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情感话题/(原创)毅歌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谁没有几个朋友,谁没有几个知己。然而,有谁敢说自己有几个知音?

红尘漫漫,相识可期,却相知难求。尤其是那些不懈追求完美婚姻的人们。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两千多年前的一对知音的莫逆之交,成为了当今无数人们效仿的楷模。

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俞伯牙,弹得一首好琴。人们崇拜备至,就连孔子听了他的琴声也是如痴如醉。然而,天下却很少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为此,俞伯牙总是心情郁闷不已。一天,俞伯牙正在弹琴时,一位樵夫模样的年轻人在一旁认真聆听后说:“善哉,峨峨兮兮若泰山!” 俞伯牙心中一阵大喜,旋即又改弹奏了一曲,这位年轻人听了说:“好哇,洋洋兮如江河。” 俞伯牙激动不已,促膝交谈,原来他叫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庆幸自己找到了知音,于是两个人结为生死之交。可是,没过多久,钟子期病故了。俞伯牙得知死讯后,悲痛欲绝,前去参加葬礼。在钟子期的墓前,俞伯牙尽情地弹奏了他们初次见面的乐曲。他弹得是那样专注,那样深沉。手指上的鲜血染红了琴弦。当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更是悲愤至极,琴弦崩断。曲终人静时,俞伯牙嚎啕大哭:“知音已逝,今世不复弹矣。”砰的一声,琴弦摔得粉碎。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这就是知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音是由于某种处事物引起双方的共同点,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而产生的心理共鸣。正是这种共鸣的深刻反映,才引起了“视对方为自己,视自己为对方”的下意识,并且形成“共同体”的倾向。因而一旦失去一方,就如同失去了自己一样,甚至痛不欲生。

知音有理想型的。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能够所引起的双方共鸣,有一种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成为知音水到渠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办共产主义学说中成为了知音。

知音有事业心的。事业与志趣总是把同系朋友联系在一起。只有摆脱个人利益得失,而以事业为重的人,才能成为知己、知音,我国历史上流传的管鲍之交,就是很典型的事业型知音。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知音有兴趣型的。打球有球友,谈戏有戏友,旅游有驴友等等。这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便成为了知音。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大作曲家舒曼特就是靠音乐的联络,成为了生死与共的知心朋友。

知音有爱慕型的。相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使两个异性深深地吸引,他们很快会由普通朋友,变成热恋的情侣,变成相知相爱的伴侣。这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心灵相通的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朋友,以及知音的来之不易。

人际交往告诉我们:知音出深情,知音增友谊,知音出爱情!人的一生若没有几个知音朋友,会是暗淡的人生,孤独的人生。

朋友,倘若让你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是友谊之树常青,那么,你应该去寻觅催人奋进的知音!

深情款款红尘里,灵犀点通觅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舒曼   恩格斯   知音   管鲍之交   贝多芬   友谊   楷模   琴声   灵犀   音乐家   琴弦   美文   共鸣   相知   红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