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一个小孩子,该如何逃脱屋檐下的暴力?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父亲把房门一摔,扬手就给了小草一记重重的耳光。

这一年,小草5岁,和她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跟前撒娇耍赖,她却只能看着父亲阴晴不定的脸色战战兢兢地生活。

即使小草已经足够小心翼翼,可总也无法让她的父亲满意。父亲曾拎着她的衣襟,把她往墙上用力撞,那钝重又令人害怕的痛感,让小草的脑袋嗡嗡直鸣。

当时,父亲看向小草的眼神里,根本没有半点感情。

这样的场景,贯穿了小草的成长岁月,她甚至不大记得清,到底有过多少次类似的经历了。

最近的一次,也最让小草刻骨铭心。那是在今年的2月底,春节假期刚结束没多久。

准备回房间休息的小草,再次被一双大手捉住,她能感受到那双手上,父亲汹涌而出的怒气,她本能的想往卧室床上逃,但父亲一把扯住了她的头发。发根和头皮之间的剧烈撕扯感,让小草忍不住惨叫。

父亲的鞋子已经踏在了干净的床褥上,他像拉扯待宰的猪羊般,拽住小草将她甩在地上。

巴掌密集地落在小草的脸上,脸立刻红肿起来,而父亲根本没有停手的意思,他还在嘶吼:“知不知道你错在哪了!

怎么她又错了呢?每次被殴打,小草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的这句诘问。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但她永远不知道自己错了什么,就好比这次吧,她只是说了几句不大符合父亲心意的话,就被他打翻在地。

难道这就是她的原罪?只要她父亲认定她有错,她就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遗憾的是,家暴受害者们的遭遇,就是这么惨烈又可怕。发生在屋檐下的伤害,几乎无处不在,而被它摧残过的人,远不止小草一个。

关于小草被打的经历,光看文字就已经令人不适。可对千千万万正在忍受家暴的受害者们来说,这却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家暴离我们有多近?

为什么受害者总是难以摆脱家暴的阴影?

家暴会“人传人”吗?……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7月9日,小编发起了“我眼中的家暴”问卷填写活动,截至目前,这篇推文的累计阅读量已达到了1.3万,而我们也收到足有500多份的反馈答卷。

这表明,在收到我们推送的读者中,目睹或经历过家暴的人就占了4%,相当于每100个读者中,就有4个人曾经甚至正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之下。


更让人心痛的是,被施暴的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类型。从婴儿到老人,从女性到男性,无一幸免。

有人从小就被父母殴打,甚至被脱光衣服去屋外罚站(这段真实的经历竟然来自某位女性受害者)

有人结婚第一个月就被丈夫虐待,不得不随时携带小刀防身;

有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被老伴打伤进了医院,还不敢报警……

当我阅读和整理收回的问卷时,中途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调整心情,因为问卷上的那一小段文字,就是一个人曾经历过的痛苦人生。而他们写下的真实之痛,实在是太沉重了。

因此,小编也一度很怀疑自己,能否去直视这些受害者,能否理智平静地完成对他们的采访,能否在和他们的进一步交流中,接纳和宽慰他们受到过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我又能否通过微薄的努力,借助这次活动,让大家看见和理解家暴受害者们,从而帮助他们远离家暴的阴影呢?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读完了全部的500份问卷内容,并做完了深入的个案访问后,我才发现:

其实,家暴就像是洪灾和台风,它看起来狂暴而可怕,能夺走无辜的生命,但它也可以被预警,被防御,被对抗,被消解

经历过暴风骤雨而幸存下来的人,会更懂得保护自己,也会更珍惜生命;从未经历过的人,也可以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到避灾和自救的警示——

而这,就是我写下今天这篇文章的初衷,一份写给所有人的「家暴求生指南」。其实在昨天小站的更新中,已经科普了反家暴的15条具体行动,今天再结合进读者的真实的案例,相信能给大家更深切的体会。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我经历的是不是家暴?”


