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作者:胡杨映月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自古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我们华夏大地上就形成了一种潜在意识的认知,我们的“养儿”,就是为了“养老”。所以,才有了那句经久不衰“养儿防老”的孝道经典金句。

诚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讲究孝道是一种对于精神和文化的文明虔诚膜拜,也是我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善良灵魂的摆渡、弘扬与雕刻。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然而,弘扬正能量的文化文明是一码事,客观本质应该又是一码事。我们的华夏民族希望我们的民族传承一种善良,弘扬一种人性的美,这无可厚非,绝对是应该的,而且是需要大力提倡和推进的,毕竟一个没有精神和文化图腾的民族是无法塑造民族符号的,也在人类的发展繁衍中不会留下一份属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图腾标志。但是,“养儿防老”这句话,或者说这件事又是另外一码事。

儒家也好,弘扬正能量也罢,这是体现我华夏民族文化文明的宣导,希望我华夏儿女把善根植于心中,民族代代相传,繁衍生息,经久不衰。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初心是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和动机是对的。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通俗一点讲,我们可以为了达到人心向善和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目的而宣导,让整个华夏儿女懂得礼、义、廉、耻、信(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发展,确实应该有民族的“三观”),但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我们却不能有这样的发心——人,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理解的一种附属关系(儿子和女儿,仅仅是与父母有血缘关系的人,但他们并不属于私有物品,更不属于父母的私有物品。)。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养儿防老”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父母用来防备年老体弱多病时可以利用的一个物品而已——不论是谁,从精神层面和接受角度来讲,这样的一种“现实主义”发心,都是无法接受的,也是有悖于我们的民族“善”的图腾标志的。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精神层面孩子无法接受这种被视为“工具”的父母发心。我们再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我们来剖析一下这种观念。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即便是我们再亲一个人,再疼爱孩子,毋庸置疑,我们都无法代替这个人的喜怒哀乐,也无法代替他孩子这一生里面要面对的命运的安排。孩子病了,累了,痛苦了,甚至是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伤害,我们即使再心疼,都无法实现替换他们去受这样的罪。

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命运,他们是一个完全的、彻底的、独立的个体,并不属于某一个人的私有物品,他们之所以与父母保持血脉关系,仅仅是一种动物生理繁衍的结果而已,他们并不仅仅属于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仅仅是来到父母这个家庭当中的一个客人,只不过比普通的客人呆的时间长一些,与父母除了血缘之外还多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罢了。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所以,就民族文化文明的传承与宣导而言,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民族文化文明的“孝”文化,因为这是一种民族文明的标志。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孩子有孝心,想为我们养老,我们应该心存感激,而不是认为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孩子自己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并且我们无权指责他们。并且,作为家长而言,你也仅仅是你自己,无权凌驾于孩子之上,认为孩子一定要赡养自己——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但是,作为儿女,也应该感恩与我们的父母,毕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即使是一个外人如此爱我们,我们也应该有感恩之心!

养儿,不应该是为了防老:如果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就不要生儿育女

如此,父母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感恩孩子的“孝”,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是一种“孝文化”的精神归依,才是民族的“善”图腾的烙印。

胡杨映月

2021年6月20日书于石家庄父亲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养儿防老   目的   华夏   生儿育女   孝道   经久不衰   民族文化   图腾   美文   儿女   角度   父母   民族   物品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