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真正厉害的人: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无论是谁,都会遇到措手不及的麻烦;无论是谁,都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人这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大大小小的事,听过深深浅浅的道理。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犀利的话: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回顾半生,的确如此。

道理都懂,却还是不可避免的重蹈覆辙。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人生“陷阱”呢?

王阳明先生曾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行合一。

深以为然。

反观我们身边,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都做到了这三点: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01

事不拖

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可曾因为拖延而错过了什么?

有一个年轻人的回答,令人颇为感慨:

年轻人写道:

他说记得去年他和女朋友还在一起时,每次女朋友叫他做点什么事。

他都说:“你再等一会儿…”

时间久了,终于有一天,女朋友不再给他说这句话的机会了,俩人就此分手。

男孩在问题下留言:

“如果当时我没有一直说你再等一会,直到她失望至极后离开,那我和她也许会是不同的结局……”

有时候,一旦错过,便是一生。

有人因为拖延,失去了爱情;有人因为拖延,失去了友情,有人因为拖延,失去了亲情;有人因为拖延,失去了未来。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懒惰、拖延是成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老话常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毕竟勤能补拙。

曾国藩用一生来向世人和后人证明,中人之姿,也可以大器晚成。

常有人自认为自个儿是拖延症晚期,没救了,也因此心态转变,日渐堕落,到最后只会更加惫懒,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凡是人,都会有惰性出现,遇到一些自觉麻烦的事情,常常会不自觉的拖延,此乃人之常情。

只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如果当下可以克服一念之惰,遇事不找借口,今日事,今日毕,相信结局会有很大不同。

事不拖,说来易,行起难。

勇于迈出第一步,守时守信,不拖延,让人生少点遗憾。

真正厉害的人,为人,惜时勤勉;处事,雷厉风行。

真正厉害的人: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02

话不多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在言语上迟钝谨慎,而在做事上要敏捷利索。

6月29日,被学生亲切称呼为“张妈妈”的张桂梅获得了“七一”勋章,这是对她所作所为的褒奖,更是对她付出一切的最大肯定。

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帮助近两千贫困山区女孩圆大学梦,助力她们走出山村,去往更广阔的世界。

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这还不够伟大吗?

即便如此,网络上仍有人诋毁她,原因仅仅因为她要求学生五点半起床,十二点睡觉,午饭只有十分钟。

这种严格的作息,被网友骂她是填鸭式教育,误人子弟。

而这并非个例。

袁隆平在车展上摸了一下豪车,被人贴上标签说“生活腐化”。

张文宏建议大家吃鸡蛋喝牛奶,被抨击崇洋媚外,屁股坐歪。

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被人讽刺叫做刘跑跑,装病卖惨作秀,给国家丢脸等等。

他们在各自领域极有建树,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个体。

面对无数诋毁、谩骂、讽刺,他们往往默不作声。

我们可以从无数渠道获得讯息,包括娱乐、新闻、知识,不限于一地,不限于时间;可是,这些冗杂的信息,有真有假,有新有旧,让人难以分辨。

发声变的容易,人人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微弱的声音也能振聋发聩,微小的事件也能酿出一场风暴。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每个人都可能裹挟舆论,也会被舆论裹挟。设身处地的想,若我们被人诋毁、谩骂、讽刺,该当如何?

话不多,不乱语,持正守心,避免无心之语伤人伤己。

正所谓,守心不出错,守嘴不惹祸。

无论生活还是网络中,都应当谨记,恶意诋毁的话,别乱说;道听途说的话,别瞎说;添油加醋的话,别胡说。

真正厉害的人: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03

人不作

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话很糙,理很正。

孔老夫子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道,并非取中之道,不上不下,而是对分寸、尺度的细微把握。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分寸,不能很好的把握度,往往下场不会很好。

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

韩信之死,和其性格脱不了关系。

齐国降汉,已成囊中之物,韩信听从谋士蒯通建议,一举攻破齐国,以齐地未稳为由,向刘邦索要“齐王”封号。

刘邦当时被项羽困于荥阳,不敢随意得罪韩信,只好封韩信为齐王,但心里动了杀机。

后来有人告密,说韩信谋反。

刘邦抓了韩信,不过没有杀他,只是贬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怨恨渐增,羞于跟周勃、灌婴、樊哙为伍。

对于吕后而言,天下平定了,韩信始终是心腹大患。

于是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著名典故。

韩信被萧何骗到宫中,吕后杀死了韩信。

萧何自污,张良低调修道,独独韩信一如既往,不改其心,没有把握好君臣之间的度,失了分寸,由此被猜忌,被设计杀死。

不作,其实是一种底线思维,也是一种度的把握。

无论做人做事,有底线,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能把握一个度,不失分寸,是一个人最靠谱的能力。
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懂得适可而止。

学会换位,站在对方角度看待问题。

知道急流勇退,学会示人以弱。

《鬼谷子》有言,“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鬼谷子   荥阳   淮阴   项羽   冗杂   齐国   刘邦   分寸   美文   底线   舆论   君子   明日   厉害   女朋友   道理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