求生指南的第一条,就是要远离家暴

就像是台风到来时,不要在户外逗留,洪水汹涌时,不能在低洼地行走一样,当你第一次发现身边的人有家暴倾向,就应该果断离开施暴者——听起来,这好像是件简单的事。

但事实上,看完了几百份问卷后,我发现了一个让人震撼的事实:

很多受害者,甚至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在经历家暴。

就比如前文中我采访过的小草。

直到填写问卷时,她都还在疑惑:“这算是家暴吗?”

在小草的印象中,父亲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毫无来由的冷嘲热讽:“一点都不可爱……王八蛋……贱人……”父亲对小草一顿羞辱后,还会逼着小草回应,承认他说的话就是事实。忍泪含悲的小草,一直无法理解父亲的言辞,但她从未觉得这就是家暴。

父亲的动手,也让小草觉得迷惑,他会用千奇百怪的理由教训她,让她认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活该被打骂。而他打小草的时候,也很有“技巧”,几乎没让她有过皮外伤,淤青都很少。

正因为这样,小草才会困惑吧。不仅如此,在我们收到的问卷中,有人以为母亲被父亲殴打,只是一次意外;有人在怀孕期间被打了三个月后,才从网络科普中得知自己正经历家暴;还有人被伴侣精神暴力了一年后,直到对方的虐待升级为肢体暴力,才惊觉自己承受了什么……

看似显而易见的家暴,发生在当事人身上时,原来是无法做到旁观者清的。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而小草直到再回过头梳理那段漫长又痛苦的经历时,才开始理解她认知的偏差,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对年幼的小草而言,她还没有能力熟知家暴的定义,甚至,都没有听过“家暴”一词。另外,小草也被动接受了,父亲灌输的以“教育”为名的殴打和辱骂,浑然不知自己正被他恶意伤害。

问卷里的其他受害者,有些因为血缘关系、经济情况或是不肯接受被害的事实,不愿意承认自己遭遇家暴;有些是因为被洗脑、甚至被PUA(即以打压方式使伴侣服从自己),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有些则是被亲朋好友劝解,最终理解并原谅了施暴者,从根源上不认为自己遭遇了家暴。

他们的当局者迷,都各有各的原因。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痛苦地和施暴者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慢慢就被绝望吞没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家暴?精神暴力也算是家暴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这里面要理解两块内容,一个是家庭成员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得广

它包括了一个家庭里面所有的角色,例如夫妻、父母子女、继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婆媳等等,在收集到的问卷里,受害者基本涵盖了前述提到的角色;

另一个就是家暴的形式,除了常见的身体暴力外,更为隐蔽也不被人所知的形式有心理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

心理暴力,例如诋毁、嘲弄、威胁、恐吓、歧视、排斥、忽视等对精神上面的侵害;性暴力,包括强行施加的性行为、性行为企图,可能发生在伴侣之间,也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员之间;最后就是经济控制,想必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它实际上指的是施暴者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目的是摧毁受害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进而控制受害者。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这些内容,不知道有没有刷新大家的认知呢?

如果你正在遭遇以上任何一项暴力的侵袭,请一定重视自己的处境,坚决远离施暴者,保护好自己!

而如果,你有认识的人正被施暴,也请帮个忙截图、转发让他醒悟。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犯罪,它并不应该因为只发生在屋檐下、发生在家庭中而被忽视。

只有当我们都开始认清现实,才可能让所有人都远离家暴的残害!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你为什么不离开施暴者?”


但是,即便受害者们都对家暴拥有了清晰的认知,那么他们就能果断地离开家暴者吗?

