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大观亭


江上大观亭


城西的大观亭在安庆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明清至民国的数百年间,大观亭是来安庆的文人雅士首选的游览地,而来大观亭,又必会凭吊埋葬在这里的余忠宣公——元代第一忠臣余阙。

余阙1303年生于庐州,元至正十三年(1354)任淮西宣慰副使,驻守安庆。是时,安庆周边都被起义军所占。余阙临危受命,通过屯田战守、砦选精甲等措施,使安庆危局得以缓解,四五年间,多次击退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也因战功而官拜淮南行省右丞。

至正十八年初,由赵普胜、陈友谅、祝寇带领的三支起义军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安庆城。余阙身先士卒,与最强悍的陈友谅军力战于安庆城西门外,杀敌无数,身受十余处创伤。此时,敌军却从其它城门攻入,余阙见大势已去,引刀自刎,坠清水塘中,其妻室子女皆投井自尽,部下士卒随其投水赴死者不计其数。

余阙阵亡后,被追封为“豳国公”,谥号“忠宣”,后人称余阙为元代第一忠臣。起义军也敬佩余阙的大义,为其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即在后来的大观亭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余阙在安庆城内、外均建碑立庙,并命有司岁时致祭。

明中期正德末年,安庆知府胡缵宗多次对余阙墓园进行扩建。其中最主要的举动是在余阙墓侧建“青阳书院”(余阙早年耕读于家乡庐州府巢湖边的青阳山下,号“青阳先生”)。《安庆府志》载,青阳书院即青阳余先生祠,祠之前为正气楼,楼之东为感恩亭,亭之北为仰高亭,南为求是堂,堂之东为书舍,舍之北为烈夫人祠。并且,正气楼、仰高亭、感恩亭,在胡缵宗修建青阳书院前即在余阙墓园内,青阳书院实际是在“余阙祠”的基础上加以改建。

随后,胡缵宗的继任者陆珂又于嘉靖四年(1525)在余阙墓的西山修建了“大观亭”,且由推官李钦昊撰写了《大观亭碑记》,谓“足以览一方之胜,一郡游览之所。……皖中风景俱若踊跃奋迅而出现也。公(陆珂)曰是亭宜名以‘大观’。”此后“士大夫从公游于斯亭之上:俯瞰长江,一泻千里;名山对峙,宛然画屏;风帆短楫,瞬息过目。”从此,因余忠宣公而闻名的大观亭,也真正成为一郡游览之胜地。

江上大观亭


清康熙甲子(1684),安徽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并自撰《重建大观亭记》,因“爱其地之高朗,又恐往迹之久而湮没,于是疏榛莽,辟瓦砾,相西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经过这次重修,大观亭知名度更大,之后“大观远眺”被列入安庆府治怀宁“十二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巡抚、按察使、布政使驻节安庆,安庆成为安徽省府。徐国相、刘柟、陶澍等省级官员对大观亭重修、题楹,使大观亭从“一郡名胜”迅速跃升为“皖省名胜”。安徽歙县籍“宰相”曹振镛,也提笔为余阙墓碑题跋。

而后,大观亭又经历咸丰年间太平军兵火,毁坏严重。湘军收复安庆后,“兵部侍郎彭玉麟陆续葺圹、建祠于墓旁。”因彭玉麟的外祖父曾客居安庆,他小时候常来大观亭游玩,对大观亭有着很深的情结,三十多年后来安徽任官,故地重游,重修大观亭。

光绪戊申(1908年),安徽巡抚冯煦又在原上达楼(毁于太平军战火)的基址上复建望华楼,并亲题“望华楼”三字匾额,跋曰:“光绪戊申秋七月,用杜甫《秋兴》诗句以名兹楼。”又撰联曰:“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览兹蹇蹇匪躬愚。”

岁月沧桑,如今的大观亭已是满目疮痍,古建筑几乎消失殆尽。然而,因余忠宣公而闻名的大观亭,承载的是“忠节”的文化、“爱国”的情怀。辛亥革命后,皖军都督柏文蔚曾在大观亭旁的望华楼内设徐锡麟烈士陈列馆,陈列着徐锡麟生前衣物和战刀。同时大观亭对面的平头山上还安葬着刺杀五大臣的吴樾烈士和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八位烈士(称“皖江九烈士墓”),并有孙中山先生亲题九烈士墓碑。大观亭的“铁血精神”得以一脉相承。

江上大观亭


此后,大观亭相继迎来了王士祯、刘大櫆、姚鼐、袁枚、邓石如、彭玉麟、吴汝纶、袁昶等名士墨客的垂青,游览之余或赋诗,或作记,多不胜数。

至今,在安庆文化人眼里,从“一郡名胜”到“皖省名胜”的大观亭仍是一座见证城市荣耀的丰碑。有大观亭在,追忆城市历史才能有所附着,城市人文精神才能薪火相传。

撰稿:安徽博物院 刘 东

配乐:余 杨

配音:程 颖

编审:程 颖

联合主办:迎江区档案馆迎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部分资料由安庆市历史名城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责编:周 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太平军   至正   青阳   大观   光绪   气楼   安庆   庆城   起义军   巡抚   安徽   烈士   美文   名胜   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