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浅夏夜之忆

五月浅夏的夜,有和暖的风在拍打着窗棂,我坐在窗边的桌案前,借着幽幽的暗灯,重温了鲁迅先生的【秋夜】。忽而想起了上学时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点点趣事,且叙以文字,慢慢道来。

散文,浅夏夜之忆


记得第一次读【秋夜】是在课外的作文补习班上。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补习老师用深沉又富有充沛情感的语气读完第一句时,讲台下木桌子后的同学们便笑了起来,而后开始窃窃私语,用被课堂上精心雕琢后的思维,挑起了鲁迅先生的语病。

补习老师很有耐心地向着当时还是一群毛毛糙糙小屁孩的我们,讲解了鲁迅先生深沉的用意。遗憾的是,我对那深沉的用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散文,浅夏夜之忆


在【秋夜】中,天空象征着黑暗,枣树象征着与黑暗斗争的勇士。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很幸运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悲苦以及不甘,所以很难通透领悟文章中蕴藏的力量。而结合自身,以我当时所想,那两株枣树的写法,倒是颇有些实际的用途。

那时大部分的孩子住的是平房,会有相似于鲁迅先生【秋夜】中的后园,园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期末考试的命题,大概就是写菜园子一类,要写300字,太难。所以懒惰的我开篇便是:“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两片菜地,一片是白菜地,还有一片也是白菜地......”这样便凑够了篇幅的十分之一。

我那点仅有的聪明劲儿,估计都用在这了。

结果可想而知,语文老师指出了我的语病。我心中暗想,许是老师没有读过【秋夜】,孤陋寡闻得很。

散文,浅夏夜之忆


如今,长大了,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觉得颇有意趣。可上学的时候,这位大文学家简直就是我和同学们的梦魇……

新学期语文课本发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目录,找一找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时可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恐惧,因为只要出现了那位先生的文章,背诵课文的环节是逃脱不掉的。

背书是多么无趣又折磨人的事情,估计太多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散文,浅夏夜之忆


记得家附近有一个小小的花坛,于现在看简直破落的可以,而在那个时候,可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宝地。语文课代表就住在我家的后院,她有那股子学习的劲头,知道我语文成绩不好,每天早早地就来到我家,把我从床上弄起来与她去花坛边背书,风雨无阻。还说花坛边空气好,使人心情愉悦,背书也可以快一些。

呵,这歪理比我还多。

其实我的语文成绩不好,与背不背书关系不大,主要是我不会总结中心思想。直到现在我都很纳闷,为什么所有人读同一篇文章都要总结出一样的中心思想,难道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理解就真的错了吗?

散文,浅夏夜之忆


拿【秋夜】来说。读完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黑暗的人,若不受点拨,很难理解文章中的寓意。就今夜我读来,也只为读来享受文字中的奥妙,并不想费心神地去深究其内涵,甚至总结点什么。

再说,以我的浅薄又能总结些什么呢?人家读出了文章中的慷慨激昂,奋勇向上。我只从中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枣是长在树上的,这便也是我从书中受益匪浅的常识了。

散文,浅夏夜之忆


浅夏的夜,借着灯光,读一读搁置了许久的书籍,想到了些久远的故事。

再看看手中的书,苦思冥想,依旧总结不出所谓的“中心思想”。罢了。书,读来开心就好,这便是我看书的初衷。而那些所谓的“中心思想”就留给深奥的人去探索与摘取吧!

#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平房   后园   语病   枣树   中心思想   秋夜   夏夜   用意   美文   白菜   深沉   散文   象征   语文   黑暗   我家   老师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