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露天电影(原创)

散文︱露天电影(原创)

作者:赵凤宝


散文︱露天电影(原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免费看露天电影是我们农村人的一件喜事。露天电影,每个村每个月都会放映一次,大多由公社文化站逐村轮流放映,每逢重大节假日,区文化馆的电影放映队,也会下村放映露天电影。

那些年的农村,村民们并不富裕,绝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电视机,生活略有富裕的家庭,才会有一台收音机。因此,那时候的群众文化生活很匮乏。

自从公社文化站,下乡轮流放映露天电影开始,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备受娱乐生活困扰的村民对电影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看今天的大牌明星下乡义演。

每当村里要放映露天电影,村里的广播喇叭就开始反复播报信息:“社员同志们注意了,全体社员们注意了,今天公社文化站,来我村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英雄儿女》,请社员们吃过晚饭,到小学校大操场观看电影。再播送一遍……”

散文︱露天电影(原创)

天还没完全黑下来,学校操场上已经坐满了人,也有很多小孩子们,围着人群追逐着,捉迷藏。大路上还有陆陆续续扶老携幼的人群朝学校走来。

那时的年轻人们,并不满足每月只看一场露天电影。所以,年轻人们就早早地问好了电影放映员,明天去哪个村子演电影,他们都会追着电影放映队去看电影,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追剧”吧。

其实,那时候我在中河村我大姐家居住时。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追剧”的。

因为“追剧”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得那一年夏天,我们几个玩伴在四合庄村看完电影,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突发奇想,下河去摸螃蟹。原来在中河的河床底下,有几口大水缸,其实,那几口水缸就是给螃蟹下的陷阱。捕蟹人等到时机成熟,潜水到水缸里去抓螃蟹。

由于水性不好,我不敢贸然下潜到河底去摸螃蟹,我拿着手电筒,在河岸上等着小伙伴们。说来也怪,当我把手电筒的

光柱,照在河边的时候,河里的螃蟹会自己爬出水面,那个场景真的使我大喜过望。我急忙脱下裤子,把裤管扎好,胳肢窝夹着手电筒,一手拎着裤口,一手去抓螃蟹。等小伙伴们满载而归的时候,我也抓了十几只大螃蟹。这一幕也像过电影一样时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

村上演露天电影,也是年轻恋人们幽会的大好时机。我老伴是“东大桥”的,我是我“清甸”,我们在一条河边居住,只不过,我在东河的上游,她在东河的下游。恰似宋代诗词所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散文︱露天电影(原创)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那时我们俩也会和其他年轻恋人一样,约会在中营村演电影的时候相聚一起……

我们生产队,距离大队很远,差不多有三四公里的路程。如果大队演电影,那些家务缠身的中年人和那些身体不便的老年人,根本没有机会去看电影。大队党支部,考虑到我们生产队的实际困难,便安排电影放映队定时会到我们“清甸”来演露天电影。每当我接到大队打来的电话,让我去拉放映设备,我会赶着小毛驴车,去指定地点拉电影放映设备。回想那时的情景,真的和过年一样。

其实,我们生产队,总共才有34户人家184口人,再加上外村在我们生产队附近居住的社员群众,也就是二百多口人。就这些人,就那个场景,就像赶大集一样,那个热闹、热烈的氛围至今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下河   露天   都会   文化站   生产队   水缸   电影   社员   长江   螃蟹   电筒   美文   村里   大队   公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