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本文约93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2001年,英国约克郡的夏季已临近尾声。

一个遛狗者正在森林中散步。约克郡遍布着绵延的山谷,林木郁郁葱葱,大多是当地人种植的苗圃。

不知不觉,他已经走到了林地的边缘。面前的景色有几分眼熟。树木挖走后,会留下起伏不平的坑洞和洼地。他记得好多年前,在新闻里似乎看到过,一具女性的尸骸就被埋在这里。他左右一看,四下无人,顿时感觉背脊一阵发凉——这确实是适合抛尸的僻静处。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偏僻的林地,仿佛潜藏着某种未知的危险。图源:pixabay


遛狗者有点发憷,打算往回走,但他的目光却被某样不应该属于这里的东西慑住了。

空气里不知何时弥漫着一股腐败的气息,那可不是枯枝烂叶能散发出的味道。

狗狗似乎感知到主人的惊恐,冲着他目光锁住的方向狂吠起来。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遛狗者在林地里发现无名女尸,很快成为当地的热门新闻。

法医生态学家帕特里夏,接到了约克郡警方的求助电话。

在英国,警方遇到有难度的案件时,经常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合作:负责对尸体进行解剖和死因分析的是法医病理学家,负责现场挖掘和土壤微量物证分析的是法医考古学家,负责对尸体附近的昆虫进行采集和分析的是法医昆虫学家——而帕特里夏经常遇到的尴尬问题是,很多人听到法医生态学几个字,压根就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儿。

事实上,法医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植物学到动物学,从有机物到无机物,几乎都囊括在内,可以说,整个生态环境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

帕特里夏非常推崇法医学先驱埃德蒙的一句话——“凡有接触,必留痕迹”——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行动或停留,就会和这个环境产生物质交换,人在环境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环境也在人的身上留下环境的痕迹。

法医生态学家,就是从这些痕迹中找到罪案线索,协助警方破案的人。

最开始,警方邀请帕特里夏参与办案,是因为某些案件陷入了僵局,邀请一个植物学家参与,只能算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直到帕特里夏成功运用自己的学识,连续破了好几个颇有难度的案子,她的这套法医生态学的理论才真正得到了英国警方的重视。

当警方前来处理被遛狗者发现的女尸时,他们预感这可能又是一桩棘手的命案。于是,他们立刻向帕特里夏发出了邀请,希望她能在现场找到一些能引领破案的蛛丝马迹。


在林地的边缘,帕特里夏看到了那具尸体。

时值夏末,女尸的躯体却被羽绒被裹着,外面还包着几个绿色的塑料垃圾袋。她的面部无法辨认,因为一个密不透光的黑色垃圾袋牢牢地罩在她的脑袋上。而在尸体脖子的位置,还紧紧套着一只陈旧的狗项圈。

她仿佛像是被凶手当成一件垃圾在对待。

帕特里夏飞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她环顾了四周的林地,开始采集植被的样品。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正在采集样品的帕特里夏。图源:简策博文


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她需要尽快绘制出一份埋尸地的植物图谱。根据前面说的物质交换定律,等警方抓到凶手后,帕特里夏就可以从凶手的身上和物证上提取孢粉,来和埋尸地的植物图谱进行比对,从而判断出他是否曾经来过埋尸地——这可以作为未来的呈堂证供。

但现在的问题是——上哪儿去找到这个凶手呢?


对这个案子来说,有一点是特别幸运的。

警方提取了尸体的DNA,导入失踪人口数据库进行比对,当他们看到结果时,顿时两眼放光——因为这具尸体,居然和轰动一时的少女失踪案联系上了!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林中女尸的真实身份,是高中生琳恩·蒂尔南(Leanne Tiernan)

大约在一年前,14岁的琳恩和朋友逛完街,在分头回家的路上突然失联,父母等到很晚都没有见到女儿归来,才意识到事情不妙。这桩失踪案,牵动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心,约克郡警方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搜查行动,超过200名警员和数百名志愿者都加入其中,一时间,琳恩的照片布满了大街小巷。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失踪的琳恩。图源:纪录片《美国法医档案》S9E11


