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花衣苗寨的历史沿革

作者:胡 炳 益

在人群交流和日常活动中,听到“四十八苗寨”和“四十八花衣苗寨”的称谓,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码事?她的来历及其范围有哪些?一些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关心苗族历史文化的朋友,想通过我了解四十八花衣苗寨(以下简称花衣苗)的历史文化底细,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苗家人,但对花衣苗族的历史文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退休之后,趁自己的身体还力所能及,带着“四十八花衣苗寨”的历史文化问题走访了平寨乡、固本乡、河口乡、大稼乡和德化乡的部分苗族村寨,与一些关心和懂得花衣苗族历史文化的老人座谈,查阅历史资料,参与近年来花衣苗寨区域开展大型的文化活动,莫说大的收获,算是没有徒劳。

(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的种类很多,在贵州就有:花衣苗、白衣苗、水西苗、短裙苗、黑苗、熟苗、生苗等,我是侧重于四十八花衣苗寨的考察。通过走访考察,结果是民间“四十八花衣苗寨”的称谓,得到了文史资料和口碑的印证。据《黎平府志》(点校本1269页)的“花衣苗”记载,“其自清江来”,主要分布在古州司、隆里司。古州司属的“六十六寨”中包括有:苗颓、高仲、高沙、高练、唐朗、格东、平空、岑己。隆里司属的“五十寨”中包括有:八龙、鄙哉、苗里、美罗、八受、控鹅、扣文、己得、己迫、岑同、宰格、苗庄、苗吼(喉)、稳搂、俾祚、格朗、小瑶光、俾把等自然寨。由于语言相同,风俗相同,衣着相同,所以青年男女情愿相投,联婚久远,互相影响。纵观历史,源远流长,花衣苗族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双手,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苗族文化。尤其是绣花独具特色,在没有绘制图案的布面上,运用布的细微纱格,用手工一纱一针一线一刺,绣出栩栩如生的龙凤腾空于云里,若飞若走的鸟兽在花间,不仅图案古朴典雅,而且配色也协调逼真自然。既继承了唐宋元明清的遗风,又展现现代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珍稀的工艺品之一,使人倍受青睐。头巾、衣服、背带、绑腿、袖套等,均嵌上精美的绣花。女人凡穿没有绣花的衣服,视为心不灵手不巧,因此互相攀比,蔚然成风,一代比一代精良。花衣苗族之所以享有其他不可享有的美称,是以其爱花如子,绣花出名,穿花得体而得名。

(二)

花衣苗族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的推动和自我完善向前推进的历史,在婚姻史上有两次阵痛性的改革。

