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苏轼是北宋的大才子,佛印是北宋的高僧,他们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交流。

有一天,苏轼问佛印: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听后哈哈哈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

佛印本来就为人老实,无话可说,只好吃了哑巴亏。

苏轼占了佛印便宜,自觉很高兴,一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可是苏小妹冷笑说道:哥哥,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自惭形秽,尴尬无比,说不出话来了。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可见,“所思即所见”,当我们内心世界是善是美,眼中看到的万物也会是善是美。

佛家云:万般皆由心,祸福由心造,我们的心是如何,世界就是如何,福气也是如何。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

如果心存善念,善待他人,便是为自己造福,也是善待自己;我们心存恶念,刻薄待人,便是为自己积恶,也是害了自己。

古语有云: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诸善之门。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的一切坏处,这是万恶的根源;如果能明察自己的一切缺失,这才是开启所有善的法门。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正所谓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候,从他人身上找原因,总是责备他人,一想就疯;如果我们懂得自我反省,真心改过,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

有的人说人性本善,有的人说人性本恶,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宁愿相信人性本善,保持一颗善心。就如《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名言所写: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见,他认为人类需要时刻擦拭心灵,以免沾染上不好的东西。

六祖惠能大师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慧能大师能够发掘本心,佛性更高,他认为人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他们两人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人心,最后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内心充满恶念,也会觉得世界万物都是恶的;如果内心充满佛性,就会觉得万物生灵都是善的。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其实,这也是一条养心之道:如果我们总是想着人性本善,世界上好人多,大家互帮互助,自己也会觉得身心愉悦;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人性本恶,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坏人,便会待人刻薄,事事以恶意揣度他人,处处提防他人,遇事斤斤计较,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卑污,让自己活得很累。

所以说,我们要让自己生活得幸福快乐,要想让自己身心富足,福气越来越多,就首先要学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或者物,毕竟“所思即所见”。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再说“所见即所得”!

国学大师南怀瑾年轻的时候,专门去杭州城隍山寻访传说中的“得道高人”。几经周折后,南怀瑾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得道高人,可是这位道士拒绝传授任何秘法。

老道士对南怀瑾说:你另有名师,我不够做你老师。既然你那么诚恳地找我,我可以吩咐你一些事,贡献你一点东西。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是眼睛要会看东西。可是一般人都是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眼神都盯到花上面去了,这就错了。

世界上风景那么美,我们应该让风景跑到自己的眼睛里面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们也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

南怀瑾听后,豁然开朗,肃然起敬,对老道士恭敬拜谢,并将这番话一辈子记在心中。其实,这就是老道士用道法在告诉人们要精神内敛,就像亚圣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一样。

佛学智慧: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得

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这番解释,我们便会对“所见即所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我们看到美好的风景,买了很多书,学习各种知识,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真真实实地从外界吸收营养。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评论区 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慧能   城隍   人性本恶   恶念   人性本善   人心   牛粪   佛学   北宋   刻薄   所思   道士   美文   万物   大师   智慧   东西   风景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