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乱谈(-)

清末民初,政纲废弛,各地民不聊生,但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此小山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虽说是战乱时期,山里的人也都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与外人交流很少,自然而然的文化水平较低,能识文断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一年,人们照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为勤劳而作,倒是也轻而易举的过着三餐一宿的生活。这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修道的道士,因在山里云游迷了路便误打误撞的进了村子。这可是新鲜事,虽然村子还是比较大,但是由于山路崎岖而且距离镇上比较遥远,故而村里很少有生人的来往。那道人走了一夜的山路,又累又渴,便在村西头一颗大树下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好奇的望着自己,便自顾起来,与大家一一行礼。村里人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倒也朴实善良,便与道人一一还礼。“道长从何而来,又往何处而去”,上来问话的是村长。说是村长,其实是村里大多数都是汪性,而且平日里能说会道,处事公道,为人正直,而且又是长辈,故而大家都遵从他为村长。道长便行礼答话,把自己遭遇的一切和盘托出。老汪呢,看得出道长饥寒交迫,便请回家里细细详谈。

待道长用过素餐早茶之后,老汪脑子一转,便有了一个想法:虽说,咱们这小山村几乎与世隔绝,但是这些个后生晚辈也应该读书识字啊,何不请道长留下来做个教书先生,教授这些后生晚辈识文断字啊。想到这儿,便把想法向道长诉说一遍。道长微微一虑:自己是云游四海修道之人,怎可留在此处耽误修道之心。但是反过来一想,教人识字做人,乃是大功能一件,况且大家又苦苦哀求,怎好拒绝。于是,便答应下来。

与此同时,大家都邀请道长暂住在村东头的老君庙里。说起这个老君庙,不知建于何时,人们在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也都烧香跪拜,祈求老君保佑大家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方还是破损稍微有点严重。于是,老汪也号令大家积极动手,收拾修理庙宇。在此期间,道长也就暂住在老汪家里。老汪呢,也与道人积极交谈,了解到:此道人有些道行,曾也给人家做过法事、降妖伏魔。便愈来愈觉得村里老祖宗积了阴德,遇到了贵人。道人呢,便一边潜心修道,一边教人读书识字。从此便当上了这家老君庙里当家的。

话说,此庙在大家伙的共同努力下,没几天便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庙的前面是大殿,供奉的是三清中的太清太上老君,往后面走便是几间房子,其中最东面作为道人的饮食起居的住所,剩下的几间作为学生读书、作业的场所。每日,人们早早起来与地里劳作时,都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村人们也都因此感到充实,日子过得踏实并有奔头。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三四个月左右吧,发生了一件事儿,使得人们更加对道人尊敬。这天夜里,大家正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了,原来是村里一刘姓家的小媳妇儿在哭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嚷嚷着要寻死觅活的。三十多岁的妇人力气竟然抵得过五六个大小伙子,拽都拽不住,一会儿要上吊、一会儿要撞墙。正在大家苦无对策之时,老汪,也就是前面提及的老长辈提及:要不请道长过来看看吧。话一出,刘嫂也愣了一下,眼神死死地盯着老汪,老汪及众人惊吓一跳,便说:快!快去!道人呢,也听到了声音,老早做了准备,待人一敲门,便立刻拿出行装,出去了。临行前,毕恭毕敬的给老君上了一炷香,便去了妇人家。走到门口,便听到了吵吵闹闹的声音。进门一看,大喊一声:敕!何方妖孽,胆敢造次!道人让众人退出门外,留下几个壮小伙按住妇人以免她控制不住自己做出出格的行为。妇人一看道人,立刻愣住了,也停下来,死死盯住老道!道人一看此情此景,便明白了,肯定是被什么东西上了身了。拿出来符纸,在空中划了几下,大喊一声定。妇人便安静下来,面无表情,一脸死灰相,瞬间泄了气。命人取了一个干净的碗,道人念了念咒,将符化了给妇人喝下。妇人便安静的睡下了。众人对道人啧啧称赞,投来了尊重的目光,知道这道长有些本事。事情一了,众人虽然都好奇其中的原委,但是累了好几个时辰,大家都散了回家自顾休息去了。

