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文化诗句,中庸之道,经典名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明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第二十八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第二十九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庸·第十三章》

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第十二章》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十一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中庸·第六章》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文武之政,不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礼记·中庸》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第二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中庸   戒慎   崇礼   富贵   礼乐   中庸之道   礼记   敦厚   无道   贫贱   至诚   名句   诗句   美文   君子   万物   天地   经典   国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