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缺乏自信的天才

舒伯特:缺乏自信的天才

历史充分地证明,上帝在艺术中是没有公平可言的。进一步说,我认为上天对天才漠不关心,却对庸人青眼有加。舒伯特和莫扎特都能够佐证我这个宏观理论。舒伯特31岁去世,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其中许多都是他在凄惨的生命最后几年的产物。在将要离开人世时,舒伯特正开始声名鹊起。如果他能够再活10年,他将会成为贝多芬最著名的继承人。他毫无疑问拥有这样的才华。与莫扎特不同,舒伯特不到20岁时就已经在谱写鸿篇巨制。有人认为,舒伯特在人世短暂的逗留中,已经创作了等身的音乐,因此他的人生无可遗憾。就我而言,这种说法不过是在为不公正的上帝寻找借口。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位校长。他的家庭充满了音乐氛围,弗朗茨很小的时候就在家庭弦乐四重奏里拉小提琴。在1808年,他进入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即现在的维也纳男童合唱团),演唱童声男高音。在他的天赋未曾显现出来前,这个孩子就已经是一个现象级人物了。舒伯特在学生乐团中演奏小提琴,有时候还会拿起指挥棒。他的一位老师的能力已经不足以指导他,宣称:“他从上帝本人那里学会了一切!”他曾经师从安东尼奥·萨列里多年,传说中萨列里是莫扎特的死敌,事实上却是莫扎特的朋友,并且长期是维也纳的一流音乐家和教育者。

当舒伯特变声时,他被逐出了合唱团,从此一个人生活。他的缺点正是由此而来:他一度不能积极地与人相处,言谈举止羞怯青涩,整体让人感觉神秘莫测。不过舒伯特后来仍然拥有了许多忠诚的朋友,这些朋友主要是被他的艺术所吸引,为他做出了许多贡献。

因为找不到其他谋生方式,1814年舒伯特勉强进入他父亲的学校工作。据说,他在教室中抓住一切时间用来作曲,并且希望学生们让他独处,打扰到他的学生会被惩罚。在此之前,舒伯特已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为管弦乐团、钢琴和室内乐而作的音乐,还有一部滑稽歌剧的片段。1813年,他完成了一部完整的歌剧,然而相较这部规模较大的作品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一部轻量级的艺术歌曲集,即《纺车旁的葛丽卿》,其歌词来源于歌德的戏剧《浮士德》。

剧中,葛丽卿是一位十几岁的女孩,被浮士德引诱后抛弃,遭受着难忍的痛苦折磨:“我的平静失落/我的心情沉重/我再也不能,再也不能/找回以前的我/没有他的地方/于我一如坟场。”因为这首诗体现出的强烈的渴望和思念,它跻身于歌德最有力量的歌词之列。舒伯特在1814年10月19日这一天之中,完成了它的谱曲。这首歌曲的长度只有3分钟。作曲家当时只有17岁。难以置信,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没有任何已知的爱情经历,却能够感受到这首诗中深沉难抑的渴望和肉欲的激情。《葛丽卿》标志着19世纪音乐史上一场变革的开始。

仔细考察这首仅有3分钟的革命之作,它向我们展示了许多舒伯特最初的状态。他已经拥有了独特的风格和方法,以及描绘歌词每个细节的天赋。在《葛丽卿》中,钢琴演奏者的右手是一个变化着的形象,模拟纺车织布声的同时也刻画了少女情感的漩涡。随着她的情感不断变化,音乐相应地报之以有力的和声与转调。舒伯特在一生中都是应用快速而富于表现力的转调的大师。纺车声在少女宛如尖叫一般地唱出“他的吻”时戛然而止。然后纺车再次旋转起来。这首歌曲最后部分的情感更加激烈,张力不断蓄积,直至“我情愿在他的吻中/就此消逝!”达到顶峰。音乐在象征着少女痛苦心声的纺车声中逐渐隐去。《葛丽卿》中另一个舒伯特的典型特点是,在人声和钢琴织出的漩涡一般的线条中所体现出的美妙的旋律。在青少年时期,舒伯特就已成为一位最出色的旋律大师。

