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心理咨询案例
患者自述:您好老师,我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非常苦恼自己的症状,已经有近十年了。尤其最近的明显症状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老想发呆,和儿子相处就犯困,总是一直打哈欠,表情不自然,鼻子鼻孔神经总是抽动,和我儿子相处的时候十分尴尬,并且影响了他,我社交恐惧,我害怕与别人相处。
以前自己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是没有到恐惧到非常强烈的程度,过得也算没那么糟糕,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状态特别好,与别人相处特别好,自我感觉也很自信,可是突然的又变得不好了,自己也看了很多心理方面书,自我调节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很舒服,跟任何人相处很自然不想那么多就算想了也会很快忘掉,不好的时候不敢看直视别人,注意力很涣散,调节好的状态很容易被别人影响,好像还挑人,和老公相处就很好,和儿子我就恐惧,有时候眼神都让我恐惧,不能直视儿子,恐惧相处,说话也没有底气,有时导致我都不敢开口说话,我很担心我这样会遗传给我儿子,我怎么办老师。
我看了您推荐的《战胜强迫症》的书。也按上面的自我调节,开始效果很明显,但因为带孩子有时候就会忘记练习,所以效果就那么明显了,现在我又开始加强书中练习了,但是遇到了问题是,书中的亦止法(亦是如此)练习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克服?
比如;同时注意到很多东西,应该怎样练习,先对哪个加“亦是如此”?
比如;“亦是如此”的练习会让自己关注那些不好的,怎么办••••••
老师:恩,理解,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说。如果同时注意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性地描述练习,如,看到很多东西“亦是如此”。如果是对此产生了判断“应该先对哪个加‘亦是如此’”,我们同样也就对这种判断加上“亦是如此”, 如,应该先对哪个加“亦是如此”“亦是如此”。
第二个问题。难道我们不做“亦是如此”这个练习,就可以躲避掉所产生的不好想法或感受吗?这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有不好的感觉或想法出现时,即使我们没有做“亦是如此”这个练习,我们同样也是会关注到的。
问题的重点恰恰在这,如果我们没有觉知,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所产生的不好想法或感觉的纠缠中无法自拔。但,如果我们是保持觉知的,心就是安住当下的。活在当下的心不会落入胡思乱想,没有胡思乱想就不会再有强迫、焦虑的发展。而“亦是如此”练习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保持觉知,活在当下的过程••••••
讲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这是在讲什么方法?是的,这就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消除强迫、社交恐惧、焦虑等症状的正念训练方法“亦止法”。
亦止法练习:摘选《战胜强迫症》一书
对无论是看到、听到、想到、感觉到、闻到、尝到,或是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有的心理活动,也就是所经验到的一切,凡是引起自己注意的,就对它进行描述并且在后面加上“亦是如此”。(描述可以是概括性的描述、简单性的描述)
练习是针对当下发生的,无论是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不坏的,凡是引起自己注意的都一律加上“亦是如此”,即便是重复引起注意的,也都同样加上“亦是如此”。
练习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改变什么、消除什么、控制什么,没有任何的目的心,不为达到任何效果,练习就只是表达当下、描述当下而已,也就是说,此刻我们的心在哪里,就对哪里加上“亦是如此”。
“亦是如此”可以在心中描述,也可以说出来,但不要变成空喊口号。
亦止法练习注意事项:
(1)刚开始练习时先从简单练起,尽可能先不在,如看电视、看书,或是一件需要你特别专注的事情中练习。
(2)尽可能是对当下经验到的,频繁的、密集的加上“亦是如此”。
(3)不要刻意差别对待,凡是引起注意的都一律加上“亦是如此”,不要只针对不好的做,或刻意回避不好的情况。
(4)“亦是如此”就是客观的了解、知道,是保持正念、觉知的态度。
投稿时间:2022-05-03 最后更新:2023-03-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