第二天,道人来到了小刘夫妇家中,准备以解其中之谜,此时众人也都在场以防再有什么差池顺便听一听道人的解释。道人只是说,妇人或是小刘无意中冲撞了山中的孤魂野鬼,便让小刘说一说最近发生的一些奇怪的精力。原来,前几日小刘夫妇要去镇上到岳父家拜寿,回来的晚了些,走了山路。原本,娘家亲戚再三挽留,但是小刘考虑到让孩子明日一早多读读书,便连夜赶回了家。在山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走完。这时,小刘心里一惊:虽然山路崎岖婉转,路途遥远,但是好说也走了十几年,今日不知是怎么回事。忽然想到可能遇到了鬼打墙,便让孩子尿了一泡尿,瞬间就看到了路。一家三口便急匆匆的往家里走了。

说到这儿,道人便继续将事情的原委道了个明白:原来真是有个孤坟,因长时间无人拜祭,那一夜又恰逢遇到了吃了酒席的一家三口,便想讨个酒吃,便施雾挡路讨口酒吃,不想被童子尿冲煞了。这才有了昨晚这一出。“昨晚,我与那厮沟通过,让小刘夫妇三日之后正午时分去其坟前奉上酒三两,鸡一只,还有瓜果梨桃数两,纸香各一份算是赔礼道歉”,这道人说道。“倘若,再被他戏弄该如何是好”,小刘顾虑到。“你且放心,我这儿有杀鬼咒符两道赠与你夫妇二人,谅它不敢造次”,道人胸有成竹的说道。不日,小刘夫妇二人,便拿着祭品,来到原地,却不见坟墓,又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道,走了许久,拨草开路,方见到了破旧的孤坟。即刻拜祭了起来,至此,此事已了。但是,经过此事之后,道人的神通便被村人们一传十是传百的传到了镇上。很快,便有很多镇上的人,甚至隔壁村的村人都来求医问卜,求治疑难邪事,渐渐地村里人到与村外人交往了起来。村里人又逐渐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很快大家便把此事给忘了。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很快十几年便过去了,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传奇故事。村里原来跟着道人读书写字的孩子也都一个个长成了大姑娘小伙子的了。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也到了风花雪月的年纪了。班上的同学,也就有这么一对,鉴于那个年代,两人是互生暧昧,但是碍于礼节却没有挑明心意,更没有做过一些出乎礼节的行为。

这二人心生暗恋,却也不曾做过分的举动,都想着抽个合适的时机,向父母提及结亲之事。说话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之时,这日傍晚,道人便让学生们早早回去团圆。学生们告别了师傅,迎着柔和、妩媚动人的夕阳,吹着凉爽的仲秋之风有说有笑的回家去了。再说,道人毕恭毕敬的给老君爷上香上供,不曾想一思不安突然涌上心头。掐指一算,眉头一皱,叹息了一声,便去用了斋饭。

再说这对欢喜冤家,后生姓王,虽说不是村里的大姓大户,却也生的一副好身材,眉清目秀、眉宇间散发不凡的神采。虽家境比较贫寒,但是却也用功读书、强身健骨,深得道人喜爱。而这女生算是村中大姓:汪,也是知书达理,尊敬师长,与其他同学相处融洽。道人颇为看好二人,时常观二人之言表,点头微笑。却说,这后生回到家中,便想趁此佳节之时,禀明父母,何不就此良辰吉日去汪家提亲,趁早了了二老的心事。王父一听,言之有理,便立刻准备了礼品,带着小王去了汪家。到了以后,汪家倒也奉茶上座,客客气气,王父把来意说明了之后,汪家主人汪父便以小女还小,且小王还未立业之由婉转的拒绝了。这令小王痛彻心扉,老王脸上也挂不住,便寒暄了几句,带其子归家。

