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节忠烈

谨以此文 纪念谢枋得

逝世 七百三十二周年

节烈,是历史大词。

中华民族历史上,堪称节烈的人物,十有八九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凡历史人物和节烈相关联,总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刘伯温奉朱元璋之命,前往曹娥庙,祭奠孝女。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其老家距离曹娥庙,距离绍兴不远。

到了明景泰七年,也就是1456年,明朝赐谥了南宋两名历史英雄人物,一位被赐文节称号,为谢枋得,一位被赐忠烈称号,为文天祥。文节,忠烈,代表中华精神。

文天祥留下了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谢枋得留下了: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谢枋得流亡于小孤山,写下了以上铮铮铁骨的词句:坚如猛士敌场立。许多年过去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许多人传颂。

而记得谢枋得其人的却并不多,记得坚如猛士敌场立的人,就更少了。这不是说谢枋得相比文天祥在文节忠烈方面,有多么大的区别,有什么天壤之别。

同为1256年的进士,谢枋得和文天祥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英雄。中华英雄的成长土壤,总是相同的。谢枋得之父谢应诱,曾任浔州签判,为人正直,其母桂氏,深明大义。

谢枋得非常推崇中华英雄辛弃疾,1271年他与志士们祭奠辛弃疾。流亡福建期间,他极度穷困,以织卖草鞋为生。蒙古基本统一中原后,迫于谢枋得的威望,先后五次派人诱降,每次都被他严词拒绝。

为了明志,谢枋得写下了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这样的英雄篇章,这样的以泰山和鸿毛作比喻的语法,我们并不陌生。

1944年,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叠山先生

论文节忠烈

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影响,与文天祥齐名,以文节称号,与文天祥的忠烈,同时彪炳春秋,那么这样的人堪称中华民族英雄中的顶天立地者。

南宋时期,谢枋得被贬期间,居处在兴国军的叠山,他便以此为号。以往在兴国军地区,苏轼曾经写下了名句: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谢枋得推崇同样被贬斥到兴国军地区的苏轼名句:溪上青山三百叠,因而为自己的书舍,写了块叠山的二字匾额,从此自号叠山,人们尊称他为叠山先生。

蒙古灭南宋之后,谢枋得也家破人亡。1288年冬,福建行省官员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也就是强行把他解往当时的北京城,元朝皇帝的统治中心。

与几千年前伯夷和叔齐的命运不同,伯夷和叔齐是自己不吃周粮,活活饿死在隐居的首阳山之中,而谢枋得是被人从隐居之处强迫押解到北京的,但他选择的同样是伯夷和叔齐式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被押解往大都,也就是北京城,谢枋得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他被拘留在北京悯忠寺,见到了墙壁上的曹娥碑,对于曹娥的节烈典故,谢枋得是了如指掌的。从小一目五行,过目不忘的谢枋得,对着曹娥碑泣道: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意思就是说,曹娥十三四岁的女流之辈,尚且如此节烈,我谢枋得岂能不如曹娥。此后他继续绝食,几天之后,1289年4月25日,农历四月初五,慷慨而亡。他的遗书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

因为谢枋得的母亲高寿,九十三岁依然健在,他没有先于母亲而赴死。但被押解拘留于北京,要么选择归降元朝,要么宁死不屈,谢枋得理所当然选择了后者。生于1226年3月23日,逝世于1289年4月25日,谢枋得享年64岁。

谢枋得留下的绝命诗: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叠山精神

论文节忠烈

谢枋得的老家江西南昌市老城区有叠山路。此外位于南昌的叠山书院,为谢枋得弟子虞舜臣纪念恩师所建谢文节公祠,始建于1313年,后改为叠山书院。

史料称,叠山书院产生过广泛影响,以谢叠山的文章和气节,典雅的治学环境,吸引着历代政要、名流,拜谒和长居,治学与论道,留下许多历史佳话。

江西叠山书院,被历代有气节的中华儿女所推崇。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华英雄林则徐参观书院时,亲手书写了叠山书院四个大字,至今高悬于院门。

北京的宣武区,悯忠寺附近,也有谢枋得的祠堂。谢叠山祠,位于北京法源寺后街3号和5号。明景泰七年,与文天祥同赐谥,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

明朝在悯忠寺附近的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小楼一座,原供奉着谢枋得文节像和文天祥忠烈像,谢叠山祠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台湾省学者李敖写了北京法源寺小说,但并没有写透北京悯忠寺的历史,至少不应该只讲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大刀王五等爱国志士的历史,而应该从唐朝悯忠寺讲起,讲到谢枋得在悯忠寺壁上的曹娥碑下选择了慷慨赴死。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谢枋得曾经写下了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谢枋得在悯忠寺的曹娥碑前,与曹娥的节烈之气相通,最终也实践了他对自己的承诺,绝食以死明志,慷慨就义。虽然谢枋得之死,不像曾经的伯夷和叔齐那样的有气节到了近乎迂腐的地步,但谢枋得宁死不投降的文节气节,实属难能可贵。

就像谢枋得引用苏轼的名句叠山,谢叠山的确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与伯夷和叔齐,与曹娥,与文天祥,与后来者林则徐,与无数中华英雄一样,具有一股子浩然正气。这种充斥于中华历史空间的浩然正气,乃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义凛然地走到了今天的道义之气、节烈之气和胜利之气。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正是有无数道义、节烈、充满中华气节的中华历史英雄人物,才使得我们一路走到了今天,依然蒸蒸日上。溪上青山三百叠,谢叠山顶天立地。骑龙直上寥天一,坚如猛士敌场立。南宋末年,谢枋得和文天祥,以坚如猛士敌场立,以留取丹心照汗青,共同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历史涵意。

无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谢叠山的骑龙直上寥天一、以坚如猛士敌场立,以及谢叠山就义之地北京宣武区悯忠寺的悯忠精神,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奋发图强和忠义爱国精神,还有曹娥的节烈,伯夷和叔齐的气节,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空间里的浩然正气与伟大爱国精神。

谢枋得留下的叠山路、叠山祠、叠山书院,以及忠义爱国和宁死不屈的叠山精神,代表着不为许多人熟知的,但是却对于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至关重要的中华民族历史空间里不可或缺的浩然正气与伟大爱国精神。

让我们记住无数值得铭记的名字,伯夷,叔齐,曹娥,谢枋得,文天祥,林则徐 ...... 张思德,毛泽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就应该被更多中华儿女所铭记。有了浩然正气与伟大爱国精神,我中华必将永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忠烈   节烈   轻于鸿毛   泰山   浩然正气   重于泰山   猛士   爱国   气节   中华   美文   北京   书院   中华民族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