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贺诚将军红色足迹——写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一所卫生学校,一个卫生材料厂,一张《健康报》,生动体现了贺诚在自己的工作中,向着长远的目标,办大事业的革命家胸怀和气魄。

  —— 《贺诚传》

追寻贺诚将军红色足迹——写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贺诚传》书籍 1931年,贺诚将军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即中国医科大学前身),开启了中国医科大学90年的壮阔篇章。90年间,中国医科大学培养出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和遗传学等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

追寻贺诚将军红色足迹——写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中国医科大学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2021年,在中国医科大学90周年华诞之际,对于其创始人贺诚将军的追思,尤为重要。

  贺诚将军是中国军队卫生事业的领导者和奠基人,他一生四次出任军队卫生部的部长,是一位没有打过仗的传奇将军。在建国后的第一次授衔的过程中,虽然只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但是,享受的是大将的待遇,行政级别同大将是一样的,可见他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贺诚将军一生经历过秘密工作的锻炼,也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考验,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里,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以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光辉的不朽精神。

追寻贺诚将军红色足迹——写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贺诚将军

这是一种勇敢斗争、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拓荒精神;

  这是一种坚韧不拔、志存高远的信仰精神。

  1901年,贺诚出生在射洪县太乙镇龙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射洪县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先驱,他深深感受到“国运衰败,应变革图强”。在1922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革命遭到失败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失掉党的关系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他坚决追随党前进的步伐,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医处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退出广州,在花县改编为红四师,他找到了党。红四师失败后,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他以医师职业为掩护,在香港、上海、武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根据党中央指示,贺诚同志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军委总卫生部长,以后又兼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卫生局长。一九三四年十月,随党中央机关参加长征。

追寻贺诚将军红色足迹——写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

红军医务室资料照片

长征途中,贺诚将军作为卫生系统的最高负责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办学校、建医院、筹集药品器械,为革命的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各军团设有卫生部及野战医院,师有卫生部,团有卫生队,营有卫生所,连有卫生员。伤病员、老人、妇女编为修养连,还有医院、卫生学校、药材厂等机构。黎平整编后,卫生机构大为缩小,多数卫生干部充实部队。长征期间红军的医疗设备、医药用品非常缺乏,但医务人员千方计想尽一切办法动手制作简单的医疗用品。

  没有纱布,用土棉布加碱反复煮软,用漂白粉漂洗干净,再用食盐水消毒代替纱布;没有药棉,把普通棉花弹散撕成块状, 用冷水浸成薄片再用碱水煮,脱去油脂后再用漂白粉漂洗干净,加工成药棉;没有棉布和棉花,医务人员撕自己的被子、被絮,经过消毒制成敷料;没有凡士林,就用猪油、牛油或酥油配制软膏;没有夹板固定伤员骨折,就临时砍取树木、竹片代替。

  解放以后,他被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提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卫生部部长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卫生部的实际工作是由贺诚将军来主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贺诚将军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贺诚将军是中国卫生事业卓越的领导人。可以说,没有贺诚将军,就没有如今的中国医疗事业。

  峥嵘九秩传薪火,值此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缅怀中国卫生事业奠基人、中国医科大学创始人贺诚将军。栉风沐雨,教泽绵长,愿中国医科大学在奔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在浩荡的时代大潮中,不忘初心,传承红医精神,启新程、谋新篇、开新局,向着下一个光辉90年启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中国医科大学   北伐战争   中央革命根据地   内务部   党中央   将军   射洪县   卫生部   漂白粉   奠基人   美文   中国   足迹   卫生事业   红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