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破是非成见的分别心,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除内在分别成见的过程,任何人在生命成长的路上都会有。这种分别和成见,大多来自于我们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的经历、学识。但这种认知大多数都是基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基础上,对宇宙自然、社会、万物、生命的局部片面的认知。

这种认知实际上跟事物的本真实相相去甚远。所以,我们若想更全面地认知某个事物,就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怀,从多维的角度去体认事物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本质。

毛泽东主席曾经就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需要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多方求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所研究的事物。这样才能极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真相。

《庄子·齐物论》破是非成见的分别心,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从生命本身的研究来讲,也是如此,无非我们把研究外在的事物,转换成为研究我们生命本身而已。生命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包括人内在的心灵本体、以及思维意识、内在的经络系统、脏腑系统、生命运动的规律等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难以认知的研究领域。

如何才能让生命走向回归本真,达于真正的自由,让我们的心灵本体能够进一步升华提升?庄子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就给出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方法。

我们从下面的章节中,就能窥其堂奥。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破是非成见的分别心,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白话释义:若以内心的成见为标准,把成见当做衡量并评判别人的内在依据,那就没办法去向老师学习了,因为内在有成见的人,是装不进老师给传授的知识的。谁又没有自己的成见和内在的标准呢?由此,我们是不是必然会知道,有人以成见作为标准衡量评判的人大有人在?我告诉大家,这种愚蠢的人是有的!

还有哪些内心中没有形成成见的人,心中便有了是非标准,这其实都是不成熟,且不符合规律的思维模式。就如惠施所言“今天到越国去,昨天就到了”这样的不符合规律的言语一样。这是以没有的事情,当做有。这种以无有当做有的思维逻辑,连我们神圣的大禹都不会知晓其所言之意。那我又有什么奈何呢?

那么,言语说话也并非孔窍靠吹来发出声音,说话的人其言语是由人的思想观念,在人的思维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话语。其所发言的人,没有特别的定论的时候。外人看来,会有不同的认知。果然是有这样的言语在说吗?其没有发表自己的言论吗?其所发表的言论以为是不同于鸟的声音的,有什么分别吗?没有什么分别吗?

道的显现是因为人们最怕其隐晦难懂,人们是因为各自的理解不同,而有真伪分别的吗?言语的形成是因为人们最怕其隐晦而形成不同的认知和感觉,形成是非的吗?道最怕被人们感通,但又隐而不存吗?言语最怕显扬存留,但却不能于人有利益吗?实际上,道的本质其实是隐藏在局部表象和片面认知的背后,言语的本质是隐藏在表面虚华浮夸的背后。

故而,儒家和墨家,站在各自片面的学说之上,有了是非分别的争论。都是站在各自片面的立场,去否定对方局部片面的认知。如果要想确定对方所言不合于道,进而否定对方所言的正确性。不若以空明虚灵的心境,回归无分无别的状态为好。

《庄子·齐物论》破是非成见的分别心,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现实思悟:成见是产生分别取舍的最大根源和依凭。所谓成见,即个人心中形成的一种对人、事、物的主观、局部、片面、固化的一种偏颇认知。人都是基于内在的思想观念,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基于内在的思想观念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和意识来对客观世界的人、事、物进行评判、衡量、取舍。

也就是说,你内心有怎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思维模式和意识,乃至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大多数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不是整体、全维和系统的。都是主观、局部、片面的,若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流变规律,思维一僵化,就会形成固化的成见。

庄子在本段文字中,就特别强调了心中有成见的人,对客观世界所产生的认知是愚蠢的。同时,也对那些思想还不成熟,就简单地从是非的角度,对客观世界做衡量评判的人,给予了批判。认为,无论是已经形成了成见的人,还是内在成见还没有形成的人,其对客观事物衡量、评判的标准都是不足取的。

由此,庄子以语言作为载体工具,在阐明“道”的规律角度,通过表象和背后本质的推论,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正确认知客观世界的理念和方法——破掉是非成见的分别之心,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这是庄子通过破除二元对立思维,以空明虚灵的心境达于全维整体状态的入道归真之法。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今人可以借鉴和应用的悟道求真智慧。

试看我们今天社会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活在二元对立思维里面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必然会让人在认知客观世界的时候,把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为地割裂开来。由此造成基于成见或者不成熟的认知。


《庄子·齐物论》破是非成见的分别心,入空明虚灵的心境体道归真

很多人都是因为自身成见和不成熟认知,导致人生路上沉浮不定,乃至有了各自的天道承负。进而在因因相续的轮转中,人的生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无奈地推着前行,由此也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命运。

庄子给我们的提示就是,只要我们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用空明虚灵的心境去从全维整体的角度认知客观世界,我们的生命就会超越二元对立,进而回归生命本真之境。

或许,这种境界,有些人认为很难达到,但只要我们明白,人只要不把自己的思维僵化,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解放思想”,就一定可以让生命有一个自我超越,进而让生命走向真正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空明   成见   庄子   是非   归真   片面   美文   对立   认知   局部   心境   客观   言语   事物   规律   思维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