但这样的努力,没能挽回琳恩的生命。

法医对尸体进行检验后,推断琳恩的死亡时间超过8个月,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外面满世界寻找她时,琳恩已经死在了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

不过她的尸体腐烂程度,并不像是长时间暴露在林地里的样子。刚刚过去的酷暑,会加速腐败的进程,而琳恩的尸体相对来说保存得还算完好。法医推断,她的尸体很有可能曾在某个地方保存了一段时间,才被抛弃到林子里。

如果能找到琳恩之前被藏尸的地方,就有机会查出凶手的真实身份。

英国警方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邀请了各类专家,但案子的推进依旧十分缓慢,凶手和他的藏尸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似乎完全隐形了。

又是一个陷入僵局的时刻,该轮到法医生态学家登场了。


帕特里夏穿戴整齐,来到了停尸房。

她并不是来解剖尸体的,而是要在琳恩的身上提取一点痕量物证。

痕量,是比微量更少的量级,这意味着提取的过程要非常精细,不能有任何的干扰和污染。帕特里夏首先从琳恩的鼻腔、口腔和皮肤擦拭了部分样品,然后又把重点放在了琳恩的头发上。她注意到,此前警方将尸体从垃圾袋和羽绒被里取出来的过程不够谨慎,埋尸地的一些填埋物落在了琳恩的皮肤上,物证已经被部分污染了,这会给后面的环节增加大量的筛选和排除工作。

但幸运的是,琳恩头上用狗项圈固定住的黑色垃圾袋,无形中将她的脑袋和外界隔绝开来。这意味着琳恩的头发没有被埋尸地的环境污染,是很好的提取对象。帕特里夏可以通过清洗她的头发,寻找上面附着的一种重要的线索——孢粉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植物按照能不能产生种子分为两大类: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花粉,而孢子植物则产生孢子。孢粉,就是孢子、花粉这类物质的统称。

自然界中的任何植物几乎都会产生大量的孢粉,它们随风飘散在空气中,有的极其微小,肉眼不可见,生命力却极其顽强,吸附性也很高。通过孢粉的不断传播,植物才有机会不断繁殖。

而不同植物的孢粉,在显微镜下千差万别,帕特里夏能够通过它们独特的形状,辨认出每一种人类已知的植物,从而绘制出完整的采样地植物图谱。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植物。图源:pixabay


她的工作流程,归纳起来也很简单:采样、溶解、筛选和观察辨认。

帕特里夏喜欢从头发中提取孢粉,这种方式能够采集到的孢粉较多,也较为高效。因为我们的头发由角蛋白组成,它不容易降解,还带有各种静电,能主动吸引环境中的微粒。就算一个人烫发、染发,用了发胶,也不会影响头发的强吸附能力。头发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周围环境中的孢粉,不管头发的主人是死是活,只要头发还没消失,这些孢粉就能长期存在于头发上。说句题外话,考古学家,就曾经从千百年前的死者头发上,提取出过保存完好的古代植物孢粉。

所以,只要琳恩的尸体曾经在某个地方停留过,就一定会吸附到那个环境中的孢粉。

帕特里夏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


她小心翼翼地戴着手套,连着头皮取下了琳恩的头发。

这一步操作看似残忍,但只有这样,帕特里夏才能尽可能地取到更多的样品进行分析。

她把所有的头发放进一个不锈钢的大罐子,加入专用的药物稀释液,等待头皮和头发溶解。液体很快变得混浊,她将液体分成几份,贴上样品的标签,带回实验室。

接着,她通过离心,去除透明部分的液体,再用强酸、强碱对沉淀物进行处理。孢粉不会被强酸强碱腐蚀,这步操作,是为了彻底去除头发中的纤维素、二氧化硅和其他杂质,留下孢粉样品。

最后,她把提取到的孢粉,放在显微镜下,开始观察和记录。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显微镜是法医生态学家的好朋友。图源:pexels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大自然里的孢粉到处都是,怎么能确认样品里的孢粉来自于一个特定的地方呢?对帕特里夏来说,她的工作之所以叫生态学,而不是单纯的植物学,区别就在这里。她要在样品中寻找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植物,而是某一种独一无二的组合