且说,汪家小姐也听到此结果后,大闹一场,汪父直言教训:他家家境如此贫寒,如何养活你等,况且又是小门小户,如何与我们门当户对。待为父给你挑个好人家,使你一生享受荣华富贵,此事就此作罢,莫要再提。汪母在旁更是好言相劝,女儿家的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比什么都强,要什么情情爱爱的啊,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回到家中的小王更是心有不甘,辗转反侧,原本一个佳节被这一通打击一家人更是唉声叹气。

王父叹气道:儿啊,为父对你不住,没有本事挣下家业,赶明儿个,为父给你另找个好姑娘,你可千万要想开啊。王母也是没话说,看到小王这两眼无神的表情,急的只掉眼泪。小王为不让老二担心,强挣扎着内心的痛苦,强颜欢笑:请父母放心,孩儿没事,明日我再去他家,跪他个三天三夜,以表诚心。王父王母只是唉声叹气,既如此,若能让他好受点,随他去吧。一家人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睡了。

第二日,小王从家门口,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到了汪家门口,跪拜求亲。汪父一听门外吵吵嚷嚷的,打开门一看便知到此事。汪小姐,一听是朝思暮想的少年郎便也出门相见,却被管家给拦下:小姐,请恕我无礼了,是老爷吩咐的。说话间,便把汪女锁进闺房,派人好生看管。汪父看到小王如此,便心一横自顾忙去了。这小王不顾邻居的劝阻,自顾在那里跪着求亲,也不顾问询赶来的王父王母劝阻。王父一看这是铁了心了,便由他去吧,至少了了个心愿,将来不后悔。

话说,小王就这么一直跪着,汪家大门还是一直紧闭,另一头汪家小姐则也是在闺房里不吃不喝。这对苦命鸳鸯就这么耗下去,双方父母心急如焚,百般劝阻,都无法改变两个人的坚强的意志。

第三日,汪父眼见着女儿瘦了一圈,既心疼又无奈。出门便要与小王谈一谈。差众人与小王请进屋内,奉上一杯香茶暖暖胃,用了点心。待完毕,话已开头:小王啊,你还年轻,还有希望,不是老夫心狠,实在是,你现在还未立业,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老夫我也是爱女心切啊,这样吧,我与你定个三年之约。三年之内,你若能赚足五十块大洋,说明你是可信赖之人,我便将小女许配给你。到时候你们也会有生活的立足之本。你看如何?闻听此言,小王便又重拾信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承诺汪父,必定带丰厚的彩礼风风光光的娶回汪小姐。此时,汪小姐得到信,也得到汪父的允许出门相见。两人目光相对,含情脉脉,泪光闪烁,竟无语凝噎。王生含泪坚定的吐出:“等我!”汪小姐,也落泪到:“保重!”说吧,王生拜别了汪小姐等一家,出了门,回到家中。将下午之事告知了父母。王父叹息一声道:“也罢,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时候该出去游历一番了。你去拜别一下恩师,上路吧,我跟你母亲准备一下行李。”

道人在一旁正安心打坐,不时,听见了动静,起身开门,正与小王撞了个正着。小王正要开口,道人却先打断道:“我已知你的来意,今赠与你二字真言以及护身符一道,可保你平安度过三年时光。”小王不由得大吃一惊,还未禀明来意,却被师父指明,不由得敬佩,连忙叩首谢恩。道人将二字真言及符纸放入锦囊之中,赠与小王,并吩咐到:倘若旅途中有任何疑问或拿不定主意的事,方可取出二字真言便知如何处理;倘若遇到稀奇古怪、邪门歪道之事,可取出符纸用红绳挂与脖子上即可消灾解难。小王顿首接过,含泪拜别恩师。道人师父望着背影,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却突然收住,嘴里吐出:“命矣!”