在《葛丽卿》之后,舒伯特又写下了超过600首艺术歌曲。它们奠定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传统的基础,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首次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在舒伯特工作入神时,这些歌曲从他的笔端倾泻而出,有时写在乐谱的页间,有时甚至草草记录在餐巾上。他甚至在一天之内能够创作几首艺术歌曲。18岁时,他又写下了另一部振奋人心之作,歌词选自歌德的民间风格的诗歌《魔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骑马驰骋时,魔王魅惑的声音开始对小男孩吟唱,哄骗他过来玩耍,享受无尽的欢乐。而父亲却不能听见魔王的歌声。舒伯特将这个故事谱写成了一个由几个声音构成的4分钟康塔塔,这些声音相互竞争:受到惊吓而异常兴奋的小男孩、一开始不屑一顾后来又感到恐惧的父亲、嗓音柔软而迂回的魔王,以及一个叙述者,背景音是奔驰的马蹄声。舒伯特赋予每种声音独特的风格,他同时营造出了一种不断上升的紧张感,在最后突然的结局前抵达了爆发点:“在他的怀中,孩子已经断气。”虽然舒伯特要到几年后才会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然而《魔王》已经奠定了他的声名。

1816年,舒伯特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住在一个朋友的房子里——从此以后他几乎都在朋友处借居——全身心地投入了作曲之中。他整天都坐着创作,说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开始写作下一部。他的部分作品雄心勃勃,而另外一部分则不是如此;他喜爱作曲和跳舞。舒伯特通常与朋友一同度过夜晚,或者独自坐在酒馆里,抽着烟斗凝视天空,最后喝得烂醉如泥,仿佛一个结束一回合比赛后的拳击手。很多时候,他会在深夜打碎某样东西,盘子或者是玻璃杯。

关于舒伯特的爱情生活,我们所知道的只有谣言和传说。青少年时期他曾经短暂地迷恋过一个歌手,还曾爱上向他求教的一位伯爵夫人。认识舒伯特的人曾经证明,他有着性欲旺盛的一面,然而他们并没有为此提供细节。最近几年,有些理论提出他是同性恋者,但是这种假设也没有坚实的证据。无论如何,他可能经常去嫖妓,因为这是大多数居住在维也纳的单身汉的惯常之举。在维也纳,有成千上万的女性提供这样的服务。最终,他不幸地从某人那里传染了梅毒。

舒伯特的职业生涯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初具雏形的。他身边围绕了一群波希米亚朋友,大多数都从事创意性的工作,其中包括画家莫里茨·冯·施温特、诗人约翰·迈霍费尔、音乐家赫特布瑞兄弟,以及业余艺术家弗朗茨·冯·斯可博尔。后者生活奢华铺张,是一个易装者和可能的同性恋者。

这一群朋友举办聚会,跳舞、欢饮、盛宴、游戏作乐。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是这些聚会的焦点,因此他们被称为“舒伯特党”。有许多画作和故事流传下来,纪念这些聚会。其中一幅素描描绘了他们乘坐马车吵吵嚷嚷地来到维也纳森林游玩,以及这群人为了一瓶打碎了的酒而变得漫画式的绝望。在另一个场合,舒伯特在钢琴上演奏他著名的《流浪者幻想曲》,然而他不久之后就放弃弹奏,大叫道:“这是什么鬼东西!让我们吃饭吧!”舒伯特党人遍布在维也纳的上流客厅中,有时候他们聚会时作曲家并不在场,然而都会以他的艺术歌曲作为中心。1819年,舒伯特和他的拥护者,著名歌手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在上奥地利地区举办了一次巡演,发现他们的歌曲获得了热烈地称赞。斯可博尔有一幅歪歪扭扭的画,描绘了戴眼镜的舒伯特紧握着乐谱,在福格尔高大威严的形象面前显得就像一个小矮人一般。

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但他对于这种体裁的主要贡献是一些联系较为松散的作品集中的小型作品,它们深刻地影响了接下来浪漫主义时期的几代钢琴作曲家们。他的《即兴曲,Op.90》中的4首曲子,以一个庄严肃穆的乐章开始,然后是一个紧张的乐章,接下来是一首可爱的无词歌,最后是回旋的终乐章。最能够说明他中期室内乐作品风格的是轻松愉悦的《鳟鱼五重奏》,这首曲子写作于1819年与福格尔一同巡演期间。和其他大多数曲子一样,舒伯特在22岁写作的这首曲子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五重奏的乐器编制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从第一个乐章开始,这首曲子充满了生活的喜悦,满溢着动听的旋律。终乐章是改编自他的歌曲“鳟鱼”的一首主题与变奏曲。舒伯特和他的朋友致力于让他的音乐印刷出版,然而直到1821年才尝试成功,他们私人出版了《魔王》。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之后,接下来又出版了《葛丽卿》。从那时起,他的作品稳步地出版问世。

