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教师该怎样做?

“双减”之下,教师该怎样做?

“双减”之下,教师减负问题近期又受到大家关注。学生的“双减”要落实,教师的减负如何保障呢?


“双减”会不会增加教师负担?教育部回应

“双减”之下,教师该怎样做?

9月8日,在教育部第六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回答记者关于“‘双减’是否会增加教师负担?”问题时表示,教师减负不仅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工作。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将教师减负工作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一方面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推动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作业减量提质等,一方面要保障教师不增加负担,这需要深入思考,需要统筹协调。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要确保教师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要确保教师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作为教师个人,该如何思考,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该怎样开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建议。

面对“双减”,教师该怎么做?

这10点做法供参考

“双减”之下,教师该怎样做?

1研究学情与教材,提高备课实效

研究学情,就是要研究每节课学生“在哪里”,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每节课应把学生“引到哪里”。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重要目标,分析研读教材,就是要对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靶心,确定“把学生引到哪里”,只有全面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的放矢。


2组织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不是深在知识难度上,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探究性学习。

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愿参与”,借助已有认知经验“能参与”,通过多种感官或行为“真参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学科素养。


3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作业质量

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师生间借助积极有效的对话为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教师在备课时须统筹安排每节课的作业量,将课堂适当留白,精心安排练习反馈的环节,及时查缺补漏,相对减少课后的书面作业量。


4研究作业管理效能,提升课后作业的“质”

教师要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作业设计作为课题来研究。

例如重视预习作业,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积极尝试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开放式作业形式,因材施教,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性及惩罚性作业等。


5设计菜单作业,强化反馈功能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情,通过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业菜单,让学生拥有选择作业的权利和机会。

布置与反馈是作业的两面。既要做好作业的合理布置,也要做好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一方面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面批讲解和答疑辅导,另一方面对作业优秀的学生要激励表扬,增强其学习自信。


6对学生多元评价

为学生制定“多元评价”科学的评价方案,用增值性评价客观判断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看见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还要适时向家长解读孩子“多元评价”结果,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出反馈,通过家校携手,为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做好规划。


7进行教学上的创新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在保证孩子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孩子们的多元能力,在有限的课时中开展创新课程,这也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8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去

教师有针对性参与课后服务,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课后与学生接触的增多,对本班学生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9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家校共育

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还要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有效的“助攻”。


10协调好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

参与课后服务,无形中拉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既要保证本职工作的完成,又要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需要自身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也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关注和协调——减少教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给予教师群体更多关注和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教师   教育部   作业   课后   素养   美文   学科   反馈   家长   核心   教材   评价   学校   知识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