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归处

钱钟书先生曾有一句话: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心无挂碍,人才有所安。


到了一定年龄,经历过生活的洗礼,越来越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归处。

01



得失随缘



人心之所以不安,大多是因为得不到或舍不得。


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何来快乐?何来安稳?


《庄子》里有一句话: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我们这一生本就活在失去和得到之间,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随缘自在心则安。


陶渊明弃官隐居田园,失去了五斗米的富足,却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恬静;


李白失去了升迁的难得机会,在苦闷中却立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鸿图远志;


杜甫放弃了官位上的舒适享受,行走于广大民众之间,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切愿望。


得失本就只在一瞬间,焉知得为福?失就为祸?


曾国藩曾言:“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没有了得失心,看一切都能变得淡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呢?


放下得失心,随缘尽兴,心安即为归处。



02



不恐不惊


丰子恺有句话:不宠无惊过一生。


生活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心难安,则处事难顺;心安,则万事安。


唐太宗时期,官员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卢承庆发现不少粮食在运输中被水冲走了,以为是运粮官的错误,就给运粮官定了一个中下的评价。


运粮官知道后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谈笑自若。卢承庆心想,我给了他这么低的评价,他都不生气,一定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算有责任心,就改成中中吧。


改成中中之后,运粮官还是没有什么反应,卢承庆心想这个人不恐不惊,人品一定不错。后他又调查到,这次事件是因为突遇大风,粮船才被吹翻了,不是运粮官管理的问题,这样一来,卢承庆又给他改成了中上。


中上之后,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之后吏部考核的时候,就特意提拔了他。


如运粮官一般,接受变化,多一丝平常心,不恐不惊,或许就会有惊喜出现。


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金庸笔下的鸠摩智所说:“世外闲人,岂再为这等俗事萦怀?老衲今后行无止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


心安即归处

03



知足为乐


明代有一位名叫洪应明的学者曾说:“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有一故事,学者到世界各处寻找最快乐的人,可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快乐。一日,他到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心想在里面居住的人一定很快乐。他进去之后,却看到那人坐在殿堂上,满脸愁云。


就问:“身居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你为何不快乐?”


那人回答说:“我每天都处在恐慌和担忧中,又怎能快乐?”


学者失落而归,在返程的途中却听到了一阵歌声。学者一看,却是一个衣衫褴褛之人正在烤火,嘴里哼着歌,看着十分开心。


学者就问他:“你是全世界最开心的人吗?”


他回答道:“谁的生活还能比我更幸福呢?我刚美餐了一顿,现在又能烤火取暖,简直不要太幸福。”



正如那句话:“知足者,贫贱亦能乐;不知足者,富贵也担忧。”


心安者,则知足也。


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中曾说: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正是如此。


人生没有圆满,唯有知足心安,则为圆满。



林清玄曾问过广钦老和尚,我们如何能心安?


广钦大师说:“怎样才能心安?就是要无心。”


处事随缘,不恐不惊,知足常乐,无心即心安,人若心安,那便也有了归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心安   安乐   谈笑自若   漕运   富丽堂皇   旁观者   宫殿   美文   淡然   得失   知足   圆满   学者   生气   幸福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