从1822年开始,舒伯特的主要工作是一部规划中的交响曲,计划献给为他颁发了荣誉学位的格拉茨音乐协会。舒伯特完成了前两个乐章的谱子,并将其送给了他的作曲家朋友安塞姆·赫特布瑞。然后,他没有再继续创作这部作品。他没能完成这部交响曲,它也从来没有被演出,而且赫特布瑞也从未公开它的乐谱。直至40年之后,它才重见天日。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我们也无从得知,舒伯特是否意识到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多么的重要和充满力量。从很早的时候,这部作品就被称作《未完成交响曲》。它开始于一条不祥的低音线,然后是喃喃自语的弦乐与其对答,这个乐章在音乐中找到了一种崭新的声音。它在甜美的第二主题中继续,直到该主题被宿命的演说打断,此后的发展部充满了痛苦。第二乐章是第一乐章精致而抒情的延伸。音乐史将《未完成交响曲》称作第一部浪漫主义交响曲。长期以来,大家都在争论关于舒伯特更加偏向古典风格还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问题。他有着浪漫主义者的气质,轻视启蒙运动的理性,推崇个人情感与直觉。他的音乐反映了这种态度。但他却忠实于奏鸣曲式和其他古典主义时期的曲式,多年来他通过控制自己写作冗长作品的倾向,不断规范着自己的作品曲式。他赋予更高期望的作品都经过了仔细的策划和修改。

显然,舒伯特在1822年底患上了梅毒。对他而言,接下来的几年十分痛苦。他遭受了皮疹、口腔溃疡和掉发的折磨,在医院卧床长达数周时间。1823年,他写下了一首绝望的诗歌:“看啊,被摧毁的我躺在尘土中/被痛苦之火灼烧/我的生命是一条长期受到病痛磨折的道路/通向永恒的遗忘。”

虽然如此,他的创造力却从未衰退。1823年,他写下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贝多芬曾经探索过用一组歌曲来讲述一个故事的思路。舒伯特延续了这一想法,并且加以拓展,将德国民间音乐与古典风格的写作方法相结合。他的伴奏利用了刚刚出现的,更加坚固、色彩更加丰富的新式钢琴。《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改编自威廉·米勒质朴童稚的诗作,它是一首关于爱情、失去和死亡的诗歌。一位年轻的磨坊工四处游荡,唱道:“磨坊工的乐趣是流浪!不想流浪的,一定是技术差的磨坊工!”他来到一条小溪旁,顺着溪流走到一处磨坊,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磨坊主的女儿。然而,在短暂的希望过后,她却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猎人,磨坊工在痛苦中将自己溺死在小溪里。

舒伯特用复杂而又天真无邪的音乐,让这20首小诗成为音乐的奇迹之一。每首歌曲都有着不朽而让人难忘的旋律。乐曲风格和钢琴伴奏留下的想象空间引人注目,乐曲描绘出了每段歌词的情感和场景:溪流的潺潺声、不耐烦的焦急、爱情的恍惚和奔涌而出的泪水。最后一首歌是溪流为淹死的磨坊工吟唱的一首温柔的催眠曲,除了《冬之旅》的终曲能与之媲美之外,我想不出音乐中还有比它更加新颖和打动人的歌曲。我们将在下文详述《冬之旅》。

1824年初,舒伯特感到贫病交加,也难以找到更多的听众。为何他在公众中的名声传播得如此缓慢呢?传统的解释是“天才从未在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得到承认”。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艺术史上的巨人通常在他们的时代就已经大名鼎鼎。舒伯特的名声没有快速传播的原因肯定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缺乏自信,某种程度上还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不热衷于名利。

舒伯特:缺乏自信的天才

威廉·福克纳说过,他之所以创作了第一批小说,是因为他有写作的冲动,他几乎没有想到过有人会去阅读这些小说。舒伯特似乎和他有着类似的想法。总的来说,为了成名,你应该有成名的愿望。然而,虽然舒伯特可以为他的歌曲伴奏,但是他的演奏技巧不能让他成为大师去传播自己的钢琴作品。此外,他身材矮小,体格肥胖(他的绰号是“矮胖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其貌不扬。他缺少在维也纳竞争激烈的音乐圈中攀登到最高处的坚定意志。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写作歌剧,这是当时最快速的成名途径,但问题在于,歌剧是舒伯特唯一不擅长的音乐体裁。在他完成的9部歌剧中,只有两部被搬上了舞台。它们没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从此之后也少有演出。

