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疫情后,兰总打理他的屋顶小菜园。

晚春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会儿,又收住足步。

昨晚发给兰总一篇散文稿寻问得知:兰总左膝盖被摔骨折后,上着夹板卧床养伤期间,仍不辞辛劳地编辑他苦心耕耘了5年多的《黄桷小屋》文学公众平台,为南岸区作协、黄桷文学社作家会员展示文学作品的舞台。

我被兰总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决定好好挖掘釆访下兰总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每周五定时推出《黄桷小屋》文学作品,及时宣传建党百周年、南岸区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双龙村盆景经济、重庆两个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卧床养伤的兰总仍坚持编辑他的《黄桷小屋》

午后来到兰总家,他听到敲门声,下到地来,拖着用夹板固着的伤腿,用辅助架支撑着身子,跛着脚,艰难地从卧室里出来。

打开门,我被眼前的兰总惊呆了,感到非常欠意,连忙说,“不好意思,让兰总拖累了!”“不要紧,嫂子没在家,动作慢了点。”

我护着兰总回到卧室,床头柜上搁满嫂子出门时放置的各种囗服药,帮他扶上床,收拾下搁在床上正在操作的笔记本电脑。看到伤腿固着夹板,卧在床上的兰总,与去年疫情后来兰总家,在屋顶小菜园看到的兰总相比,憔悴多了,打心眼里对兰总的伤痛,表示深切的慰问。

我一边寻问伤情,一边切入正题,对飘扬在兰总心中的那面党旗,进行了挖掘釆访。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受伤后上着夹板的兰总,比过去憔悴多了。

兰末是他腾讯注册的《黄桷小屋》文学公众平台网名,又是负责《黄桷小屋》文学公众平台收稿、选稿、编稿、审稿,发布文学作品的总编,我们都习惯叫他“兰总”。

他叫邹世平,重庆主城区人,一米七三,为人谦和,洁白的脸颊,不胖不瘦,一说一个笑,性格开朗随和,虽已六十有四,看似五十出头。

打过短工,当过工人,干过纪检,当过私企老板,喜欢文学写作,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市级报纸发表小说,自从首篇处女作800字讽刺小说《卫生球》在市级报纸副刊发表后,已在各类报刊网络平台发表30余万字的上百篇小说、诗歌、散文、讽刺小品等文学作品。

兰总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因政策性原因没能下乡,加入留城青年队伍,到处找临活干,扛包挖抬,肩挑背磨,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干过。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因某种原因,与高考失交之臂,只好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获得大专自学文凭,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创办《黄桷小屋》文学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1年进入市属企业,由于工作勤奋,刻苦钻研,政治上要求进步,1985年4月,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手宣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调入上级主管机关仼专职纪检干部,直到2004年退职,下海从事个体企业。只因他较强的组织号召能力,对党的赤胆忠心,被南岸区个体经济协会南坪分会党组织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凭着他娴熟的党建业务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在他担任区个体经济协会南坪分会党支部书记的16年间,党员队伍人数,由当时的8人,培养考察发展到鼎盛时期的26人。

2015年,他所在党支部被重庆市确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试范点,前来参观学习,参加现场会的全国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络绎不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带领支部党员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争当模范共产党员、争当合法经营户”的“双亮双争”活动,引导辖区党员、个体工商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51年党龄的吴炳芹经营的“齐鲁饺子馆”

他向我推荐了51年党龄,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表彰的“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经营了25年的“齐鲁饺子馆”老板,75岁老党员吴炳芹。“你可以去釆访她,吴孃孃是我们支部的一面红旗。”经过2个多小时的寒暄,与兰总分手道别。

按照兰总提供的路径,乘车来到城南大道201号底楼的“齐鲁饺子馆”,揭挂在屋檐下金光闪闪的霓虹灯店名牌映入眼帘。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齐鲁饺子馆”挂满荣获的各种殊荣

跨进店门,吴炳芹小女儿李雯,正忙着接待刚到的2桌食客,左右正前方三面墙上,挂满了“齐鲁饺子馆”荣获的各种殊荣,“共产党员明星经营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奖牌,特别引人注目。

