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江 寻 源

汽车跨越黑龙口,沿秦皇汉武当年走过的故道,继续向秦岭爬行。过去,生活在丹江下游的人,一说黑龙口,好象源头就在这里。可当我们一到这个青石铺地、铺板门面、坐在山口子上的古街小镇,才听说真正的丹江源头在20里外的石牛沟。

丹 江 寻 源


一条缠绕在黑龙口小镇脚下的小河,缓缓流淌,絮语叨叨,毫无倦意地诉说着小镇远去的历史。我们循着这从大山深处流来的潺潺河溪,向波涌浪堆似的层峦叠嶂中,去追寻一个遥远的梦,追寻丹江母亲河滴下乳汁的源头圣地……翠峰夹逼,山溪引路,峡谷越走越窄。一座峰峦刚被甩到身后,另一座大山又横亘面前。曲壑蟠涧,山更大,水更清,流也更细。大山深处,稀稀落落几户人家,土墙高檐,古朴清幽。所经之处,笑脸盈盈。

丹 江 寻 源


汽车在秦岭深处越谷爬岭,步步登高。须臾,前面就没了车路。我们弃车徒步,追着山溪,在葱翠的山道上迤逦前行。走着走着,淙淙的溪水忽然不见了。同伴们瞅瞅遍地毛柳树丛和树丛中的片片乱石,不由一阵困惑:“心目中的丹江,竟如此这般模样。”我不甘心,又继续向上攀爬。忽然,一阵清脆的叮咚声敲动耳鼓。我惊喜地紧跑几步,原来在一层翠枝掩映下,一股细流正欢笑着注入一脸盆大的小水潭。这水潭,清澈澈,明似镜,捧一口,甜丝丝。我激动地向身后伙伴们大喊:“有水啦,这里有水啦!”

寻觅四周,见水是被乱石拥盖着悄悄流向远处的。一会儿细流如线,一会儿浅吟低唱,一会儿又潜入地下。曲曲折折,时隐时现。当我们爬上一处两谷相夹、一峰突兀间的凹地,溪流就断了踪迹。再往上找,一片湿漉漉的地方,“卟嗒卟嗒”正滴着水,就像古代报时的漏壶,滴水并不以为自己的渺小,似乎拼上了劲,倔犟韧性地对山石展开了顽强的撞击。我很纳闷,在我的想象里:丹江源头,应该是一泓清澈见底、“咕嘟,咕嘟”冒着水泡的大泉。可这都没有。这里的溪流,这里的水是从岩缝里、土层中和树木的根系下,慢慢挤出来的,积少成多,汇流而成。正如从丹江岸边走出的大作家贾平凹描述:“丹江从秦岭东坡发源,冒出时是在一丛毛柳树下滴着点。”

丹 江 寻 源


山谷幽静,幽静得除我们几个人外,就是山风、鸟鸣和时隐时现的小溪流水。蓝天若水,流云似浪,在大秦岭的褶皱里,我们象是几只蚂蚁,被山的高大,天的广阔包裹得格外渺小。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任山风吹拂着浸汗的胸膛。虽是六月天气,山中的阳光却特别暧昧,柔和。地上的湿气袅袅上升。湿气中混合着青山的气味,水流的气味,花草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文学的气味……。就象印象派的油画,色彩凝重,浓如酒浆,不饮即醉。我吮吸着树木和花草的馨香,聆听着天籁的心音,身心一下子被浸泡在无比的惬意之中。

上山的时候,我就听说,丹江源头在黑龙口以上有两支:一是石牛沟这一支;二是铁炉子的东西两峡合流一支。两处溪流出现时,都是在树丛中滴着点。可就是这些“点”形成的溪,冲破大山的阻隔,到黑龙口汇合。一路遇山开道,逢水结伴,接纳数百条小河小溪,过龙驹寨,跨荆紫关,洋洋洒洒,绵绵延延,气势就磅礴起来。顿时便成就了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水路通道;成就了碧水千顷的丹江口水库这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成了今天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渠首。真乃江海纳百川,其容乃大矣。

丹 江 寻 源


此时,面对巍巍秦岭,我觉得,那从洪荒中走来、滔滔远去、川流不息的丹江;那千帆竞渡、载舟行船的南北水路通道:那滋养了丹江两岸历史文明的母亲河:就像一本厚厚的大书,耐人寻味,耐人卒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只身寻找过丹江,寻找过母亲河遥远的历史。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置身于莽莽秦岭,又继续寻找,寻找1300年前中国古代水运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寻找中唐崔湜的开山引水之处。唐朝中期,为沟通黄、渭、江、汉的漕运,唐王朝派襄州刺史崔湜开大昌关,以打通秦岭,引灞水入丹江。通过丹江把京都长安与广大的湖广连成一线。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条件限制,虽“役徒数万,死者十五”,目的却终未达到。可这种气壮山河的气魄,即使今天,亦值得称颂……

站立丹江源头,目视淌淌流水,不由突发奇想,若摘一片树叶,放入水中,会不会漂到丹江岸边那个我幼时割草拾柴过往的罗山渡口?会不会在小时候戏水玩耍的水湄河岸留一片诗叶?

丹 江 寻 源


“咳,来张纪念照吧。”同伴的呼喊,打乱了我的遐思。是啊,的确应该留张纪念,应该把我们这些来自丹江下游,来自南水北调渠首和水源地的探源者,同源头的水石峻岭一起定格。随着闪光灯的闪烁,存照留下了,可我并未满足,在小溪边又挑拣一块虽无奇态,却水痕斑驳、气韵生动、挂满沧桑的黄色丹江源头石,宝贝似的捧在手上。

我久久凝视这来自丹江源头的特殊象征,透过纵横交错的石痕纹理,透过重重叠叠的千里关山,眼前顿时浮现出一幅更为壮阔的宏伟画卷:丹江从莽莽苍苍的秦岭出发,向东南行走数百里后,突然由丹江口水库调头北上,通过淅川的陶岔渠首闸,通过21世纪中国的南北“大运河”,浩浩荡荡一千多公里,源源不断,流向首都,流向京津,流向华北千百万人的心田。骄傲啊,丹江!(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熊君平,河南淅川人,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常务副主席,县新联会会员,先后有散文报告文学集《丹江作证》,散文集《远去的帆影》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淅川   山溪   丹江口   秦岭   龙口   作协   南水北调   乱石   细流   溪流   流向   美文   源头   会儿   气味   小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