小王回到家中,向父母禀明了辞别恩师时所嘱托的一切,父母也准备好了盘缠和干粮,便嘱咐道:“你年纪尚轻,又没有出过远门,万事小心,切不可与人争执,切记的,吃亏是福啊!”小王跪下,含泪道:“孩儿不孝,不能在跟前伺候二老,还望恕罪。孩儿定当谨记父母教诲!待孩儿有成之日必定回来尽孝!”第二日,天未亮便去了他乡奔波生活去了。大约走了三四个时辰,觉得肚中饥渴难耐,取出干粮与水,坐在树荫下吃了起来。不时的往远处一望,发现躺着一老汉,大吃一惊,连忙过去,又是掐人中,又是灌水,忙活了一阵,老汉终于醒了。待老汉稍稍有点力气之后,便交谈了起来,方知,老大爷是从远房亲戚吃喜酒回来的路上,天黑路滑,吃了酒不小心摔倒在地,便昏了过去。正巧遇到好心的小王,救了一命。小王连连行礼到,不足挂齿。此时老大爷,腹中饥饿难耐,水米未进,问道:可否赠与一些干粮与老可,日后定报答救命之恩。虽说,对于小王来说,本来家境贫寒,干粮带的不多,盘缠更是少,不知前方有多少路要走,但是容不得多想,便给了老汉一大半。自己则留够到了镇上的干粮,赠与了老汉。拜别了老汉,继续上路,不多时,便来到了镇上。想着先找个地方住下了,再找点事儿做,还有一个大希望等着他呢。

到了旅店住了下来,镇上的人倒是很多,很热闹。可是,龙蛇混杂的,又是战乱年代,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发生。没几天,小王便被骗走了一些银两,幸亏自己留了些藏在了客栈,否则可不知道怎么过下去。想着这些天的遭遇,又想着还有更大的目标要完成,不免觉得前途暗淡无光。黑天半夜漫无目的,游逛在大街上,失落万分。此时,一阵凉风吹过,不仅打了个冷战,赶紧裹紧了一下衣服,快步向客栈走去。不曾想,一阵淡淡的、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过容不得他多想,便快步走了起来。一不小心,便装上了一个迎面走来的的人。

小王,连忙爬起来,去扶那人,急忙道歉,怪自己鲁莽。待两人相互搀扶起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前几日救的老汉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老汉,一边感叹缘分,一边邀请小王到家中一叙。不一会儿,就到了老汉家。老汉孤身一人,老伴去得早,姑娘又远嫁他方,自己住在这儿倒是也清闲自在。小王把这几日的遭遇,倾诉了出来。老汉劝他:年轻人,多经历,涨经验,多磨练。接着道:“镇上有家大户,做些药材生意,最近要找个账房先生,你心底善良,又识的几个字,可否愿意去?我与大户的主人还有些交情,你要愿意,我与你说个情,这事儿十有八九就成了。”

小王一听,欣喜若狂,道:“此事若能成了,便必定报答老先生助我脱困之恩。”老汉,微微一笑:“哎~哪儿话,我这也是报答你救命之恩啊。”说罢,二人哈哈一笑,小王便回了客栈安心睡下,等待老汉消息。

第二日,小王早早起来洗漱,用过早餐,坐立不安的走来走去等待消息。中午,店小二敲门,说是一老大爷在堂下等候,有要事详谈。这时,小王便三步并作两步的走到堂下,与老汉行礼到,连忙询问事情怎么样了。

老汉答道:“没问题!不过,先说说人家的要求,每月四块钱,由于生意比较大,必须每天要工作,而且到晚饭左右差不多时候;每天管一顿饭,管住。你要愿意,下午我便带你去见主人。”小王一听,四块钱不少了,而且,还管住,自己年轻力壮,可以吃得苦。连连应道:“愿意!愿意!烦请老爹下午做个引路人,带我去见那家主人。”此事,便定了下来。

