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不变的味道


家乡不变的味道

天蓝蓝,

水蓝蓝,

一望无际的绿稻田。

躺在空中稻田书屋的摇椅上,

听取蛙声一片,

看彩蝶飞舞翩翩,。

领认一亩三分地,

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城市是创业的飞船,农村是放养生态的摇篮,我喜欢读解着城市文明的浩瀚,咀嚼着大自然味道去驾驶风帆,这是一种生态式的生活,生命,用时间去慢慢读懂生活与生命过程。

重新拾起土地,寻回童年那种天真与惬意,但我不要做传统的农民,我要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我为我的家乡骄傲,我是土生土长的五常人,从小就受到“五常”教育,仁、义、礼智、信。离开村口那一天,爸爸对我说:“男儿志在四方,晚年莫忘家乡”。

转眼30年过去了,那时我16岁,1986年的秋天离开家乡独身去闯荡。

八十年代北京的天是蓝的,北京的果子是甜的。北京老话儿很好听,听着就有文化的味道,滋味中渗透着道理,让你回味。

我喜欢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与处事态度,对生活不快不慢的性格,悠闲中咀嚼时光的味道,做事有条不紊,个个对历史文化倍清。

这些年来交了不少北京的朋友,他们特别喜欢吃我老家的五常大米,我每年托我的家人和同学留一些自己家吃的稻谷(不上化肥农药的稻谷)给北京的朋友。那个时候就觉得首都人饮食过于严谨,简直是矫情,为了一口米饭这么讲究,后来我慢慢懂得,品味生活,品质生命就是在这一日三餐的一口一口饭菜中,这是对生命,对自然,对家人,对时间的尊重,人生的幸福感和爱就在这一分一秒对生命的尊重中。

2010年的时候,北京雾霾过于严重起来,不少的北京朋友让我带他们去五常玩。夏天时候回去吃农家菜,城市人到俺家村子里就象“鬼子进村”,突然间撇掉“首都文明人的形象”,他们蹲地里摘柿子的,摘黄瓜的,剥菇娘的,去河边钓鱼,抓鱼的,让我回忆起来童年的时代、、、、、、

一口鲜族铸铁锅(鲜族锅的锅盖特别,闷饭时回流水蒸气会顺着锅体流出,避免回流影响口感)。

一簸箕自产五常稻花香米(用簸箕把米铺开,就象醒红酒氧化一下,特别是稻花香胚芽米,很有感觉的)。

一捆干稻草(水稻秸秆燃烧后会形成草焦炭,具有自动保温锅体作用,焦炭冷却时,米饭正是口感最佳时候)

一个人(一个人专门看着锅和火,有可能错过十几秒,饭会烧焦)

一堂课功夫焖好一锅饭(淘米预热一刻钟,高潮加热一刻钟,熄火一刻钟,焖一锅饭恰好45分钟一堂课时间)

特别是焖完饭后的锅底“嘎巴”(锅巴),“嘎巴”(锅巴)有两种,一种是软的,口感特别筋道,出锅用手撰成饭团;一种是酥脆的,香有回味,老人们常用饭嘎巴做粥治胃病。酥脆的“嘎巴”(锅巴)做法是把饭盛出来,然后用余火把饭“嘎巴”(锅巴)温得特别酥脆香,一般吃过饭的工夫是酥饭“嘎巴”(锅巴)最香时候,所以酥饭“嘎巴”往往做饭后聊天时的零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老话儿   味道   簸箕   酥脆   锅巴   稻谷   焦炭   稻田   口感   米饭   美文   北京   饭后   家乡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