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日常生活里、诗画里

老照片里、电影里

树都是一处背景

是习以为常的存在

不刺激眼睛

又能让人感到踏实

它既在生长,又稳定不变

安静而有力量


早在人类诞生之时,树就已经在地球上生存3亿多年了。

当人们还处于 “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暑” 的时候,都是在树上栖居的。


远古时期的人们选择呆在树上,是对自己的保护。

这样的树栖时代一直持续了数百万年,想必这就是树至今所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延续吧。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祁自敏《溪山烟雾》尺寸:68×68cm

细节图 ↑

中国人与树木之间,一直都存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记忆。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高大的桑梓是故园的象征,杨柳依依是不舍之情,桃花林是靖节先生的梦,梧桐是秋天的凉风,松柏历经寒冬也不会凋谢。

树是意象,是心爱之物,也是房前屋后的日常。因为有它在我们生活中默默添的那一笔,才会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那样的动情。

所以从前那些多情又认真的文人们是很爱树的。

他们想尽办法把树安置在自己生活里,而他们和树的故事也被传为一段段有趣好玩的佳话。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俞德生《翠枝》 尺寸:68×68cm

↓ 细节图 ↓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杜甫也要为自己在成都栖身的草堂种树木。

他总用诗作为交换,和朋友索要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意思大概是,我的草堂没什么花木了,那是绝对不行的,不管李树还是梅树,求你给我一些苗木来种吧。

而意气风发的少年苏轼最喜欢种松树。

那时,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到书院后头的山坡上种树,用他自己话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即使被贬黄州任职时,就筑东坡雪堂,周围也会种满柳桑竹枣。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金宝敬《松石飞泉图》 尺寸:68×68cm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细节图 ↓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树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入口,是为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指路的金枝,是古拉丁人的神。

☑ 树是夸父逐日而走,未至道渴而死,弃杖所化的邓林(桃林)。传说夸父临死的时候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结出新鲜的果实,为往来的过客遮荫解渴。

☑ 树还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柳条,是太阳神阿波罗一生挚爱的月桂枝,也是电影《阿甘正传》里最温暖的童年画面。

其实释迦牟尼的一生也总与树在一起,他在无忧树下出生,在菩提树下悟道,在竹林精舍弘扬佛法,在芒果林间云游,后来又在两棵娑罗双树下圆寂。

树虽然常被我们忽略,但它一直都是人类最智慧,最真诚,最美妙的存在。人在长,树也在长,人在变,但树未变。树伴随着人,人依着树,树和人都充满了故事。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顾平《千里横黛色》 尺寸:44×67cm

↓细节图→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在钢筋混凝土泛滥的城市里,柏油马路、水泥楼房倒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

仲夏之时将至,万物皆盛,树木又再次郁郁葱葱,相信在望上去的那一瞬间,相应与会心会为整个夏天带来最深邃的诗意。

愿您四季都有树、有遮蔽、有荫凉,也有快乐。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 END ·

树 上 浮 春 秋,树 下 过 生 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太阳神   特洛伊   释迦牟尼   爱丽丝   金宝   东坡   茂盛   夸父逐日   郁郁葱葱   草堂   习以为常   美文   树上   树木   尺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