下午,依约定去了大户人家。一进院,正中一条青灰的砖石路直指着厅堂。厅门是四扇暗红色的扇门,中间的两扇门微微开着。侧廊的菱花纹木窗开着,干净爽朗。廊前放着藤椅和藤桌,离藤桌三尺,花草正浓。原本荒疏的院落,竟在花草的衬映下显得生动质朴了些。墙外的高树上,间或着几声惊人的鸟鸣。墙面虽斑驳,但从墙上砖搭成的小窗和四周的装饰,仍可见其洒脱简丽的风格。屋顶出檐比较少,正是前些年在工匠间流行的制作样式 。这些种种格局让人不禁揣测,主人或许是个飘逸灵秀,有好生之德的世外君子吧。老汉带着小王进了厅堂,主人出来迎客,小王施礼道:“老爷万福!”这老爷,姓沙,祖上传下来的生意,仔细打量了一下小王,眉清目秀,炯炯有神,颇为满意。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邀小王今晚先住下了,明日开工。小王这心算是定下来了。就这样,凭着小王卖力的工作,头脑的灵活,很快得到老爷的认可。平日里呢,不忙的时候,也经常去老汉家,帮忙挑挑水,劈劈柴,聊会天。

虽说,日子过得清闲,可是离目标差远了,凭着小王省吃兼用,很快便攒了一些钱。日复一日,很快便到了年底了。这些日子总是想念家中二老以及未过门的发妻。便写信邀二老到城中过年,因为始终是跟人家打工的,不便随便离开。

不几日,二老终于赶在除夕之前从乡下来到小王的住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较为丰盛的年夜饭,此时,也没忘了邀请老汉吃年夜饭。 小王说了与老汉相遇的点点滴滴,众人也都吃了点酒,醉醺醺的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小王此时,提及汪小姐的近况如何,父母只是一个劲的说:“还好······还好······” 老汉看了众人一眼之后,目光坚定,道:“小伙子,是你的始终是你的,不是你的夺也夺不来,你只需踏踏实实的做事就好。”小王一想也对,突然,众人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忽轻忽重,对于小王来说,不是第一次了,倒也见怪不怪了。大家都各有所思。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老汉打破僵局,先要告辞。送别了老汉,二老便因劳累一天休息了。

这几日,正是家家户户过年之时,小王的活也不忙,便带父母游历了一番。老爷,看在眼里,心想这小伙不错。便借着这过年喜庆,额外赠送了小王10块的大红包。这可是一大笔钱,小王带着父母对老爷千恩万谢的。不几日送走了老父老母。

正是年初之时,小王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忙碌。闲时,找老汉聊聊天,忙时忙到昏天暗地。而且,这么长时间了,凭着小王的努力与认真,根本就没出过错。沙老爷更是满意。

然而,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老话说的好:否极泰来。这是小王来这儿的第三个年头,忽几日,小王记账时,发现了一些不对劲。原本进价很便宜、很普通的药材,在销往各地时,卖价缺高得出奇。小王顿时明白了,沙老爷,原来与个别官府勾结大发国难财。

自己虽然没有参与,却糊里糊涂的给沙老爷做黑账,本着良心的谴责以及沙老爷对于自己的恩德,小王决定深夜去找沙老爷搞清事情的真相并妄想劝服沙老爷。

没想到,刚进沙老爷的书房,一提及此事,沙老爷便勃然大怒。骂的小王狗血喷头,心有不甘的小王还想说着什么,却无言以对,自然是心情低落。突然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清香,便顿时让自己平静了下来,知道自己也劝不住沙老爷便灰溜溜的退出了书房。

回到住处 ,小王思来想去、辗转反侧,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将会害了多少穷苦百姓。突然觉得味道变浓了,索性起来找找来源,刚走出去几步,看到了几个刀影。大事不妙,沙老爷要灭口。小王便躲到了犄角旮旯里,不敢出声。那几个蒙面人,找了一圈没找到。误以为听到动静吓跑了,索性追了出去。小王吓出来一身冷汗,便急忙收拾细软,拿着攒下的钱去找了老汉。老汉本来睡的正香,被这么一打扰,也是睡意全无;趁着这清醒劲,小王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老汉说了一遍,老汉觉得大事不妙,便要小王快撤,索性自己也跟着去了,路上好有个照应。

