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著名豆瓣人气作家苏辛曾经说过,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负面影响,都是源于自以为是的拯救欲,想要做一个好人的讨好欲。

——人间小Q

《你好李焕英》火了,我很羡慕贾玲。

不是因为她超高的票房,也不是因为这部作品可以赚多少钱,而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可以提起她的母亲,这本身就是一种缓解思念的方式。有人说她是消费母亲,可即使真的是这样,也可以营造出母亲还在身边的感觉。

外婆离开之后,很多人怕我伤心,在我面前可以的避开外婆不提,其实我更希望他们可以多讲讲她,这样我会觉得她还未走远,可以让亲人的去世不是那么伤痛。

这就是我最羡慕贾玲的地方,这部电影的大火,那么多人提起她的母亲,这才是对母亲最好的追思。

影片用穿越的方式再现了母亲的青春,就像片尾的那句话“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影片中的贾晓玲用这种方式看到了母亲的青春,并想尽办法让她高兴。

可是最后通过那条母亲缝补的裤子发现:自己以为给母亲带来的高兴,其实她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自己。从这个角度看,贾玲的穿越式回报母亲是失败的,但李焕英却是开心的,看到一个孝顺懂事的贾晓玲,就是她最开心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李焕英说的一样: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很多人和贾玲一样,从小就是父母的麻烦,但也想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孝顺和懂事。孩子的刻意讨好,似乎是为了父母的赞同,但其实却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影片中的贾晓玲,用自己的讨好,却没能换来母亲的高兴,因为不懂。

《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一张假证书,是贾玲想要讨好母亲的开始。

孩子,永远是大人们攀比的对象。作为李焕英的女儿,她一直都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她不漂亮,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总是被老师教育,甚至就连自己办的假证学的表演系,都比不过王琴的女儿,月薪八万的导演系。

就像母亲李焕英说的那句:“你什么时候能给妈长回脸?”

这不过是气急之下的嗔怒,就像贾玲叫母亲李焕英时,她假装生气地说:“干什么呢?小王八蛋”,语气里却是满满的宠溺。

可作为女儿贾晓玲,也想让母亲高兴一次,因此她办了一张假的首都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母亲高兴,请来了亲朋好友庆祝,扬眉吐气,贾晓玲终于为母亲争了一口气。

可惜,事情败露之后,母亲的丢脸可想而知。但却没有怪她,这就是母亲,不管做了什么错事,她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原谅你。生气,不过是怒其不争。

贾晓玲是在影片中办假证,但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也有发生,就在今年八月,一名高考只有235分的男生,为了让父亲开心,伪造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有文化的父亲对此深信不疑,要宴请亲朋好友,甚至惊动了当地许多机构,经多方查证,最后发现是假的录取通知书。

讨好父母,是很多孩子的本能,我们可以理解为想要父母开心,但父母大多的希望都透露出一种讯息,那就是:我不满意。

而这种长期发展的讨好,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重的。但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讨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但我们最初讨好的对象,就是父母。

《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在穿越以后,贾晓玲开始了更为疯狂地讨好,她只是想要母亲高兴一次。

她帮助母亲买到了第一台电视,为的就是打败王琴,让母亲成为厂里以后聚会时的焦点话题。母亲的攀比失败,对于贾晓玲来说,内心是愧疚的,这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被攀比下去,难堪的不仅是父母。

李焕英如愿买到了厂里第一台电视,比她更高兴的是贾晓玲,那种自以为是的拯救欲,让她有了保护母亲,可以让母亲高兴的自豪,更是缓解内心愧疚的有效方式。

因为在聚会上听到排球冠军有好事,所以她撺掇母亲参赛,不能让她以后输给王琴,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有趣而搞笑的故事,可最终李焕英还是输给了王琴,而冠军的奖品也不过是一个手电筒。

贾晓玲难受了,可李焕英却很高兴,如果电影倒过来看的话,那李焕英的高兴就是为了贾晓玲的开心。最后贾晓玲边跑边哭,看哭了多少人,因为她想方设法地让母亲开心,可却没有想到最后还是母亲用另一种方式满足她的心愿。

电影最后,用李焕英的先一步穿越,表达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对于母亲来说,子女的高兴,就是他们最大的开心。

影片中贾晓玲的心愿就是让母亲开心,为此,她努力地改变母亲原本的命运。可到头来,不过是母亲配合着她的戏剧,完成着她的心愿。

贾晓玲的讨好是失败的,因为从头到尾,李焕英都知道这是一场梦幻人生;可也是成功的,对于李焕英来说,让她高兴的不是改变命运,而是女儿有这份心。

所以,作为子女,不必要刻意讨好,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对父母的爱就可以了。

《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贾晓玲始终觉得自己是母亲的拖累,所以一直想要撮合她和厂长儿子光林在一起。

影片中这一段情节将贾晓玲的心理活动处理得很到位,在她下这个决定之前,街头混混冷特的母亲住进了医院,和贾晓玲一样,他也是一个一直让母亲操心的人,甚至父亲将母亲住院的罪过全都归咎于冷特。

他说:“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妈生的不是我,一定会过得比现在幸福吧”

这句话,让贾晓玲下定了决心,她要改变命运,如果李焕英嫁给厂长的儿子,她的以后就会像王琴那样,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女儿,月薪八万,她再也不用面对自己这个让人糟心的女儿了。

我觉得影片中让人感动的点不只是母爱,贾晓玲的这种对母亲的愧疚和自责,想要弥补的心理,也让人深感弥足珍贵。

最后,李焕英依旧选择了贾文团,尽管贾晓玲对这个结局很不满意,但这应该是李焕英最好的结局。两人之间的矛盾在于:贾晓玲认为母亲有自己这样一个女儿,她过得不开心,可是母亲却觉得自己很开心。

在这中间,一定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就是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希望你更好”都在传达一个讯息——我不满意。

可很多时候,父母的希望真的不是代表着不满意,只是希望你可以过得更好。就是那种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说都可以,但由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

这就是大多数家庭的相处方式,这也就造就了子女的讨好型人格。

《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度光阴里的人》有这样一句话:家庭是光源,光越强烈,阴影就越重;长辈们是人生最初的坐标,靠他们,我们标示出自己最初的位置。

家庭,永远是我们不管如何厌烦,都会给我们温情的地方。作为子女,我们应该让父母高兴,可是一味的讨好却不是最好的方式。作为父母,应该对子女寄予厚望,可表达的方式不应该是“我不满意”。

《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的广受好评,不只是因为感人的母爱,更多的是向我们在传达一种双向的讯息。

不管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父母,我们都可以深受启迪,会有那种角色互换的感同身受。对我来说,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你好,李焕英》的错误导向:别让你的孩子,被迫养成讨好型人格

我是小Q,一个热爱文字的90后

微风不燥,遇见你刚刚好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人间小Q”原创,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孩子   厂里   美文   愧疚   讯息   导向   人格   子女   心愿   最初   你好   父亲   满意   女儿   父母   母亲   影片   错误   方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