有的植物喜爱阳光,有的植物则只存在于背阴处。有的植物是风媒植物,利用风力传播花粉,花粉能随风飘散到数十公里外,而有的植物是虫媒植物,靠昆虫来传播花粉,除非近距离接触,否则不容易沾染它的花粉。这些特性,会让每一个取样地点的花粉种类、数量和组合都各不相同。

透过琳恩的头发,一个残破的花园,逐渐出现在帕特里夏的面前。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在显微镜下,帕特里夏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环境。

这里有很多砂砾和烧焦的碎屑,还有一些炭化了的木细胞。琳恩似乎曾经躺在离篝火灰烬很近的地方,甚至可能直接就躺在篝火灰烬里,才能在头发上沾染如此多的炭灰。

而头发中的花粉数量也非常庞大。

大量的女贞花粉出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标志。女贞是英国庭院里常见的观赏植物,《哈利波特》里就有一条以女贞命名的街道。因为女贞是虫媒植物,就像上文说的那样,如果不近距离接触,很难沾染女贞花粉。而琳恩头发里的女贞花粉数量远远高于预期。这意味着她很有可能曾经躺在盛开着女贞花的树篱附近。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显微镜下的女贞花粉。图源:纪录片《美国法医档案》S9E11


而另一种大量出现的花粉来自杨树。杨树是风媒植物,花粉可以传播非常远的距离。但它的花粉壁很薄,在随风飘散的过程中很容易分解,帕特里夏在样品中很少观察到这么多的杨树花粉,这意味着在女贞的附近可能至少生长了一棵杨树。这又是一个可以识别的环境特征。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显微镜下的白杨树花粉。图源:纪录片《美国法医档案》S9E11


其他花粉的种类就显得比较杂乱了。一些接骨木、山毛榉和李属的花粉混杂其中,花朵和杂草的种类非常多,甚至还能发现蕨类和藓类植物。从这些植物的组合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一个花园或公园。

而令人惊讶的是,琳恩的头发里,居然还有大量的真菌菌丝和它们产生的孢子。

真菌不太可能在头发上生长,因为头发没有能够为它们生存提供养料的物质。所以这些应该是琳恩不小心沾到的真菌。它们很可能就生长在植物的残骸上。

而另一类谷物花粉的存在,则提醒着环境中有稻草或马粪存在的可能。

综合所有从琳恩头发上找到的线索,帕特里夏向警方列出了一长串植物清单,既包含了花园里的植物,还包括附近的所有植物,这将为警方后续的调查工作提供甄别的依据。

而更重要的是,她需要通过综合判断,提供关于藏尸地的描述:

警方需要寻找的,是个庭院环境,而不是野外环境。它很有可能是某人自家后院的花园,这个花园缺乏打理,可能还保留着篝火的痕迹。

至此,线索已经给出。

接下去,帕特里夏能做的就是等待了。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警方的调查终于有了突破。

琳恩的尸体曝光后,警方收到了大量的线索情报,在众多的嫌疑人中,他们圈定了一个可疑的对象——约翰·泰勒(John Taylor)。他就住在离琳恩家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和泰勒短暂交往过的女性,向警方提供过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他曾经宣称,想把女友的女儿绑起来,和她发生性关系。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约翰·泰勒。图源:纪录片《美国法医档案》S9E11


但光是听说泰勒有不正常的恋童癖幻想,显然还不足以让警方获得搜查权。

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在追踪琳恩尸体上的狗项圈时,警方发现它并不是当地常见的品牌。它来自一家诺丁汉的生产商,他们在这个地区的销售记录并不高,一共只售出了3只,其中1只就是卖给了泰勒。抓住这个线索后,警方终于有了充分的理由,进入了泰勒的房子。

当帕特里夏跟随警方踏入泰勒家的后花园时,她很快认出了这个地方。

一堵巨大的、由生长旺盛的女贞形成的树篱,将这个院子和附近的房屋隔开了。一棵白杨树的枝条从树篱的上方缺口处伸了进来。树篱附近有篝火的残迹,附近还有一排砖砌的狗窝,已经被荒废了,里面还散落着一些稻草。

