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原创 太阳雨文学

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奇幻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文/毕研杰


今天下午我们游览宣化古城,也是本次五日游的最后一站,实际上是让我们自由活动。

宣化古城有“京西第一府”之誉,始建于唐信宗文德元年(888年),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动工扩建,才开始形成近似都城的大邑,是内地同蒙古进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素有“陆路商埠”之称。本应畅游,但因天气炎热,我们先汗蒸泡澡后回宾馆稍事休息,等天气凉爽,我走出宾馆,按导游曾指点的地方——步行街——去品尝本地特色小吃。

但远远一座古色古香的楼宇吸引住了我。我慢慢走近去,看到顶楼檐下匾额上有“清远楼”三个大字。楼高三层,,楼顶采用歇山式屋檐构造,整楼皆用青瓦、木材建成。楼上有开间房五间,三间进深房,四周设一环形走廊。楼檐檐角反翘,给人以腾空之感。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清远楼又名钟楼,据说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可我这次没能登楼亲见。


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围绕清远楼走过一圈后我继续前行,看到前面不远处也有一楼宇兀然矗立于道路中央,与清远楼遥相呼应,只见顶层楼檐下大书“镇朔楼”三个大字。镇朔楼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通高约25米。镇朔楼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神京屏翰”巨幅匾额,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与边框雕刻出的姿态各异的龙纹浑然一体,是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镇朔楼又名鼓楼,据说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为报时之用,是宣化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但我仍没够登楼亲见。

行至此天色渐晚,平时不吃地摊大排档的我竟有兴在镇朔楼一侧选了一家小吃摊坐下,点两道菜要一瓶酒独自慢慢啜饮。忽然间想到两座城楼的名字,中国古人讲究“人名、地名、物名皆应有来历”才行,那何谓“清远楼”“镇朔楼”呢?我想: “清远”的意思是清明高远,应该是寓指皇恩浩荡,德泽高远,恩施四方之意。“镇”指军事重地、镇守、维持安定的意思,“朔”是北方。宣化地处蒙汉交界处,历来多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镇朔楼”就是指威震北方,使之稳定平安。这两座楼都寄寓了皇家威武、皇恩远布、四方平安之意。我点点头,继而又摇摇头,不置可否。


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酒足饭饱,我继续着我的游历。正前行间不觉抬头又见城门一座,顶楼檐下匾额名曰“拱北楼”,为两层建筑,门洞上题名曰“昌平门”,与镇朔楼、清远楼在同一轴线上。这应该是宣化古城的城门吧,如果我刚才的理解正确,那这个名字也好理解:宣化城在京城的北边,拱卫着京师,阻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保卫北方边境平安;“昌平”就是兴旺兴盛平安平定的意思,也就是寄寓昌盛安定之意!

不觉夜渐深人渐乏,灯光朦胧人影散乱,我转回身慢慢地返回宾馆……


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蒙古草原游记之五:宣化古城

毕研杰,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教师。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爱我家》两部,主编《阅读训练精编》、《当代教育论谭》、《青春留影》(1.2卷)三部,参编《写作训练精编》、《写作导引》等十余部。有诗歌、散文、小说约二百余篇(首)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指导的学生作文有200余人次公开发表或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宣化   大邑   青瓦   古城   清远   皇恩   匾额   平安   顶楼   城门   大字   楼宇   美文   公元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