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毕业甘愿做女骑手的叶爱玲:不矫情的人生更值得称赞

(1)

52岁的配送女骑手叶爱玲,1991年同济大学管理系毕业,曾做到管理层,也自己做过生意,2004年儿子出生后,她选择辞职做了一名全职妈妈,在家一待就是十多年,儿子上了初中后,她感觉家里空荡荡的,就想找一份工作来做。


但脱离社会太久,以前学的那点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选来选去,她决定做一名配送骑手,这份工作时间灵活弹性大,比较自由,可以照顾到家,正是她想要的。


新冠疫情期间,叶爱玲连续工作了38天,每天给客户送药、送菜、送生活必需品,有天一个客户买了三桶酒精,将近50斤重,带酒精不能坐地铁,只能坐公交,叶爱玲带着这50斤重的酒精,换了三趟公交,走完了半个广州城,历时4个半小时才将酒精送到客户手中。


叶爱玲说,配送的日子是温暖的,总有客户在收到物品后会对她说声谢谢,嘱她路上注意安全,有人还会在平台上给她一点小费,这也让她感受到了做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她还说,有些东西是她在疫情期间才感受到的,疫情虽然可怕,但人间还是有温情的。


因为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叶爱玲的事迹在央视新闻播出,她被称为“凡人英雄”。


但有网友看到叶爱玲“同济大学毕业”的学习经历,对叶爱玲的选择发出了质疑:“同济大学毕业,去做骑手,读书的意义何在?”


更有人用“同济大学毕业沦为骑手”这样的字眼来做为文章标题。


还有人调侃到:“同济大学毕业去做骑手,可能是想把所在的企业搞成连锁品牌。”


确实,1991年同济大学毕业,那个年代的一纸毕业证书、尤其是同济这样知名大学的毕业证书有多高的含金量,我们想想便知,叶爱玲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能做到管理层,说明自身能力也不差。这样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选择去做骑手,似乎真的让人难以理解。


当骑手、给人跑腿虽是一份正当的职业,但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网友对叶爱玲的选择提出质疑,认为她浪费了“同济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的学习经历,白读了一回书,因为自古以来读书人都被认为是要做“脑力劳动者”的。


其实叶大姐说了,她当了十年家,庭主妇,想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与社会脱节太久了,她只是认为做骑手时间灵活、弹性大、比较自由可以照顾到家庭,而且完成一单任务后就可以拿到报酬。


简单的理解就是,叶大姐之所以选这份工作,是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不用费很多的脑筋、不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只需花费些体力就能做到做好,而且时间灵活、自由度大,比起在公司上班的脑力工作者来说更为轻松。


叶爱玲在在家带娃数十年、与社会脱节太久、知识没有后续更新的情况下选择“骑手”做为一份新的职业,其实是对自己所处境况的正确认知,不拿过去的辉煌来衡量眼前的人生,不对过去的事情恋恋不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今天我无意于歌颂叶大姐无惧疫情、连续工作38天到处送温暖的奉献精神,当然这是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的,让我更敬佩的是她头顶同济大学毕业的光环、却肯放下身段甘愿做一名女骑手的勇气,这种能够认清自己的境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矫情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更值得我们称赞!

同济大学毕业甘愿做女骑手的叶爱玲:不矫情的人生更值得称赞


(2)

远房表哥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考了三年的国家公务员,今年到了第四年,仍旧在家啃老,亲戚朋友劝他考市上的公务员,先上班把自己养活住了再说,他执意不肯,说要考就考国家的,别说县市一级的,连省上的公务员招考他也不会去报名。


表哥表嫂虽说都有工作,但也就普通的工薪家庭,一个儿子虽然养得住,但二十几岁快奔三的大小伙子不出去工作算怎么回事?老两口因为儿子的工作问题愁的要死,他们的儿子却不那么想,因为他当年高考全市前二十,不考个国家公务员对不起他曾经辉煌。


同事的哥哥一九九四年医学院大专毕业,本来可以轻松分配到县医院工作,但他不肯去,非要家人找关系给他把工作弄到我们市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市医院,理由是市医院是上层人待的地方,而县医院不是。关系没找成,进不了市医院他就一直不肯出去工作,一待好多几年,最后重度抑郁彻底失去了生活能力。


世上的每样工作都需要人干,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自己心里坦荡,管他别人怎么说。


表哥的儿子和同事的哥哥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正确的认知,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3)

叶爱玲今年52岁,她的儿子2004年出生,当时她已是36岁的高龄产妇,也许这个孩子来的不易,也许36岁的年纪让她特别珍惜做母亲的机会,她才不得已放弃了事业,辞职做了一名全职妈妈。


十年后回归社会,她发现她曾经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已经不能再做为她重回职场的筹码,况且相比于动脑去做一名脑力劳动者,她更喜欢简单的工作,时间上的自由、每单完成即可获得的报酬、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与行行色色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的乐趣都成为了她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


人活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工作,脑子轻松、身体也轻松不用费一点力气的工作大概没有,选择费脑子还是费体力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但脑子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事实上,很多时候脑子和身体是需要协同并进的,这就是为什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和只知学习不会实践的人都不能立足社会的原因了。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脑子”和“身体”分家,人就不能成其为人。


人们对叶大姐选择的质疑本质其实是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质疑,它们本无优劣、高低之分,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有意将它们划分了层次。


比起我那位堂哥的儿子和同事的哥哥,叶大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不眼高手低、不挑剔、不矫情的生活态度值得现如今大学毕业后对工作挑三拣四的大学生们学习,连自己都养不住的人是没资格挑三拣四的,我们只有在先填饱了肚子的情况下才能去追求理想。


其实叶大姐十几年前能辞了工作做家庭主妇,说明她家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她可能根本不差钱,找一份骑手的工作只是想重新实现一回自己的社会价值,人家这么坦然、这么心甘情愿做这份工作,我们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同济大学毕业甘愿做女骑手的叶爱玲:不矫情的人生更值得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同济   骑手   同济大学   脑力劳动者   疫情   矫情   表哥   美文   大姐   酒精   脑子   儿子   身体   轻松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