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这联诗说的是什么花?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这联诗说的是什么花?

早上,来到办公室,同事带来一大袋栀子花。他说,是自家阳台上种的,现在怒放了,摘了一些带到办公室。

打开袋子,一股馨香扑鼻而来。找出一个玻璃瓶子,装上清水,把栀子花插入瓶中。顿时,香气弥漫在整间屋子里。

这香味,好像草木的芬芳,又夹着泥土的气息,清新而不浓郁,静美而不争宠。观之、赏之、闻之,让人心绪平静、心情愉悦。

宋代才女朱淑真在《水栀子》诗中咏吟:“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清香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明代李东阳也有《栀子花》诗云:“抽白媲黄总称才,谁遗山栀入画来。似为诗家少知已,杜陵吟罢不曾开。”文人多雅趣,栀子花既是他们清婉而美丽的诗意物象,更是他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

我想起孩童时期,在乡村原野,见得最多的就是栀子花、石榴花、牵牛花,它们将忙碌而单调的乡村生活,渲染得五彩斑斓。几支放置在窗前的栀子花,让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儿时光景。

村里人家,房前院后种着栀子树。一进五月,栀子花开呀开,将小村笼入一片清香之中。清晨,走出家门,摘上几朵带着露珠的栀子花,少男送给心仪的女孩,少女插在头上装扮自我,老人则采回放在家里,引得清香满屋。

五月是花的海洋,但唯有栀子花是村民们的最爱。这是因为栀子树易种不奢,栀子花淡雅不娇,而且夹杂着扑鼻的泥土气息,清新可人,香而不腻。因此,栀子花俨然成为小村的“村花”,插栀子也成为了端午时节的保留节目。

栀子树,一年四季绿意浓浓,耐得住严寒,守得住寂寞。它不需肥沃的土地,不需过多的阳光;只要一点薄土和几缕光照,就能凭深抓大地或盆土的根须,吸甘露,沐阳光,伸筋展腰为大地献绿,为人们逸香。

更可贵的是,栀子花毫不计较贡献自己的场景。池畔沟边,它安然生长;街巷路旁,它依旧繁茂;别墅小园,它不卑不亢;乡野阡陌,它舒展怒放。即使有人将它摘来,挂于胸前,别于头上,它还是不愠不火地将馨香遗放人间。

那时候,一家的花树,好像也是大家的花树。花开,是花的荣耀,也是整个农户的荣耀。我家隔壁邻居家就有一棵大栀子树,常引来邻居赏花闻香。


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这联诗说的是什么花?

每当这时,邻居奶奶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颤颤巍巍地张罗着,她提着小竹篮,熟练而轻快地采摘栀子花。我站在邻居奶奶身后,看见她脑后的发髻上别着一根簪子,一闪一闪地放着银光,感觉奶奶的心里如这发簪一样闪亮。

不一会,小竹篮里便装满了雪白的花儿,美极了,香极了。奶奶给邻居每家分上一些,嘱咐他们:“用大白碗搁水里养着,贮存香气,闻闻就香。”

不管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不管是有主的,还是无主的,栀子花总是任人采摘。送上几支栀子花,在乡里乡亲间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彼此之间不知姓甚名谁,逢人便往手里塞,说:“给大家闻闻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栀子花的使命,就是自带芬芳成人之美。

关于栀子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栀子花是天上七仙女之一,她憧憬人间的美丽,就下凡变为一棵花树,独自矗立在田埂上。一位年轻的农民,孑身一人,生活清贫,在田埂边看到了这棵小树,就移回家,对她百般呵护。于是小树生机盎然,开了许多洁白花朵。为了报答主人的恩情,她白天为主人洗衣做饭,晚间香飘院外。老百姓知道了,从此就家家户户都养起了栀子花。栀子花是仙女的化身,女人们个个都戴着她,花开遍地,香满人间。

这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难掩对栀子花的溢美之词,一如花语表达的那样:坚强,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遥想故乡,屋檐下,山岗上,小路边,田埂里,白色的、奶黄的栀子花,开得正欢快。微风徐来,清香透过纱窗,溢满房间,整个小村也弥漫在栀子花香里。

栀子花又开。望着洁白温润的花朵,嗅着清新淡雅的花香,在这个有些烦躁的初夏,沉静,沉醉。

居士窗前檐卜花,清香不断逗窗纱。这联诗说的是什么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闻闻   清香   荣耀   竹篮   田埂   栀子   花开   小村   窗纱   栀子花   馨香   小树   居士   淡雅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