。

这宝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恐怕她母亲薛姨妈也未必清楚。

无论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骨子里透着的骄傲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黛玉更外漏,而薛宝钗藏得更深。

心里眼里只有宝玉的,真的就只是与神瑛侍者有宿世情缘的绛珠。

薛宝钗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的青云之志,比宝玉要高出很多。

就算是金玉良缘,宝钗要的也是宝玉去俯就,而不是她要高攀!宝钗永远不会把主动权拱手相让。

端阳节赐礼,贵妃娘娘赏了贾宝玉与薛宝钗一样的礼物。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这一份礼物,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份礼物也让王夫人和薛姨妈有了第二次为金玉良缘造势的机会。

宝钗在对人情拿捏精准的程度,要远胜于林黛玉。

林黛玉怼了最后送她宫花的周瑞家的,那只花她也没有接。

而薛宝钗,则选择了把贾元春送她的红麝串戴在了手上!

此时的薛宝钗不用言语,却胜过了黛玉的言语万千。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薛宝钗把红麝串戴在手上,其他的人自然就会联想起金玉良缘。

而宝钗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宝钗的鸡蛋永远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

薛宝钗戴着红麝串,可以解释成为同样在为金玉良缘造势。

这也可以解释成为对贾元春的尊重,贵妃娘娘的赐礼,当然要马上带着,以示敬重。

而且,宝玉宝钗比别人多出来的礼物是凤尾罗和芙蓉簟,并不是她戴在手上容易褪不下来的红麝串。

此时的宝钗大可以光明正大地说,红麝串每个人都有,她们自己不带,怎么能怪她了?

之后清虚观打醮,紧接着就是张道士说亲。张道士提起了一个十五岁的姑娘……而贾母马上表示,贾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当时荣国府里面只有一个十五岁的姑娘薛宝钗,此时贾母几乎明着回绝了金玉良缘。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而宝钗绝对沉得住气。她在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时,是对这件事情直接回应:

贾母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而宝钗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林黛玉最多也就是敢怼几句周瑞家的,而薛宝钗是真厉害,贾母她都直接敢怼回去。

贾母回绝金玉良缘,可有金的并不是宝钗一个人,史湘云也有。此时薛宝钗成功地把贾母娘家之人,史湘云也拉了进去。

此时的宝钗也没忘了喷史湘云一回,史大妹妹的金麒麟也是天天带着的……

薛宝钗的脑子,还有嘴皮子功夫,喷人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

二.母蝗虫与失脚掉入井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林黛玉第二个怼人经典,是说刘姥姥是母蝗虫。

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

……林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地凭着自己的高情商,先是走进了荣国府,然后又走进了大观园。

得到了贾母、王夫人等贵妇的帮助,一共资助了她一百多两银子,直接改变了他们家的处境。

若说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来打秋风的话。那么他第二次进荣国府时,真的就是带来了蔬菜向荣国府的众人表示感谢。

因为刘姥姥是来走亲戚的,所以这位乡下妇人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陪着贾母等贵妇说笑,哄着她们开心。

林黛玉这一次怼刘姥姥,更显得她孩子气十足。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很多读者强烈地抨击她,说她不尊重劳动人民。

设身处地的在林黛玉的角度去考虑,她那样一个大小姐是很难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林黛玉怼刘姥姥时,主观恶意并不高。

林黛玉只是觉得刘姥姥十分搞笑,要拿她取笑而已。所以作者说她"雅谑"。

蝗虫这种东西特别能吃,所到之处,全部吃光,寸草不留。

在林黛玉的眼中,不懂用餐礼仪的刘姥姥,吃相一定十分搞笑……

可黛玉玩过了,笑过了之后,就连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刘姥姥是哪一门子的姥姥?

她的女婿同王夫人家连过宗,自然算是王家的姥姥。

林黛玉这话传入王夫人的耳朵中,会又会是一场是非。

王夫人没有理由生气,因为这就是孩子的一个闹剧而已,真的生气有失身份。

可王夫人的心里又会像吞了只苍蝇一样的难受,贾母的资格够拿刘姥姥去开心取乐,可黛玉算什么?

此时的黛玉完全不明白,她开了一句玩笑,怎么王夫人就会不开心?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而宝钗呢,则完全不同。

她一旦开始喷人,必然自己要得十足的好处。

此时,宝钗开启的是喷人模式,绝对不是怼。

金钏儿之死,这件事情与王夫人同贾宝玉的处理不当,根本脱不开关系。

面对勾引主子这种有损清誉的指责,金钏儿选择了用跳井这种决绝的方式以证清白。

金钏儿之死,让很多人为之叹息。可惜,金钏儿这丫头的死亡,都不能换来宝钗的一丝怜悯之情。

已经死亡的金钏儿,被宝钗彻底的喷了一回!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此时宝钗喷人,目的明确。她就是要安慰或者讨好王夫人。


如果黛玉是林怼怼,那么宝钗就是薛喷喷,相较之下,颦儿还是输了

在宝钗的眼中,金钏儿丫鬟的身份,或者说她这种糊涂的方式,根本不值得去可怜。

在宝钗的眼中,金钏的死亡是为主人王夫人添了麻烦。

在宝钗的眼中,帮王夫人撇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金钏儿对自己清白和名誉的维护,在宝钗的眼中变成了轻描淡写的在井憨玩,失脚掉了下去。

此时的薛宝钗在卖力地讨好王夫人。王夫人是贵妃娘娘的生母,是真正的贵族,她才是能送宝钗上青云的那个阶梯!

不同于黛玉,宝钗的每一次喷人都有着绝对的目的性。

宝钗这个人,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只可惜她的愚是藏的,拙是守的,可以换一句话说,就是装的!

说起辩论之道,《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都不是薛宝钗的对手。绝对包括看上去伶牙俐齿的林黛玉。

相较之下林怼怼永远会输给薛喷喷。

#致真知灼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刘姥姥   陪房   宝玉   青云   蝗虫   娘娘   贵妃   姨妈   姥姥   美文   人情   言语   眼中   姑娘   礼物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