爷俩连夜逃回村里,不敢停歇,到村口大树下,方敢休息,喘口气。此时,小王想起了二字真言。急忙打开来看写到:“忍、善”二字。没想到师父的嘱咐自己无意之中施行了起来。

连想到这三年来发生的一切,不由得经敬佩恩师的智慧。天蒙蒙亮的时候,到了家,急忙向父母禀明了一切。老汉脱口道:“沙老爷与我相交数十年,没想到是这么个人!枉我还推心置腹的对待他,给他推荐人做工。还老实的交代人家的背景啥的,原来是怕坏了自己的事儿啊!坏了,沙老贼知道我们老家在何处,这可如何是好?”小王此时也吓破了胆,怕连累了父母,要一人做事一当。刚想起身···被王父拦下:“去找你师傅,或许他有办法。”

众人急忙去了庙里,向道人禀明了一切,道人捋一捋胡须,我自有妙计。说着,便准备开坛做法。 却说,沙老爷命人追了一夜却不得见,心急如焚。决定调更多的人亲自去乡下要人。

再说,道人这边呢,也都准备好了,便开坛做法。刚刚还万里无云,此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是电闪雷鸣的。众人大惊,感慨道人有大能耐。正在此时,沙大户一行人已经到了山里了。突如其来的变天使众人放慢了脚步,而且,众人只要一加快步伐,闪电在前面响个不停,而且密度随之也加大。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沙老爷闻听此景便知有高人在护着小王。沙大户一看,好汉不吃眼前亏,令众人先退下,回去再从长计议。

此时,道人已知杀气已散,撤功收坛,顿时晴空万里。并告诫小王,这只是个开始,以后或许更大的难处。众人皆惊吓不已,祈求道长相救。道人说道:放心吧,他们违背天道,自由天道来收拾他们,你且放心就行。

且说,沙大户领着众人,急匆匆的下山去了。吩咐一伙计:“你去城南有家米店,叫梅凉米店。店旁边有个风水先生。姓贾,你等要好言相请,就说城中沙大户家有事相求,无论多少酬金,请务必前来相助。伙计赶紧去请,待沙大户刚刚到家没多久,贾老道一行人也都在门外候着。沙大户出门相迎,并诉说了这一路发生的事儿,请老道帮着捉人。贾老道,心中略有所思:肯定是一高手,正犹豫是否是对方的对手中。沙大户看了看,立马使了个眼色,令管家拿出一大笔银元来。贾老道一看,还真不少,堆成一堆了,捆在一起,好似一座小银山。贾老道立马答应道:“贫道可一试,不知沙老爷要什么结果?”沙大户,一听喜出望外,不要人性命,只求让人或痴或傻,道长请放心,不让你做伤天害理之事。贾老道一听,这好办,便让人准备东西,起坛做法。贾老道,将五行旗插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中,在坛上将用银针把写有小王生辰八字的符纸扎在事先扎好的草人上。然后撒糯米,挥动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随着,咒语的念动,此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狂风,乌云密布。随即,贾老道命人点起了孔明灯,将草人掷在灯上。灯缓缓上升,尽管狂风大作,刮得人睁不开眼。

但是,灯却安然的燃烧着。此时,正在庙里陪伴师父的小王,突然一阵眩晕,身体变轻起来了。晕晕乎乎的感觉自己飘到了黑暗之中。贾老道,看到灯在空中旋转,便笑道:“沙老爷,请放心,不出一炷香的功夫,那人定会永远说不出话来,人也痴痴傻傻一辈子!”沙老爷,开心道:“若真如此!事后还有厚礼相谢!”

此时,庙中道人,看看天时与方位,叹息道:“自作孽,不可活!”道人立刻将小王的手腕和脚腕绑上红绳,然后穿上定魂符,另一头绑在老君的掸子上。周围撒上糯米,同时焚香念动咒语。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天雷滚滚。道人还是继续诚心念动:“弟子恭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前来伏魔降妖!”贾老道一看,情况不妙,立马跳至坛上,手持五行旗,要掷入灯中。不料,最后一个还未插上,一个天雷下来正中贾老道,惨叫一声倒地,后脑勺直接跌在银元上而亡。众人一看此景皆惊吓而逃,沙大户一看,连忙去抢银元,不想,一个响雷下来,正中沙大户身上,也应声倒下。