在整理收集到的问卷时,另一个残酷的事实也呈现在我们眼前:

几乎所有人,都没办法在第一次被家暴后就勇敢逃离。


还是说回小草,第一次被家暴的经历,小草早已想不起来了。文章开头她在5岁时被打的回忆,是她的童年常态。小时候的她,根本没有意识和能力摆脱;年纪稍微大一点之后,她只依稀记得爷爷和母亲曾经试图阻拦父亲的施暴,但都没有成功。

小草的爷爷在一次劝架中,还被气得连夜要写遗书,可并没有吓退父亲。

甚至在高考前夕,父亲还对小草施暴了,还给了来拉架的妻子一记耳光——那是小草第一次见到母亲也被殴打。也是那时候,小草才得知,在她不在家的时候,父亲只要与母亲一言不合,就会动手。那时小草的心情无比难受,原来她并不是父亲暴力阴影下的唯一受害者。

父亲打小草,也许能被“教育”的理由遮掩过去,但母亲是成年人,和父亲一样是生她养她的人,父亲有什么理由可以打母亲呢?

从那时开始,小草的内心,就动摇了,她不想再看到母亲被打,因为那比自己挨打还要难受。

一开始,小草的家人和亲戚还尝试劝阻过父亲,但后来他们也都无心无力了,因为他们的话,一点作用都没有。他们曾以为能用所谓亲情“感化”施暴者,所以反复劝说小草母女,一定要理解父亲,毕竟血浓于水,如果闹僵了,甚至报警,那就是家丑了。而这样的“劝和”理由,连被打的母亲也希望小草能够宽容接受。

正是亲人们出于道德和感情的双重绑架,让小草只能常年生活在怀疑和绝望中。

可这些人也许从没想过,包容和无视家暴的发生,难道不也是在助纣为虐吗?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直至今日,小草也理解了,她始终难以摆脱家暴的原因,还有两层主要的考虑,一是她很担忧母亲,二是她其实也很同情父亲。

说来悲哀,小草父亲的原生家庭里,也存在着严重的暴力问题,父亲就是被爷爷打大的,这就是他教育小草的理念来源。

小草的爷爷出生在战乱的年代,“家”对他来说很是陌生的概念,因此他也并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好孩子。于是,他对待小草的父亲只会又打又骂,据说爷爷那时下手也很重,父亲因此记了一辈子。

这样看起来,家暴似乎是会“人传人 ”的。在接受采访时,小草也向我悲伤地感慨道:这或许是一个很难跳出去的循环,谁也逃不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啊。


在与小草交流时,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难处。她还无法完全离开被家暴的环境,也无法说服母亲醒悟,只能自己尽力不惹怒父亲,并努力成长和改变着。小草也不知道,他们一家未来会如何。

在500多份问卷里,除了像小草这种情况的受害者,还有很多人正在犹豫不知道如何安全地离开施暴者。

比如被丈夫家暴的妻子,她们的顾虑就很多:有的害怕被丈夫报复、有的担忧孩子的成长,还有的惧怕离婚后可能背负的经济压力。她们不是不想离开,而是怕离开后,根本无法开始更好的生活。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只能一辈子活在施暴者的阴影下吗?”


事实上,在收回的问卷中,多数像小草一样被家人劝和、被阻拦报警以及顾及母亲或孩子的受害者们,最终都选择了反抗,他们不再理会舆论的压力,开始求助值得信任的好友,最终运用了法律武器逃离了家暴。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而这不仅需要他们拥有勇气和智慧,还要有坚韧的毅力以及他人的热切帮助。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都要经历等待施暴者悔改的漫长和无望,难熬的犹豫不决,以及一直期盼着能得到家人、亲友鼓励和支持的纠结不安……

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成功故事,小编们也都确信了一个铁律:

对家暴要绝对说不,坚决零容忍!尤其是在第一次被家暴后,立即远离,就是受害者们唯一的自救办法。


在大家的问卷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困境,也看到了不同人面对困境的选择。我们没办法给出一个万能的自救方案,毕竟每个人遇到的情况和困难都不太一样。但在这里,我们想给已经准备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受害者们一些中肯建议,希望能帮到你们:

首先,被家暴后应该第一时间报警,进行验伤,并保留报警记录和验伤记录;

其次,如果你是被伴侣家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协议离婚或诉讼离婚,请注意,诉讼离婚,是不存在离婚冷静期的。如果你是未成年人,被家暴也可以选择报警寻求帮助;如果担心选择离开后被报复,建议到居委会或派出所备案。

另外,在决心远离后,请一定断绝和施暴者的一切来往,不要泄漏行踪,也不要单独出行,并且记得把情况告知亲戚朋友,引起他们的警觉和警惕,杜绝被施暴者再次伤害的可能。

而如果你在逃离家暴过程中,发现有人尾随或跟踪你,建议立刻报警,也可以向居住地的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如果你遭遇的情况较为复杂和特殊,没办法直接报警,而以上的行动指南,也不能帮到你,那么你也可以拨打以下电话进一步咨询和求助:

妇联热线:12338;反家暴热线:16838198。

这些热线不分男女老少,皆可致电咨询。

在我们收到的问卷中,就有人通过求助专业的家暴干预机构、专业的律师,最终成功脱离了险境。

所以,如果你想远离,也决心要改变现状,一定也可以办到。有关远离家暴的详细行动指南,戳这里可进行回顾。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我会成为下一个施暴者吗?”


来到这一步,我们会发现,家暴受害者要摆脱困境,是需要自己的醒悟、反抗和不断坚持的,当然他们也需要周围人的支持,而大部分受害者,目前可能都还处在水深火热的熔炉中。

因为被家暴的这段经历,已经让他们身心受挫,有的人就算是在

环境上已经摆脱了家暴,但日常生活早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还在担忧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还记得被掐脖子的小草吗?

直到现在,她都还深切地记得,父亲掐她脖子时的表情和动作,并且还会感到恐惧和后怕。

有次跟朋友小打小闹时,玩笑间,小草竟无意识地将手放在了朋友的脖子上,作势要掐下去……

之后小草很快警觉,自己的动作好似在重复父亲的暴行!所以她后来自责了很久,一直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会下意识做出那个令她痛恨的动作呢?

“家暴真的会人传人吗?我害怕成为和他一样的施暴者。”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除了担忧这点,小草也一直很苦恼自己的性格。因为父亲的强势,小草被逼得没有主见,害怕做选择;因为在家受到言语和行为上的双重打压,小草从小学到高中都特别没有精神气,也没有青少年该有的活力;她从不敢表现自我,整个人都比较封闭和压抑。


而在问卷里,似乎也暴露了很多家暴的受害者们,或多或少,都在经历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些受害者甚至想到过自杀,少数人还想杀掉施暴者,更有些人想等到施暴者年老后,自己反过来施暴……

我们似乎看到,暴力好似真的在延续,有些殃及了受害者自身,有些则反噬着施暴方。

可事实上,这些暴力还没有真正地发生,它们只是存留在受害者的脑海中,存留在我们发出的问卷上,可它们都实在地折磨着受害者。


问卷中也不乏有长期旁观家暴的幼童,尽管他们早已成年,但对那些残忍的回忆还历历在目。

有人被父亲暴怒的模样吓到,声称永生难忘那家暴的画面;有人清晰记得被烟头烫伤的母亲模样,那时年幼的她还害怕到发高烧;有人看过头破血流的亲戚上门求助,至今想到都很气愤……

由此可见,家暴对人隐藏的精神残害,是影响深远,甚至是难以磨灭的。

而这是无法避免的困扰,就像小草认为,我们无法避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连她的父亲到了这样的岁数,依旧学不会、也没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又或者根本没有理解过,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妥当的教育。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可我们始终相信,无法避免并不代表无法改变。

因为将要发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命运并不由施暴者来决定。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我的人生还没有结束!”