在明朝中期,一批由江西、福建迁徙到黎平、锦屏、剑河接边高寒山区定居的苗民,大多数是姜姓。虽然没有依据确认是血系宗亲,就其特征有语言、风俗、衣着相近,因而默默视为父子、兄妹,青年男女只能刮目相看,不能投情相爱。封建社会的民族婚姻壁垒尤为森严,不许越出半步,汉族不许娶苗族姑娘,苗族姑娘不许嫁给汉子,违者众首共同究治。而旧时对违反家族家规的惩罚十分严厉,轻则受刑骨肉,重则就地处死。谁也不敢冒犯,只能按世俗取向,同姓不能缔结秦晋,加上苗族区域姓氏结构失调,婚姻空间相对狭小,使姜姓苗族婚姻有了危机。姑娘长大没嫁处,男儿长大没娶源,有的姑娘荒废一生青春,有的男儿无奈成了光棍。传说乌潮寨上房有个姑娘犯科,在家族的逼迫下,父母将姑娘投下乌潮村外100米高的瀑布悬崖,死于非命。因此,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期盼有一个能破格定局的人出头另劈蹊径,消除隐患。据民间传唱《开山采薪》的苗歌口碑,说是世称“铁手”的吉勇就(宰挽人今辖孟彦镇)和“金口玉牙”的仰乃商(八受人,“仰”女人尊称,“乃商”苗语称八受)二人招集四十八花衣苗寨族首在“龙党皆”(地名在格朗寨侧)开会商讨花衣苗族内部婚姻事宜,得到众首的支持和拥护。传说吉勇就和仰乃商二人在会上互相谦虚推言,仰乃商对吉勇就说:“你的身躯有楼高,你的手比铁硬,你能一呼百应”,吉勇就对仰乃商言:“你有7尺身躯,你有金口玉牙,你能训服万户千家”,于是仰乃商当场宣布:“禁限高墙不许越,不如开寨把亲结”。从此花衣苗族同姓结亲的大门放开了,但人们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最初只是以固本河划分,北面的己得、己迫、堂灼、鸟潮、叩文、控鹅、苗里、俾祚、党脚、椅等自然寨姜姓的与南岸的美罗、唐朗、高仲、高沙、高练、格东、岑同、平寨等自然寨姜姓的结亲,后来男党逗(姜姓)女格同(姜姓)一案的发生,经四十八花衣苗寨族首处理,认定没有违反“龙党皆会议决议”,同姓结亲的局面逐步打开,全面形成。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为的社会复杂化,新的矛盾又产生,尤其是“还娘头”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给花衣苗民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据纪德村寨前现存的古碑文记载,过去四十八花衣苗寨境内,普遍存在以种种习俗为借口,乱来男女婚姻逼迫成亲的现象严重,“姑之女必须嫁送舅家”,“舅家有子而年不当,即勒索银两”,“舅氏无子,竞索币以偿”,“不满所欲,则不许他字”。致使有的逼迫成亲而痛苦一生,有的无币以偿而家破人亡,大伤风化。清同治5年(1866)3月,坚持真理,反对恶习,扶正压邪的苗族首领姜吉胜,以总理防堵的名义,招集四十八花衣苗寨族首集中己得开会,商讨和制订婚姻改革。参加会议的自然寨和族首有:己得寨姜吉胜、姜文佐、姜开位;苗喉寨(今称裕和)杨超梅、龙世清、龙在位、龙朝魁、龙本值、龙本修、龙怀;宰格寨(今称八一)杨光曜、杨光南、杨化良、杨选铨;岑同寨姜正明、龙开文、姜现德、姜士才;苗庄寨(今称东庄)刘光廷、杨正明;乌勤寨姜正文、姜通文;苗里寨(今称瑶里)姜兴朝、姜辅、姜立国、姜廷光;苗丢寨(今称平修)杨再超、杨正通;九丢寨龙老有;叩文寨姜起德、姜起盛、吴通明;挽搂寨雷再发、姜遇科;控鹅寨姜士和、姜开成、姜遇文;美罗寨姜上国、姜治国;苗举寨(今称平底)吴邦杰;高仲寨吴起滔、姜起龙;高沙寨姜绍明、姜正元;高练寨姜权贵、姜通富;唐朗寨姜玉科;堂灼寨姜开国、姜开清;岑己寨吴开成、夏子魁、吴发盛;平空寨(今称平寨)姜开基、姜开富;格朗寨姜思礼、姜定益、姜起用;格东寨姜仁贵;八龙寨姜述有;平安寨龙三保;苗家寨张老望;岑努寨姜开贤;岑舍寨杨老九;苗格寨(今称平格)杨老福、姜老慢;高椅寨姜老三、姜老砖;俾哉寨姜老五等。姜吉胜的主张得到了各寨族首的拥护和支持,众首决议:“外甥女出嫁,舅家不准索财礼,甥女长成而舅家有男二比自愿结亲,先请媒灼面求愿允,不媒灼庚书,不准压逼结亲”,“如有乱来等情,地方公同禀官究治”,在花衣苗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对周边各民族产生深刻的影响。

也许有人问,综上所述上碑的自然寨与四十八寨之数相差是何缘故?原因是多方面的。考察材料表明:(1)己迫大寨、己迫小寨对婚姻改革持不同的意见,所以没有参加会议,这是原因之一。(2)文史资料中有含糊不清的一面,也就是说,一个通称的大寨名含有分称的小寨,没有分别详叙,难怪人们质疑。通过考察核实,碑文记载的“姜正明、姜现德、姜士才”是岑同下寨的族首,“龙开文”是岑同中寨的族首;“吴开成、吴发胜”是岑己大寨的族首,“夏子魁”是岑己小寨的族首;“姜开清”是堂灼下寨的族首;“姜开国”是堂灼上寨的族首;“姜辅”是瑶里上寨的族首,“姜兴朝、姜立国、姜廷光”是瑶里下寨的族首,这是原因之二。(3)同一始祖的后裔分居两个不同名称的自然寨,碑文只有族首所在的自然寨,分居附属的自然寨没有上碑,如:“己得寨姜吉胜、姜文佐、姜开位”,既是己得寨的族首,又是鸟潮寨的族首;“姜老慢”既是平格寨的族首,又是岑桃寨的族首,这是原因之三。还有培陇、隆蕃(今称高州)、俾把、俾祚、党脚、小瑶光、宰挽、八受、田塝寨等没有上碑,尚无确切的证据可考,有待知情者补正。

