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中国现代作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在1934年创作的散文《故都的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北国之秋的“清”、“净”和“悲凉”等几个特色,表达出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感知,而他本人,则在消极与积极的情绪中,在纠结、在斗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郁达夫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郁达夫是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在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批英烈名单中,郁达夫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伟大的革命烈士。


品读经典《故都的秋》(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故都   民政部   多雨   北平   夹袄   烟管   青岛   北国   烈士   悲凉   美文   秋雨   中国   落寞   深沉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