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有价值的、神圣的。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9 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 80 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 40 秒就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活于世,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当下所处的境遇不同,或高贵,或卑微,或幸福,或苦难,这是生命的常态,就像这个世界有白昼,也有黑夜;有花开,也有花谢;有寒冬,也有暖春。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时刻,也不可避免地要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光明与黑暗交替,寒冷与温暖相随,不绝望才看得到希望,不放弃才会有奇迹。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生命对谁来说都是宝贵的。所有人都拥有生命,且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不再来。有些人因为他人的几句批评或是恶语中伤,以为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便对人生产生了悲观情绪,不再珍惜自己的人生,甚至选择决绝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该如此草率地做出论断,更不该如此轻易地否定,世上能够主宰我们的命运,只有自己,不是他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波折、磨难,富人有富人的忧愁,穷人有穷人的痛苦。很多人以为不幸只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叹息自己怎么总是这么倒霉,为什么别人都活得比自己好。然而,真实的情况绝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每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会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和付出。不流泪不代表没有痛苦,不抱怨并不意味着一切如意。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1951年1月,史铁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中,年幼的他是个“田径迷”,初中时拿过学校 80 米跨栏的冠军,同学们都称他是“小飞侠”。

18 岁那年,史铁生到农村插队,在干活时受了伤。他以为是腰肌劳损,或是坐骨神经疼,并没有引起重视。20 岁那年,在放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引起了他的持续高烧,结果就卧床不起,迫不得已,告别陕北,回北京看病。在父亲的搀扶下走进医院时,他曾暗暗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病情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在大好的年华里,他的双腿被截了肢,被人抬着出了院。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此后无事可做的史铁生,便由母亲推着,每天到附近的地坛公园散心,地坛公园的每棵树下,都有他轮椅的车辙印。在这儿,他想通了如何面对“死”这个终极问题,关于“如何活着”也渐渐有了答案。一个人,既然出生了,为何出生就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苍安排好的既定事实。上苍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死”。

在史铁生近三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还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2010 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与世长辞。他去世后,众多文艺界名流和青年学生自发对他进行追悼。史铁生是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活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渐幽暗的内心。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命有降临,也必然有死亡,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活着”,这是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一个人把珍贵的人生过得碌碌无为,或是随意地践踏和抛弃,那么他不仅感悟不到生命的真谛,还会给那些真正关心他的人带来创伤。

珍惜人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稻盛和夫把生命视作神圣的事情,人生本就具有价值,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外,也必须要重视生命教育,有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与缺少生命教育相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地理解人生的意义,那么,无论我们遭遇什么,都能够淡定从容,都有承受力,不因人生的压力和挫折而迷失方向,都能乐观、积极、通达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陕北   世界卫生组织   恶语中伤   文学刊物   生命   人生   上苍   珍爱   美文   北京   富人   穷人   苦难   神圣   世上   珍惜   意义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