这正是那个他们寻找已久的地方。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这确实是个缺乏打理的后花园。图源:纪录片《美国法医档案》S9E11


之后的进展就顺利多了。

帕特里夏提取了泰勒院子里的植物物证,和琳恩头发上的植物图谱进行了严格的对比,确认了琳恩曾经横尸的具体位置。而警方也从泰勒家的其他地方,找到了更多能够证明他是凶手的证据。

铁证面前,泰勒承认了谋杀的事实。

轰动一时的琳恩失踪案,终于画上了句点。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大家好,我是喜欢阅读悬疑作品的Alice。

上面这个真实发生的案子,来自《花粉知道谁是凶手》,作者就是法医生态学家帕特里夏。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左起为本书的中文版、英文精装版、英文平装版封面


上一期,我在「书屋环游记」里预告了要做一个法医科普书的特辑,放出“豪言”后,我就开始紧张了。毕竟,很多人对科普书有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它们又枯燥,又艰深,看着看着就容易打瞌睡。

虽然自诩为悬疑爱好者,但说实话,花粉、孢子和法医生态学这些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顺利把《花粉知道谁是凶手》这本书给读完。

但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帕特里夏没有上来就开始陈述利用花粉破案的理论,而是从容地把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案件娓娓道来。法医生态学的概念,就是在这些案子中,逐渐生长出了形状。

一个无人目睹的强奸案,居然可以从当事人衣服所吸附的花粉中,找到侵犯过程是否发生的真相;一具躺在沙发上的尸体,居然可以通过血液流淌路径上霉菌的状况,确认被害人的死亡时间;一个不记得埋尸地点的凶手,居然可以通过他运送尸体的车子和埋尸工具上的花粉物证,找到尸体的确切位置……不得不说,这门听起来很小众的科学,可以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读完书后,我不禁有些好奇,不知道法医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个什么样子。好在,从事痕检工作的警察九滴水,在这本书的推荐序里解答了我的疑惑:

“花粉证据的分析和检验,在移尸、碎尸和无名尸的案子里能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从事花粉研究的专家较少,经费也有限,目前的专业研究也非常少。”

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冷门的学科。如果有人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关注到了这个领域,说不定还能是件推动行业发展的好事。——但这又让我想到了最开始策划这期科普书选题时的一个疑问:如果你并没有从事相关的行业,读这些科普书,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我觉得未必如此。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还是先说说帕特里夏。

不知道你们看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脑补书中人物的样子?帕特里夏在我的幻想中,就像是美剧《犯罪心理》中Reid和Emily的组合:聊到花粉和孢子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她很容易就兴奋起来,像Reid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聊到自己在生命中遇到的生死问题时,她的感性和坚韧,又如Emily般给人一种温暖坚定的感觉。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夹带私货:左起是《犯罪心理》中的Emily、Reid和 Hotch


当然,看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现在的帕特里夏,已经是退休的年纪了。

在成为法医生态学家前,帕特里夏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职业:她曾在实验室和医院工作,然后又在著名的建筑企业当秘书,之后又成为微生物学家,再后来又成为孢粉学家——即使后来退休了,她还依然在为欧美的警察部门提供咨询和培训的服务。

因为她总在挑战新鲜的事物,我从她身上,完全感受不到暮气沉沉的气息,相反,她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帕特里夏的好奇心,或许就是她选择成为法医生态学家的内在原因。书名《花粉知道谁是凶手》其实翻译得有一点不够全面,法医生态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光了解花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成就,你必须不断去了解新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当然,我们聊的不仅仅是法医生态学。

帕特里夏在聊自己学生时代的兴趣时,提到过一个细节。

她喜欢泡图书馆,经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很多人去图书馆,只是为了搜索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读物(当然,放在现在,还有很多人是冲着摆拍去的)。而帕特里夏,则从来不给自己的阅读设限。她的涉猎范围非常之广,也经常能从一些看似无用又冷门的书中,找到惊喜和乐趣。

这种心情,我在阅读《花粉知道谁是凶手》的过程中,也时常能感受到。法医生态学的专业术语,我未必都能看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以往未曾踏足的世界。花粉和孢子,这些高中毕业后就被我抛在脑后的名词,忽然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小翅膀,引领我看到了窗外不一样的风景。