在问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让人欣慰的选择,受害者通过自救,扭转了命运。

一个曾以为自杀是唯一出路的受害者,最终决定报警,并成功离开了家暴者,同时她还主动拨打了自杀干预热线,寻求到了心理医生的帮助,让自己脱离了那段不堪经历的折磨。

而曾尝试与父亲沟通无果的小草,也对彻底解决问题不再抱希望。为了避免与父亲再次发生冲突,小草已经近半年没跟他联系,并在打算以后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一定要换个离家远一点的城市。

看起来小草好像很消极?但是,这是目前还身为大学生的她,所能做到的极限了。而且,小草也已经下定决心,如果父亲再有下一次家暴,她不会再管血缘和家丑,直接报警。

同时,小草对解救自我这件事,也从未放弃。她找过心理咨询师,避免让自己沉浸在消极中,影响日常生活;她跟母亲促膝长谈过,试图让母亲理解她的选择;她时不时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尽力不受父亲对她贬低的影响;她勇敢地与我畅聊,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提醒他人,不要害怕,勇敢自信地活下去。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我的人生应该由我来选择!”这可能是小草给我发来的消息里,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

从小草的讲述中,我发现,解救之道或许不在于怨叹过往,而要勇敢地接受当前的局势,下定决心,将痛苦连根拔起。


结束了与小草聊天后的隔天,我又收到了她发来的一段长文字消息,这些文字让我回味了很久,所以想原封不动地分享上来:

“人的自尊被打击、被击溃以后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建也是困难的,但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即使所有人都不爱你,你也要爱自己。

远离那些贬低羞辱你的人,不要被他们影响,我们没有那么差,生活永远是有希望的。人生的路终究是自己一个人走,无论是什么人,在你这一生中也只会是其中一段路的同行者,谁都无法真正替你去经历人生的喜悦和悲伤。

别人怎么说没那么重要,你自己怎么想才最重要。”


最后我还想说,从征集活动到写完这篇稿子,我的内心都隐隐涌动着一股恐惧感。

开始征集活动前,我害怕没人配合填问卷,因为要让他人窥探自己家的秘密,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征集活动后,我又害怕去看密密麻麻的问卷,那一段段触目惊心的经历,让我不得不感到气愤又悲痛,同时也开始担忧自己后续的采访结果;后来,我选择了其中一两位读者,准备进行下一步深度采访,这时我又开始害怕,自己的询问会勾起他们的悲伤回忆,又会不会因为嘴拙而伤害到他们……

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坚持的过程中,也越发确信自己在做的事情非常正确。

其实小编最开始发起活动的初衷,主要还是因为老秦推出的新作《玩偶》,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了解到,老秦在新书中传达的一个创作理念,就是希望他写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家暴,而反家暴也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它是应该被我们所有人持续关注的一件事

因为答不出这个问题,她竟被打了20多年


写下这篇文章的我,和老秦怀着相似的愿景,我们都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和理解,家暴受害者们的困境,也希望大家能勇敢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也许还可以将这种积极关注的态度扩散出去,只有大家都不去忽视受害者们的求救,保持正确客观的态度,家暴才可能会在未来被彻底杜绝。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呢?希望屏幕的你点亮在看,扩散我们相同的愿景。

最后的最后,再次真诚感谢所有参与者为这次访谈做出的奉献,感谢小草和其他五百多名填写问卷者勇敢地站出来,感谢每一位阅读到这里并分享出去的读者。


今天的留言区交给你们,对于家暴受害者们的真实故事和家暴这个话题本身,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请畅所欲言吧~


主稿:愿世界再无家暴;编辑:鲁鲁修、包包;质检:天空

题图:《你在哪》电影海报.豆瓣电影;文中图源均为豆瓣电影,综合来源于电影《白小姐》《小委托人》日剧《母亲》韩剧《82年生的金智英》

本文系【法医秦明】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屋檐   受害者   美文   问卷   阴影   暴力   爷爷   所有人   害怕   父亲   多年   采访   母亲   读者   情况   精神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