(三)

根据国务院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确认一个民族需要具备四个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风俗、民族服装。花衣苗族之所以林立于青山,且获得社会 的认可,是她独有的特征所在,即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自己的民族风俗,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花衣苗族的语言,是江南苗族语言的组成部分,在语言学、民族学和社会科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由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像山上的鸟雀一样,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语言也不同,但在鸟类群体活动中,各个家族的语言是相通的。可以对话,可以呼唤,可以交流感情,可喜可怒。高等动物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各区域的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花衣苗族居住在偏僻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困苦,长年在山坡耕田种地,与外界的接触甚少,在生活中世世代代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形成了苗语的格局。花衣苗族的语言十分丰富,在苗族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沟通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传递,文化教育的作用。还可以唱出与众不同的苗族情歌、酒令歌等,在我国民歌史上享有盛誉。花衣苗族的语言是统一的,在“语音”上有南北之分,固本河南岸区域的自然村寨(包括岑己)称“归雅”,语音较为温和,北岸区域自然村寨的语音较为强硬。至今如此。

花衣苗族的习俗和节日没有详细的统计,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的是买斗牛、吃牯茂、踩歌堂跳芦笙舞、过苗年、吃新等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买斗牛、吃牯藏、踩歌堂、跳芦笙舞,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内容最丰富和感染力最强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买斗牛、赛斗牛,才能检验一个家族的实力——财力、凝聚力、综合力。花衣苗族买斗牛十分讲究,非碰不买。此外还要观看斗牛的貌相、线索、角面、口腔、尾巴和四体各个部位是否有忌犯的隐患,以免给家族带来麻烦。买得的新牛借路行走嫡亲客寨,所过的客村男大女小全部出洞燃放鞭炮、敲锣击鼓迎候。进口村门设拦路酒,牛进村时,生风端着酒坛,举起牛角向嘉宾敬酒。把腌鱼、鸡、鸭、布匹、羊、肥猪等礼品挂在斗牛的身躯上,展现出“义重牛王背不动,情深墨客写难全”的场面。在花衣苗族聚区,哪一个家族不可能厚着脸皮不买斗牛,个别有意刁难的人,孩儿也不让其父任性,要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统一,使整个区域全面开花。斗牛基本买齐了,即一定时间开场斗打,经过2-3年分期分批赛斗,届满的第三年“3月3”大赛,是斗牛最隆重的节日。至农历10月下旬决赛后举行盛大的牯藏节庆典。四十八花衣苗赛开展的形式和内容是一样的,六年一届,时间上按地支有前有后。六合片区是丑、未年,平寨、岑己片区是子、午年,平修、平格片区是已、亥年,高仲、高沙片区是卯、酉年,瑶里、美罗片区是寅、申年,苗庄、宰格、裕河片区是辰、戌年。主办村寨杀猪、宰牛拜祭祖先,用家酿的醇香米酒和当地名优土特产品加工制成美味佳肴款待宾客。

节日的庆典活动是在特响的“铁炮”声和锣鼓声、管乐声拉开序幕,由身着佛袍的神师带着队伍去拜祭社稷坛后,领队的神师左手持着半开的红伞,右手捏着三根长似大刀的青草打扫歌堂,驱除恶邪方可进行。执行主席负责总指挥,先主后宾,依次排行,芦笙吹师吹着悠扬悦耳的芦笙古韵领队,踏着曲子的节奏跳起扣人心弦的特色舞姿,身着节日盛装头戴精美银饰,长队如龙的姑娘们,随着吹师的舞步尽情欢跳。雷鸣般的紧锣密鼓震撼了山河,铁炮的硝烟冲上天空,前来参加节日庆典的贵客嘉宾向姑娘们一一地敬献礼品,是欢乐的世界,浪漫的海洋!