不知道为什么,大自然里这些生命力坚韧的小东西,让我有点儿肃然起敬。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小小的花朵里,蕴藏着生命的大秘密。图源:pexels


因为要做「书屋漫游记」这个专栏,我比以前多投入了很多时间在看书上。

一开始,我在意的还是阅读的数量,但渐渐的,某种变化发生了:为了梳理书的架构,我需要做笔记;为了复述书的内容,我需要理解每个情节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了搞明白书中简单叙述的知识点,我还会去主动搜索更多的背景资料……

我忽然发现,我过去的读书,很多都是囫囵吞枣,刚尝到一点滋味,就将它抛到脑后了。从“看过”到“理解”,我才算踏出真正有意义的一步。专栏做到第四期,我又从帕特里夏的故事里,捕捉到另一条“真理”:

想从书中收获点什么,就要抱着好奇心去阅读,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于是,接下来的周末,我又挑战了另外两本法医科普书:《法医档案》和《法医之王》。乍一听,这两本书的书名听起来有点相似,长的样子也有点儿CP感。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我悄悄去亚马逊翻了翻这两本书的英文原版封面: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嗨,还是不一样的嘛。


有了《花粉知道谁是凶手》的经验,这次我阅读的时候,心态就舒展多了。

仔细一读,我才发现,哎,这两本书之间,原来还真有一点渊源

先说《法医档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剧《无声的证言》的编剧Nigel。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喏,就是编剧位置的这个Nigel


别问上面的截图为啥没有评分,这部剧实在是年代太久远了。

和法医秦明的小说《无声的证词》一样,英剧《无声的证言》聊的也是法医探案的故事。从1996年开播,到今年已经是第24季了——居然还在更新中,真是长寿得令人肃然起敬。

要说写法医科普书,Nigel只是一个编剧,感觉好像专业不太对口。

但天天和法医专家打交道,让Nigel对法医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法医档案》的内容,也并不是作者冒充法医来讲解法医眼中千奇百怪的死法(要了解这个,那就不如直接看老秦的《逝者之书》了)。他另辟蹊径,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场法医学发展史上的光辉“战役”

今天看悬疑剧和玩剧本杀的年轻人,已经对现代的法医专业术语如数家珍:什么指纹鉴定、DNA都是毛毛雨,投毒分析和弹道学稍微有一点门槛,但也不算太难理解,而碎尸分析什么的,才算是体现推理功底的加分题……

但谁能想到,仅仅在300多年前,英国的警察查案时,还依靠着古老的“秘方”——他们让嫌疑犯一个接一个地过去触摸受害者的尸体,如果尸体流血了,就证明有冤情。靠这样的方式,破案的准确率可想而知。

现代的法医学,就是在如此愚昧的认知底子上,靠着无数案件的经验积累,才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Nigel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编剧的专长,他不仅在搜集资料的细致程度上堪比私家侦探,在讲述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子时,也是发挥了讲故事的才能,一波三折,让人压根猜不到接下来的发展。

举个例子,DNA首次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桩发生在英国的少女连环谋杀案。这个案子法医秦明公众号也报道过,当时负责审核稿子的我,对这桩案子并不陌生。

但Nigel的文笔和资料翔实程度,还是让我大吃一惊。那个残害了两名少女的真凶,为了逃避警方发起的大规模抽血调查,竟然悄悄付钱让别人替自己提交了血样。因为监管的疏忽,这个掉包计竟然就在警方眼皮底下发生了。

如果凶手真的以这样的方式逃脱了制裁,案件悬而未决,DNA也没有发挥作用,那警方对大规模运用DNA检验的信心或许就会落空。

你看,一次操作的疏忽,就可能会影响改革的进程;一次大胆的尝试,就可能会打开全新的世界。《法医档案》里讲述的法医发展史,就是这么让人心惊肉跳。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那《法医档案》和《法医之王》之间的渊源,又在哪里呢?

