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我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一定要切记,如果你经常说这4种话,就会种下恶因,招来恶果,尤其是第四种话。看看你说过吗?

在古人看来,人们平时造下恶业最多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张嘴,古人经常说:“口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祸从口出。”只要你能尽量少说这4种话,福报就不会被损耗。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老话就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那句“害人终害己”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造口业,有时候语言上的刻薄更容易毁掉一个人。

世出世间,凡事有因必有果,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缘法,并非无缘无故发生。“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因果相续,真实不虚。

修行是要剔除自身的毛病,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福报的人。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第一、绮语之话。

一切的那些言过其实的言论,都算得上是“绮语”。比如,像赵本山的小品里那样的“忽悠”,那些就都是“绮语”——吹得天花乱坠的,完全是言过其实,这些话语,完完全全是空中楼阁,靠不住。

比如,有些人喜欢开玩笑——这没啥,可如果讲了黄色笑话,这便不正常了,而讲的黄色笑话,就是“绮语”。

又或者,有的人讲话、开玩笑的时候,不分场合,讲得别人很没有面子、下不来台,这也是“绮语”。

再或者,有的人当面不说,但在背后讲一些损人、伤人的话,这也是“绮语”——总之,以上这些,都是不正的“杂秽语”,也就是“绮语”。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第二、两舌之话。

通过两张嘴传播出去的话,通过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的理解,可以延伸的有几百种的意思。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就很好地说明:只是通过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会把一句话的原来意思,传得面面目全非,远离事实。

因为,中间传话人的语气不一样、立场不一样、声音不一样、地位不一样。带给别人的意思就会和原话相差很大。100个人有一百种理解,以讹传讹道尽天下话,囊括一切能说的话。

“言多必有失”,“因”重了,“果”也就大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希望敬畏因果、清净口业,少言人非、多思己过。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第三、恶毒之话。

言语伤害对谁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或许你需要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或者远离那些让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变成恶毒的人的人吧。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冲动是魔鬼,冲动过后后悔就是深渊。

恶毒之话告诫我们:平时与人交谈不要只偏信一面之词,要学会说话不说死,听话听一半,这样才不至于在今后与人交往中吃亏。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四、妄语之话。

有智慧的人从来都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不是不老实,不是不真诚,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老实人往往坦率单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是却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暴露给别人。善良的人觉得你坦诚,也会真情相待,可是被小人看透软肋,只会任人鱼肉。

道家有云:一分静,一分慧,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能够利用独处得益之人,都是有深度的人,求道易悟,为事易成。

长将气度随天道,不把言辞问世徒;任彼桑田变沧海,返虚悟道定长生。

所以,要想越活越有福报,就要少说妄语。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切实际,信口开河的话,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因果报应太重。希望大家谨言慎行,守心守嘴,人生吉祥。

这4种话,尽量少说,避免祸从口出!尤其是第4种,看看你说过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祸从口出   桑田   软肋   祸福无门   下不来台   妄语   以讹传讹   言过其实   恶毒   因果   美文   古人   冲动   平时   立场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