众人一看,沙老爷,也倒地而亡,都吓得逃的逃,散的散。此时,烟消云散,而小王又一阵眩晕。待到睁眼时,看到自己手脚皆绑着红绳,问道发生了什么事。道人说,沙大户请来邪道之人要取你生魂,令你痴傻,不过你且放心,已被我破了邪术了。 小王当场吓了一跳,师父接着安慰道:他们已经遭了天谴。你上香跪拜,诚心感恩老君等众仙救你一命。回家安歇安歇就好了。说罢,小王上了香,诚心磕头感谢。又磕头于师父,便回去歇息去了。道人,望着背影,捋着胡须道:“自作孽!不可活!”

却说,小王自回到家后,忙着保命,缺不曾估计汪小姐。问及父母汪小姐时,父母只是叹息一声:“我苦命的娃儿,自己要看开啊!”便垂泪不已。小王不得其中意思,只身前往汪家。

敲门之后,汪父打开门,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引领小王到了正厅。刚一进门,小王便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这清香不就在此吗?抬头看到一个醒目的牌位:亡女汪如月之位。

看到此景,小王一下瘫倒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汪父看到此景,低泪道:“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让你们在一起,穷点、苦点也总比人没了好啊···我对不住你们啊!”小王此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泪尽情的流。

你再看那牌位也不知道何时湿哒哒的,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哭毕,小王忙问怎么回事。原来,自那三日三夜绝食后再加上不眠不休落下了病根,没过一年便与世长辞,说罢又是一场痛哭。

哭毕,小王跪在牌位之前,向老二保证,以后必定以亲生父母待之。磕完头,自顾回家去了。经过此次打击,更是缓不过劲来。一连几日水米未进,人整整瘦了好几圈。

小王的长辈们,也都心急如焚。便求助于道长,道长劝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百善孝为先!此时不开窍等待何时!”说完,在小王的天灵盖上划了一道符,大喝一声:“敕!”

小王,头一阵剧痛,耳边突然一声巨响,眼前一阵眩晕,不时,王父王母,及汪父汪母还有老汉一闪而过,顿时醒悟。自己挣扎起来,勉强喝了一碗粥,体力渐渐恢复。

汪父汪母因思女心切,加上年龄较大,没多久就病倒了。小王更是每日前去端茶递水,洗衣做饭喂食汤药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都说百日床前无孝子,可这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二老病不见好,反倒愈来愈重了。早些时候,小王挣得钱也花的差不多了,没办法求助师父,但是道人这次也是束手无策。小王问何故,道人只是说:“天机不可泄露!”小王也没得办法,回去继续抓药,治疗汪父汪母。可是一天天过去了,汪父也劝小王:“孩子,你对我们家可算是仁至义尽了,今我夫妇二人命不久矣。你还是留着钱讨一房媳妇儿,开枝散叶吧。”小王心生悲哀:“我没救得了如月,如今也不得救二老命之法,只恨自己无用。”“万不可这么想,孩子,你心底善良一定会儿孙满堂的。”说完二老便带着祝愿离世了。小王痛哭流涕,仗着左邻右舍的帮衬着,风光大葬了汪父汪母。与此同时,老宅的香气也渐渐散开了。

