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终信仰是什么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终信仰是什么

我们最诟病中国传统文人之处就是:读书是为了进入仕途,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尤其是科举时代以来,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仕,如果不能跻身于庙堂,那么,一生的学业,也就是白费了。范进的心酸和疯狂,被视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日常心路历程。

然而, 这个观点在事实上是被打脸的。

诚然,科举大框架下的读书人,职业上的终极状态,应该是进入仕途,一生为之奋斗不息,诸如郑板桥的历程: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

不过,走上仕途的郑板桥,还是关心他的竹子,在山东的县衙里,晚上,进入他耳朵的还是竹子声。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竹林,抛弃了宦途,去画他的竹子去也。

职业状态上的终极状态,不等于精神家园上的终极状态。

要解决生存问题,不入仕途不行,孟子就认为如果家里贫困,尤其是父母需要赡养的情况下,不出来做官,那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那就辞大就小,不要当大的,只要当小的。

要解决情怀问题,不有点格调是不行的。

而格调,就是终极的精神乐园。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精神世界里,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并不是一个大吹特吹的主题,甚至羞于提起。

翻开千家诗,翻开唐诗三百首,有几首是炫耀仕途的?

读一读古文观止,有几篇是炫耀职位的?

晚唐一代大将,风云一时的高骈,一生征战,手握重兵,他给后人留下的却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他给历史提供的最精彩答卷就是夏日的庭院,满架的花香,而不是他的节度使。

这是不知名的,知名的呢?

王安石,主持了一场争论了几百年的大变革,让后人张口就来的则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的变法已经成烟云,然而,他那一晚在船上吟咏的江南,明月,却一直在。

文天祥就义了,然而,在他最后岁月里,盘旋在他心灵世界里的,却是这么一幅画面,平静而而高冷地读书: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最后的关头,他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

曾国藩反复在家书里强调:要做一个读书人,种地的人。耕读传家。

归隐,山林,读书,自在,才是中国读书人的信仰。了却君王事,赢得身后名,虽然要去做,但都不是人生最后的追求。

哪怕心中横着名利,但在诗文里从不敢彰显,怕被人骂没品位。

大唐三百年,那么多好文章,苏东坡却认为只有一篇能入他的眼,就是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因为这篇文章讲究的是看透,是归来,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是“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不是崇尚暴力美学,也不是颂扬建功立业,而是以超然的态度,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生的收场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白发渔樵,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读书人,有一种信仰,非关功业,非官荣华,而是找回自己。

找回那个看淡一切,悠然看书看风景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读书人   雍正   孟子   江南   科举   仕途   竹子   格调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   文人   美文   后人   状态   精神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