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文学:青岛单宝剑散文|赶海记


水城文学:青岛单宝剑散文|赶海记

赶海,顾名思义就是赶往海边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

赶海时要选择海水的最低潮 ,当潮水退去,海边上渐渐露出了被海水淹没的滩涂和礁石,吸引着以海为生的渔民和临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捡拾海螺、海蛎子、蛤蜊、海蟹、海藻之类的海产品,运气好的,还能拾到海参、八带蛸之类的战利品。有经验的渔民可以带着专用工具,穿上下海专用的皮衣皮裤,逐流而进,去到一般人过不去的地方用专用的耙搂蛤蜊、挖蛏子等,不仅收获的数量多,而且较近岸的地方个头大,他们一般不是为了自己食用,而是卖给小商贩或自己拿到集贸市场去兜售,每次下来收入甚是可观。当然,更多的人赶海,不是为了吃,也不是为了卖钱,主要还是为了赶海时的那份热闹,那份别样的体验。

印象中,赶海一般是在夏天最为常见,人们在随心所欲地捡拾一些喜欢的海产品时,还可以赤脚走进海水里与大海来个亲密接触,放飞一下久郁的心情,感受一下海滩、海水、海风的浪漫和与陆上不一样的海上风情。当然,春季与秋天赶海也很常见,毕竟天气与海水不会太冷,但冬日里赶海,怪我孤陋寡闻,以前不但没听说过,更别说体验过了。

说起来,应该感谢近年来新兴的抖音平台让人人都成为自媒体的发布者,元旦前夕,看到不少人在抖音上发布的赶海视频,特别是挖蛏子的视频,让我不禁眼界大开,原来冬天也可以赶海,原来挖蛏子这么有意思啊!于是借助元旦小长假时机,专门留出半天时间,在朋友的引领下,与家人一起来到了当地有名的赶海网红打卡地,一个名叫古镇营的海边赶海。

遵照有经验的朋友的指点,赶海前我们专门购买了用于下海的水靴、用于撬海蛎子的铁钩和用于挖蛤蜊的铲子、锄头等,并准备了小桶、网兜以及用来挖蛏子时用于撒在蛏子上面穴眼里的细盐(蛏子被盐浸润后会慢慢顶上来),可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做足了上述准备工作后,我们根据海水退潮的时间节点,于元旦次日这天驾车提前赶到海边。幸运的是,前几天还是大雪封地,寒风刺骨,这天竟是风平浪静,难得的冬日暖阳天气,就连我们穿着水靴下到水里也不觉得太凉,与原来想象中的冰凉根本不沾边。当然我知道,寒冬中的这种暖阳天气只是个例外而已,可遇不可求,碰上了是我们的福气,一般情况下冬天赶海是不会这么舒服自在的,毕竟天冷才是冬天的常态,才是硬道理。

我们来到海边时潮水才刚刚退出部分礁石,滩涂还没退下,人也比较稀少,有经验的人们不慌不忙地聚在岸边或礁石上休息闲聊,而我们一见到海,便情不自禁地来到礁石上,按照预先设想的忙活起来——铲海砺子。说实话,由于礁石上的海砺子太小,我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只因事前准备了工具,便煞有介事地随便撬铲下几个后,更多的还是欣赏起附近的风景,并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拍起照来。

我们所在的海边位于青岛西海岸“岸海名山”——大珠山西麓的古镇营社区前面,这里曾是古代海防的镇守之地,这片海域北依大山,西临陆地,东、南开阔,水质优良,近海滩涂盛产蛤蜊、海参、竹蛏等海产品,经常吸引着不少人前来赶海游玩。

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海水便渐次退了下去,慢慢露出了水滩相间的大片滩涂地带,于是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拎起小桶网兜,手拿锄铲工具,争相逐水而进,向露出的滩涂方向涌动,性急的仗着穿着水靴,试探性地向着水那边更远处露出的滩涂小心翼翼地靠近……一时间,一幅颇为壮观的冬日赶海图栩栩如生地写满海边滩涂。此时此刻,我突然发现,不知从哪里飞来几只、十几只海鸥,在人们的头顶上方旁若无人地盘旋着,时不时地落在滩涂上嬉戏,似乎在为这久不见人迹的海滩而欢呼雀跃,无形间给这赶海场面增添了喜庆气氛。

其实,我以前对赶海并不陌生,不过多是以到离城区较近的海边游玩为主,顶多捡拾少许海螺,偶尔也曾捡到过两只八带蛸让我欣喜了好长时间,而这次却不同,是专门驱车来到离市区十多公里的郊外海滩来挖拾海货的,可谓有备而来,有图而来。由于对挖蛤蜊缺乏经验,一开始只是在沙滩处随便东一榔头西一靶地乱挖一气,后来逐步摸着规律了,向着人多的地方,那些未被翻动过的间有紫泥的滩涂,细细挖动,几乎很长时间不用挪地方,便能挖到好多。偶尔,从中挖出一个垂直向下的细若筷子的穴眼,有人告诉我那就是竹蛏的穴,据说深有半米多,直接挖很难挖出来,即使挖到了很可能就铲碎了,正确的做法是,挖出穴眼后,在上面洒上少许细盐,待盐溶入穴中,受到盐水浸润后的蛏子会慢慢顶出穴中,用手轻轻拔出即可得到一只完整的竹蛏。这个办法既好玩又刺激,很想亲自试试,这次来赶海,一多半原因正在于此。

也许过于期许,为了学习挖蛏子,开始专门观摩别人后,却好长时间没挖到,后索性一心一意挖蛤蜊,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挖蛤蜊时无意间挖到两个竹蛏穴眼,如法炮制,还真的收获了那份意想中的兴奋,可谓不虚此行。

与别的活动不同,赶海是要受潮流制约的。不知不觉,潮水开始上涨,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向岸边退出,及至到了岸上,潮水也完全上来了。此时已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了,原来我们在海上已经待了三四个小时了。再一看,每个人的桶里或网兜里,也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脸上自然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相互说笑着走向回程的路。

此时此刻,偏西的太阳依然温暖地照着,海风吹来的海的气息,伴着海鸥的歌唱,向远去的人们送上恋恋不舍的告别。回头处,我看到,有三五个男女渔民模样的附近村民,正或抬着或挑着沉甸甸的大袋蛤蜊,边走边歇息,阳光照在他(她)们饱经海风吹拂的脸上,满足而又坚强。

水城文学:青岛单宝剑散文|赶海记

单宝剑,中国诗歌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文联主席,曾先后在《词刊》《星星诗刊》《作家报》等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歌词等文学作品逾千篇(首),先后入选30多种作品集,同时发表各种网络文学作品3000余篇件,其中不少作品分别被人民网、读书频道以及有关文学网摘选,先后有70多首歌词作品被谱曲或演唱并多次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滩涂   水城   水靴   海蛎子   蛏子   网兜   蛤蜊   海产品   礁石   青岛   渔民   宝剑   美文   潮水   海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