2016年12月,吴炳芹和重庆市7位先进代表,在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暨纪念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的合影照,李克强总理接见600名参会代表的合影照清晰可见。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75岁老党员“齐鲁饺子馆”老板吴炳芹近照

等李雯忙空下来,我向她说明来意,“邹世平书记介绍我来釆访你妈妈吴炳芹。”李雯告诉我,“妈妈同老汉一起回山东老家去了,要五一节回来。”李雯像她妈妈那样,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说起吴炳芹,她向我侃侃道来。

吴炳芹,河北吴桥县人,24岁那年,在吴桥老家庄加入了党组织,成为庄党支委领头羊。1996年,从老家调来重庆长虹塑料厂工作的吴炳芹退休后,凭着河北人的热情和老公李彦恒山东家乡的手艺,在南坪南城大道开了这家“齐鲁饺子馆”,一开就是25年。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吴炳芹小女儿李雯忙着打理店堂

25年如一日,吴炳芹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诚实守信、老少不欺、明码实价”的经营理念,一炮打响“齐鲁饺子馆”的靓丽招牌,不仅赢得回头客,新老顾客络绎不绝,常年高朋满座,更赢得了“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中国餐饮行业诚信经营企业”、“重庆市优秀个体工商户”、南岸区“十佳个体经营户”、“南岸区知名商标等殊荣。

而今,47岁的大女儿李霞、45岁的小女儿李雯接替母亲的班,像吴炳芹一样,延续“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齐鲁饺子馆”经营得红红火火。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兰总在黄桷文学社年会上介绍《黄桷小屋》

兰总凭着他过硬的文学功底,2016年6月,创办了《黄桷小屋》公众号原创文学平台,并于2019年初,与一帮文友共同创办了南岸区作协旗下的“黄桷文学社”,与潘云国社长、赵心放副社长、叶文柱秘书长,马金云顾问一道,带领一大帮文学会员为《黄桷小屋》平台撰稿,把《黄桷小屋》打理得红红火火。

迄今,该平台已发布各类反映南山风土人情,南岸区、重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各类文学作品1390篇,精选94篇文学作品,出刊了《黄桷小屋》丛书,《重庆晚报》副刊以整版篇目进行了详细报道,《世界财经》杂志也进行了跟踪报道,让黄桷文学社和《黄桷小屋》名声大振,远扬世界。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出版的《黄桷小屋》作品集和《重庆晚报》报道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周年,去年7月至2021年6月底,《黄桷小屋》与黄桷文学社文创基地双龙村联合开展《渝南杜鹃盆景杯》网络征文活动,先后收到全国各地歌颂党的文学作品100多篇,已择优编发60余篇,对评选出的优秀征文予以表彰奖励。

其实,兰总的夕阳生活过得很充实,周一到周五一边忙于研究孙,一边忙于编稿,周五17点准时推出《黄桷小屋》8篇文学新作与作者读者见面。邹嫂子忙于打理小菜园、锅边转,一起照顾小孙子。周末同嫂子一道看望在垫江打拼的儿子儿媳,夕阳生活充满阳光。

3月20日那个周末,兰总同嫂子带着小孙儿在垫江看望儿子儿媳,不小心跘了跤,摔在广场大理石梯坎上,导致左膝盖骨折,痛得钻心,立即送往垫江县人民医院治疗,4月初转回重医附二院,釆取保守疗法,固定夹板,靠输液、口服药治疗。一边卧床养伤,一边卧在床上编辑他苦心耕耘的《黄桷小屋》公众来稿。

「纪实散文」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兰总上着夹板卧在床上编辑《黄桷小屋》

作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看到像兰总那样许许多多的退休老党员,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继续发挥着宝贵的余热,用他们大半个世纪沉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代青年指路导航,老有所为,老有所思,老有所想,老有所乐,无不被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

兰总上着夹板卧床养伤,仍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作嫁衣,每周五定时推出《黄桷小屋》文学作品,及时宣传建党百周年、南岸区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双龙村盆景经济、重庆两个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只因为,他是一名36年党龄的老党员。

党旗,在兰总心中高高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南坪   南岸区   党龄   齐鲁   党旗   夹板   文学社   重庆   党组织   嫂子   文学作品   美文   个体工商户   纪实   党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