待丧事处理完毕之后,乡里乡亲也都称赞小王是心地善良孩子。说媒拉线的快要踏破小王家的门槛了。但是都被小王一一婉拒了,只因放不下汪小姐。原先村里识文断字的孩子都去了外地谋生发展了。小王遍做起了代写书信的买卖,同时也经常去老庙里听师父讲经说道,日子倒也过得清闲。老汉自知镇上是回不去了,便住到了老庙,每日与道长供奉老君。转眼间,小王快要接近三十岁了。小王一直这么单着,父母及师父可都急坏了,为了安定长辈的心,小王决定要娶妻生子,放下以前的种种痛苦。但是一直也遇到未合适的。这一年中秋,小王早早去了庙里上了香,伺候师父及老爹用了膳,便回家去了。顿时一阵阵熟悉的清香飘来,记忆顺着小王的脑海不断涌现出来。于是沿着香味的去寻个究竟。不多时,弯弯曲曲走了一阵山路,香味不见了。正当小王失望之际,不远处躺着一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女人,看模样必定小不了小王几岁。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来不及多想,二话不说,背起人就往家一阵跑。二老在家正因小王的婚事发愁时,听到急促敲门声,立马开门应看。不等二老问话,便看到小王背着个昏迷不醒的女人。不容二老多想便帮着扶进了客房。请医问药,喂食喂水。三日后,便苏醒过来。一打听才知道,此女亲人因战乱全都遇难,自己侥幸逃了出来,不知道怎地就逃到了此处。连忙叩首感谢救命之恩,休养了几日。便主动承担了家里的部分家务活。二老一看,有心要娶过来当儿媳,晚上跟小王细细详谈一番。小王一想,若她不嫌弃就成了这好事吧。于是大排宴宴,好不热闹。

婚事顺利进行完毕,日子照常过起。时光流逝,可是小两口结亲以来,毫无动静,这可急坏了老两口,不知何故,更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年年初,小王刚刚好36岁,妻子突生恶心之症,急忙请来道人,号脉之后方知乃喜脉也。众人也都乐的合不拢嘴,让媳妇儿安心养胎。转眼间又快到了中秋了,心算一下,离预产期还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众人皆小心翼翼的呵护着。

8月14日,这天晚上大家睡的正香,忽然媳妇儿肚子疼得严重。急忙叫醒了众人,也惊动了道人和老汉,老汉急急忙忙也请来了产婆。一看情况,这是要早产啊!这可忙坏了众人。

烧水的烧水,生火的生火···折腾了大半夜,子时一过,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产婆报来喜讯:“恭喜!恭喜!是个千金!”

突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大家都惊奇不已,小王连忙抱过孩子来,仔细一看容貌,顿悟。那道人掐指一算,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小王百感交集,心里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复。安抚夫人睡下后,辗转反侧,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好好照顾妻子,孝敬老人。过了十几年,一日,小王被师父叫去,说是有事交代。不一会儿,小王便到了,上香老君,顿首,行礼于师父。

道人,捋了捋长须,说道:“昨日,老君坐下,一童子托梦与我,真武大帝驾下,缺一文书,命我不日前去报道,今我大限即将来临。带我羽化之后,将我遗体安置在老君驾前,侍奉老君。我生魂将做一文书去了。你倘若还有何世事疑问皆可问。” 小王虽说听得一头雾水,但是也知师父是神人也,连忙将自己的遭遇问了一遍。师父答道:“你出去打拼三年,却无意中帮着沙大户做了阴损之事,虽然你无意,但是你却还要受到惩罚,故三十几岁扔孤身一人。在此期间,她因为心里记挂着你便一直在你身旁,护着你。”“您说是那香味?”道人,微微点头接着说道:“直到36岁才的一女继承香火,此女便是汪家小姐投胎转世,报你孝敬其父母之恩,且再续前世未了之缘。且说汪家夫妇,因让你等跪拜了三日,故才有半年之病灾。你不计前嫌,鞍前马后伺候,孝敬父母,心地善良,这才让你夫妇二人相知相识。正所谓天理昭昭,因果循环,此皆命定也。今后,你定要行善积德,孝敬父母,善待妻儿,定有福德。为师去也。”说完这些话,道长便一道金光直冲升天。庙外众人见了皆都赶来询问何事,小王恭恭敬敬的磕了头,上了香,按道人嘱托,处理了后事儿。此后便每日前来上香敬拜。

此故事,是听长辈聊起来的,当年长辈们去外地奔波于生活听来的,真实性不足以考证。但是其中有几句话值得共勉: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一不可学沙大户,做那丧尽天良之事;二不可学那假老道贪财忘义;人啊,活在世上,要积德行善,行的正,才能走的远,走的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老君   小王   民间故事   道长   老道   道人   庙里   老汉   镇上   大户   老爷   师父   妇人   美文   村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