如果把《法医档案》所展现的法医世界看成是一棵巨树,那每一根树枝,就是法医学的一个分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壮大和发展。前面《花粉知道谁是凶手》里帕特里夏所展示的法医生态学,就是长在微量物证这根分叉树干上的一棵花骨朵,而《法医之王》里的英国司法病理学家伯纳德(Bernard Henry Spilsbury),则是支撑起法医病理学这根主要树干的核心人物。

没错,《法医之王》的主角伯纳德,被称为是英国现代版的“福尔摩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侦探。他在法医解剖的领域,开创了很多先河。

《法医档案》的“验尸”一章里,也对伯纳德大加赞赏。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法医勘查箱,就是伯纳德在1924年最早开发的。在此之前,警方对凶案的取证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章程可以参考,伯纳德震惊地看到办案的警察,总是不得不裸露着双手,从犯罪现场移走腐烂的尸块。于是,他提议把橡胶手套、镊子、证物袋和其他工具组成在一起,变成警方调查现场必须使用的装备,这个操作避免了污染的发生,后续的物证分析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实验里的伯纳德。图源:Science&Tech


在《法医档案》中作为法医界群星之一出场的伯纳德,到了《法医之王》就成了彻底的主角。《法医之王》这本书写得非常有趣,仔细一想,我觉得它不应该被归类在法医科普书里,因为它讲述故事的方式,简直就像是美剧(后来我仔细检查了这本书的版权页,发现它确实归类在传记文学中)

比如伯纳德在「地窖谋杀案」中第一次作为专家证人登上法庭,就是一个特别跌宕起伏的桥段。在此之前,案子已经连续审核了好几天,始终僵持不下,最大的争议点是:地窖中的碎尸,究竟是否属于被害人。

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法医证明成功了,肢解了妻子的凶手就会被判处死刑;反之,他就可以与情人逍遥法外。在伯纳德登场的前一天,他的老师就在接受法官的询问时,做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导致全场一片哗然。眼看凶手就要扭转局势,无罪释放,接下去登场的伯纳德就成了控方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个还没有建立起声望的新人,要如何在这场恶战中,维护住法医科学的尊严呢?这段传奇的故事,写得非常有张力,Alice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喜欢看罪案故事的人,可以自己翻翻看。

当然,《法医之王》说的不仅仅是案子,作为主角的伯纳德,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和他的老师相比,他在法庭上的发言惜字如金,却又对自己的专业相当自信。这种风格,让他在协助法官定罪时有种杀伐果断的感觉,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毕竟,在法医知识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的今天,我们对尸体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依然可能有多种解释,而伯纳德的笃定,将一些可能的巧合彻底排除在外,这种风格可以成就他,也可能会毁了他——说实话,我还没看完这本书,就已经开始对他后续的人生故事产生隐约的担忧了。

一个年轻而傲气的男人,在一个技术尚未发展完善的蛮荒年代,经手无数桩引起满城风雨的大案,一步步把法医病理学推上历史的舞台。这确实是一个很“燃”的故事。我刚忍不住跟同事安利了一下,这本书就被火速借走了。

当一个读书专栏的撰稿人,我太难了……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写到这里,居然已经晚上十点半了。

这篇文章最开始只想写5000字,写着写着就奔着万字去了。能够坚持看到这里,应该都是同好吧?这一期介绍的书比较多,其实每本书的侧重点也都很不一样。

如果你对法医史感到好奇,那你可以翻翻《法医档案》,看看历史上标志性的法医案件;如果你想尝试新鲜的事物,那《花粉知道谁是凶手》应该是非常有趣的选择;如果你想看看英国大法医的真实破案故事,那《法医之王》的叙述节奏一定会让你觉得很爽;当然啦,如果你想看专业法医写的28种死法指南——老秦的《逝者之书》肯定是最接地气的选择(笑)

逛街晚归的14岁英国少女,被埋尸森林前还被戴上了狗项圈

这期介绍的几本书,你对哪一本最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主稿:Alice;编辑/题图:鲁鲁修;质检:天空;排版:CC

题图来源:yorkshirepost


本文系【法医秦明】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英国   泰勒   生态学家   项圈   物证   女贞   生态学   头发   法医   花粉   案子   凶手   美文   尸体   警方   植物   森林   少女   档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