花衣苗族是文明纯朴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重、自律,青年男女只能白天男双女对在山上对唱情歌,不许晚上行歌坐月。在田间插秧的时候,秧苗的余缺调剂,不许用手交、接,以免“痛腰”,实质上是防止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借机“搞手脚”,是一种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传统美德,即便青年男女感情至深,也不能在众人面前裸露而伤了风化。

花衣苗族服饰,是一品听若无闻看则神奇穿则惊喜的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它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明以前为古装,清、民国时期为近代装,无论男装女服,布料都是青一色,新中国后流行的是现代装。

男古装,上衣为长衫,开胸,和尚领,没纽扣,左右交错封闭,腰系布带,袖口宽约25厘米,内设小合包,出行可携带信件、银钱等物品。裤子较为宽敞,猫儿可进出无碍。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老年男人穿着的衣、裤有所改变,上衣由开胸改为向右扣拢,由长衫改为齐身;中青年的衣裤相对缩小得体,是仿“中山型”。新中国诞生后,青年男子有的外出参加工作,有的当兵,有的当工人,穿的是工作服、军服、工人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也由中山服向西服过度。

女古装,上衣款式较为简单,长衫,开胸和尚领,没纽扣,左右交错封闭,袖口宽约35厘米,下装是长裙。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五色丝线的上市,刺绣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花在女装上安了家。“锦衣”是花衣苗族服饰的顶点,是大富人家请心灵手巧的女工制作,专供地位显赫、富贵荣华的贵族人穿。锦衣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山水图案,一种是吉祥物图案。山水图案的锦衣绣有:峭壁悬崖、鸟栖枝头、蝶恋花里、兽走林中,百官行船、鱼游水底、瀑布飞流,妙趣横生。吉祥物锦衣绣有:神童蟠桃、麒麟献瑞、狮子戏珠、观音送子、龙凤呈祥,诗情画意。一件锦衣就是一幅天然的美景和吉祥物的组合,是民族服饰中绝无仅有的国宝。遗憾的是,1960年我国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时,锦衣变卖流出省外国外去了,花衣苗族区域再也寻找不到一件。因为锦衣制作的难度大,成本高,当今流行的仅有节日的盛装。与节日盛装配套的裙子制作非同寻常,是用两丈多长布料折叠而成,工序非常复杂,其中垫部位置用一块12厘米宽的棉纱白布连同裙子主体制作,从表面上看去是配色的技巧,穿着长衣盖却没见其缀,是苗族祖先刻意设置的密码:“苗族女人本质是洁白的,时刻谨防‘受污’”。

花衣苗族过去和现在流行的盛装,除了重大的节日和新出嫁的媳妇穿着外,一般只穿着劳动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和在校读书的学生,普遍追求“西式”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花衣苗族迈进了一大步,从民族学而言,花衣苗族有了异变。尤其是偏僻的花衣苗族区域,在开展大型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时,没见穿一件苗族服饰,没听唱一首苗歌,花衣苗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冷静的反思。

通过践行徒步对四十八花衣苗寨的走访考察,我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花衣苗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丰厚的,难怪日本东京昭和女子大学学者金丸良子、田佃久夫1996年秋到纪德苗寨考察时,痴迷了一周的日时不还程,并购买了一套苗族女盛装去,这说明苗族文化具有研究和传承的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民族古籍得不到重视和保护,有的流出省外、国外去了,有的被战乱兵毁,有的被寨火吞噬,有的把“金项链”扫进了垃圾坑,因此材料的搜集十分困难。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业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四十八花衣苗寨的知情者赐教。

在材料的搜集和文字整理过程中,承蒙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和真诚朋友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感谢!


四十八花衣苗寨的历史沿革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来源:

1、《黎平府志》、《苗族婚姻改革碑》、《开山采薪歌》;

2、口述人:

姜用宜,男,苗族,84岁,平寨乡纪德村人(已故);

姜培君,男,苗族,78岁,平寨乡纪德村人;

王根志,男,苗族,83岁,平寨乡纪德村人(已故);

吴志金,男,苗族,87岁,德化乡岑己村人;

杨如山,男,苗族,大稼平修人;

杨成勇,男,苗族,大稼平修人;

龙庭向,男,苗族,河口乡裕河村人。

3、参加花衣苗族区域文化艺术活动现场采访。

4、下村走访与各自然村寨老人座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花衣   苗寨   苗族   芦笙   村寨   历史沿革   盛装   美文   历史文化   节日   婚姻   区域   家族   民族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