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幸福的方法》一书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他曾在哈佛大学开设关于幸福的课程,广受学生认可,被推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书的封面是黄色的,除了书名、作者和英文“happier”下面一笔含蓄的微笑弧度,别无其它。书很薄,内容亦不艰深晦涩。这一切像是在提醒我们: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难以获得。

正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很多想法都不是全新的,但是,“有时候确实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提醒我们那些明明知道却已经忘记了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人来提醒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1.为什么要研究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曾经深信,胜利可以带来快乐。然而,当16岁那年,他如愿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短暂的欣喜若狂后,他感受到更大的失落和空虚,“我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惧,泪水奔涌而出。”

这种情形带来的内心沮丧越来越强烈,他突然意识到,即使达到更高的目标,似乎也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于是,泰勒·本-沙哈尔开始了对幸福的研究。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对生活的态度吗?

我们都以为,只有达到了既定的目标,才能幸福。于是,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们只能“负重前行”。于是,我们捱着、熬着、咬牙坚持,心甘情愿为了那个遥远的目标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好像我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

只是,你有没有发现,当达到目标的那一刻,幸福持续的时间是那么短,短到来不及捕捉,就已经陷入了巨大的空虚。然后,我们认同了“人生实苦”的说法,对幸福产生怀疑。

记得有一个极端的故事是说,有一个年轻人立志要爬上一座高山的山顶,所以他不舍昼夜,披荆斩棘,一心向着目标前进。可是,当他终于攀上山顶,短暂的惊喜过后,他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从山顶跳了下来。

以前听这个故事,会联想到目标的重要性。然而,当我读完《幸福的方法》,我发现,相比目标,我们更需要的是幸福的能力。那个一心向往山顶的人,以为到达了山顶,达成了目标就能收获幸福,可当他发现成功并不能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他原有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是有多绝望,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人生?

与其说他是死在了失去目标上,不若说,他是死在了“我无论怎样都不能幸福”的错觉和绝望里。

而本书告诉我们,目标很有意义,但不是结局。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而幸福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反思和练习,变得更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2.幸福的四种汉堡模型

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模型。

(1)享乐主义型。

这种人为了能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其人生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

(2)忙碌奔波型。

他们认为现在所承受的痛苦是未来快乐的垫脚石,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忙碌奔波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懂得去享受正在做的事情,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实现目标,就会开心快乐。”

(3)虚无主义型。

这类人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他们已经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4)感悟幸福型。

这类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在这里,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

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事情,有过成功、快乐,也不乏失败、挫折、苦闷。和人生复杂的经历一样,我们的心理也是十分复杂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情绪也有起起伏伏。有时会状态好,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以上四种模型,可能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差别在于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

但是我想,在信奉“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民族,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的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从小到大,我们按照一些既定的期望,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然后找工作……但是,突然会在某一个时刻,感到茫然,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好像自己的人生一直被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东西推着走,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样的“成功”,不会给我们带来预想中的幸福。

如果有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意识挂在嘴边的话总是:“等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等过了这段时间我就……”、“趁年轻多吃点苦……”等等。

我们都陷在了“忙碌奔波”的怪圈里,还习以为常。

这本书告诉我们: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是我们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3.我们会树立成功的典型,却从不树立“幸福”的典型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一言以蔽之,即我们生活在不幸福的文化中。

我们会树立成功的典型,却从不树立“幸福”的典型。所有人都在向我明示或暗示着,只有成功才能活得更好。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幸福。

“幸福的人不会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4.如何成为幸福的人

要想从“盲目奔波型”跳出来,变成“感受幸福型”的人,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模式,明白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可以在既享受当下的同时,活的未来的幸福。

在书中,作者对幸福的定义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要想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意义,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发现内心真正的需要。

这里可以参考书中给出的方法:在我们能做的事情中,选出最想做的。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的幸福不应该是别人眼中的幸福,而应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从我们的热爱中确定的目标,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为其努力和奋斗的。

所以,不妨现在就开始想,你能做什么,热爱什么。

只有热爱才能赋予意义以快乐。而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并且,许多事实都说明,当我们从事热爱的事业时,我们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幸福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顺心顺意的人。他只不过是明白,无论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或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并感恩。同时也明白,挫折和悲伤只是暂时的,相信自己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目标很有意义,但不是结局。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一文中,心理学家戴维·沃森提醒我们,“当代研究指出,为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

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的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也曾说:“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所有的目标都只是通往幸福的一种手段。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5.关于幸福的练习

作者在开篇便指出:“我不相信改变生活这么巨大的工程能有什么捷径。所以,如果想要借由本书来帮助自己,你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本练习册,练习内容包括反思和行动。”

以下摘自书中的“幸福练习”,只要坚持其中的一项,就能在生活中掀起一场 “蝴蝶效应”。

(1)表达感恩:每天记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一天天过得枯燥,没有值得记录的。

可是,当有表达感恩的想法时,任何一件在心中泛起涟漪的小事就可以成为感恩的对象,如一阵温柔拂面的春风,挤高峰地铁时陌生人的一伸手,某人一句温暖的话……当我们写下来,重新品位那一刻的时候,感动和温暖会加倍。

“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2)四个象限的特别日志

有研究表明,敞开心扉,把正面和负面经历否写下来,可以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连续四年,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在四个象限里的经历。每天的内容不要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不要思考太多,只是让文字自然流露,不加矫饰。

这里对每个象限的内容都有一些指导:

忙碌奔波型:写下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经历。为什么曾经是那样?你是否从中从中受益?你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

享乐主义型:解释一下你只顾享乐的时刻或经历。你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

虚无主义型:写下那个特别令你痛苦的时刻,或者那个令你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并描述你当时以及现在对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感悟幸福型:描述一下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幸福的时期或者经历。发挥你的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候,重温一下当时的感受,并写下来。

可以多做几次练习,然后定期回顾内容。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3)人生地图

记录每天的事项,写下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意义。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独特的需要。

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记录下来。每天结束前,写下你是怎么利用时间的。不需要太精确,只做整体的回顾即可。

在每个星期结束时画一个图表,上面包括你所做的事情,它们所带来的意义和快乐,以及你所花的时间(可以为它们带来的快乐和意义评分。如-5分是最低分,5分是最高分)。在所用时间旁边,注明你希望以后用更多还是较少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代表希望用更多的时间,“-”代表希望用更少的时间。

增加想要做的事,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是让人生更幸福的一种有效方式。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4)完形练习

这个方法是心理治疗师纳撒尼尔·布兰登最早提出来的,他被公认为“自信理论之父”。通过在某个不完整的句子后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领悟自己的生活,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

以下是一些布兰登范例中的练习句子:

让我开心的事情是……

如果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如果我更多地担负起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责任……

如果我可以将生活的完整性提高5%……

我开始了解到……

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设置练习句子,通过反复的思考和质疑,我们就会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生活的本质。

《幸福的方法》: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6.最后

我们要相信,我们值得拥有幸福。因为,当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时,我们就很难去感受生命里那些美好的事物,那些能带给我们幸福的事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籍。它不是只给你“幸福”,更多的,是给你“成长”。

也许,成长才是幸福最美的姿态。

正如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幸福的人永远充满朝气蓬勃的希望。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人性的光芒:即我们要摆脱社会给的条条框框,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忙碌奔波型”到“感受幸福型”的蜕变。

一个人如果无法成为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屈服在社会和他人的期望里,是永远无法幸福的。

做自己,成为更好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喧嚣,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正如德西得乌·伊拉斯谟所说:“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我也知道,这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们抛弃过去既有的一切,也不太现实。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脚步,踏上了大多数人走的路,而忘记了要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们有这种意识的时候,迫于生活的压力,我们往往束手束脚,失去了从头再来的勇气。

是的,我们都向往“诗和远方”,却不得不活在“眼前的苟且”里。

出现这种冲突的本质原因,是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我们的“野心”。

一定程度上,“诗和远方”指的是我们心中热爱的事情,而之所以有“眼前的苟且”,是因为我们都习惯了让别人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在我们没有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前,这要怪别人。然而,人生走到某一个阶段以后,我们只能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即使现在我们在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但是生活还是我们自己的。为了生存,也许必须要在“八小时内”做出一定的妥协,但是“八小时外”的时间,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学习一项热爱的技能。

学习真正热爱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过程中也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前半生,我们很少有机会问问自己:“你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活在社会的期待中,是子女、是学生、是员工 ,唯独不是自己。

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去做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们才有“更幸福”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泰勒   哈佛大学   幸福   象限   顶点   美文   山顶   忙碌   内心   痛苦   事情   意义   目标   未来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