直到舒伯特的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名字才获得了一定的光彩,这主要得益于许多私人演出积累起来的效果,以及他所出版的作品的影响。当时的作曲家主要都是通过新兴的中产阶级听众购买乐谱来传播他们的名声。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舒伯特的歌曲和小型钢琴作品非常适合在他们的客厅里演唱和弹奏。此外,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较为轻盈,这种音色被德国人称为“舒服可亲”(gemütlich),这个词意为你和朋友们一起愉快地举起酒杯时聚会的感觉。在早期作品中,舒伯特受到了很多莫扎特的影响;他绕过了贝多芬这座令人生畏的高峰。在他后来更有野心的作品中,他欣然接受了贝多芬的典范,并且成为这位作曲家第一个伟大的传承人。接下来,舒伯特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在1824年都有所改善,但他仍感觉到没有什么康复的希望。在这一年的几个月里,他继续创作着出色的作品,保持着好心情,他的歌曲在维也纳的私人客厅和公开音乐会中收获了更多的观众。那时,艺术歌曲、钢琴音乐和室内乐的私人演出次数远远比公开音乐会要频繁。(如上文所述,在贝多芬的一生中,仅仅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得到了公开演出。)这个现象造成了舒伯特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得到重视这个部分错误的看法。更为准确地说,在他逝世时,他是一个逐渐走入聚光灯下的偶像级人物。

舒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写下的作品规模堪称鸿篇巨作。他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他也许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知道自己创作的任何一部乐曲都可能成为遗作,于是将所有的才华都投入到了作品中。

有4部作品可以代表他这一时期的风格。《冬之旅》是他谱下的又一部声乐套曲,其24首歌词的作者同样是威廉·米勒。但《冬之旅》不仅与《美丽的磨坊女》的民歌风格不同,也和舒伯特的其他作品有所区别。“我来时是孤单一人,我走时还是孑然一身。”这部套曲如此开始。一位诗人正在逃避失恋的痛苦,朝着被卡夫卡称为“除了这里的任何地方”的方向前进。叙述者不仅身体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他的心灵中更是充满了这个季节的萧瑟。他发现泪水在脸颊上凝结成冰,树叶沙沙作响的菩提树上有着他过去的回忆,他在封冻的溪流上刻下了爱人的名字,他梦见了春天,现实中却被乌鸦所围绕。最后一首歌《演奏手摇风琴的人》,是一段怪异的联想,他发现自己处在山穷水尽的地步。他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弹奏着他的乐器,脚埋在雪地里,被一群狂吠的恶狗包围,他的盘子里空空如也,没有人在听他的演奏。钢琴部分包括了一段在低音上方怪异而扭曲的旋律,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最简单质朴的方式来完成。“陌生的老人,”诗人总结道,“我能否随你而去?/在你的风琴上唱出我的歌曲?”

舒伯特临终时还在修改已出版的《冬之旅》乐谱。年迈的手摇风琴演奏者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形象,而实际上叙述者就是舒伯特自己——奄奄一息,并且感到没有人在听他的歌唱。另一个可以说明他此时心境的例子是《天鹅之歌》,这是最令人不安的歌曲集之一,歌词由海因里希·海涅创作。一个男人来到了他过去爱人的房子近旁,远远地望见一个人站在房前,痛苦地绞扭着双手。走到近处,他惊恐地发现这个人就是他自己。“面色苍白的朋友!”他大喊道,“你为何如我爱的人一样痛苦/很久以前/多少个夜晚/我在那里受尽折磨。”这首艺术歌曲以一段苍凉而不吉的低音线开始,逐渐累积起恐怖可怕的氛围。它结束时安静平稳,却有着让人毛骨悚然的和声。

舒伯特的最后两部大型器乐作品,都是他笔下的鸿篇巨制,也是相同体裁中最出色的作品。它们都是一次路程漫漫的情感之旅,从深沉的黑暗来到阴影遮蔽下的喜悦。《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以一段宏伟、美丽、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开始,却又被低音部分的一段低沉的轰鸣声打断。在它预示性的姿态中我们可以找到舒伯特晚期音乐的一个关键因素。此时对他而言,美充满了危险,被阴影所覆盖。他就像一个喜爱聚会,却再也不能像参加其中的人一样,只能在场外观看。音乐之美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生命本身的符号,逐渐离他远去。他的晚期作品仿佛是从生命的另一端看到的音乐。降B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一种绝望的恍惚状态,在绝望的痛苦中不断歌唱。在一段精致、近乎童话一般的谐谑曲之后,终乐章描绘出了一种暂时中止的、不确定的喜悦,蔓延到结束。

就我而言,降B大调奏鸣曲是最富有力量的钢琴作品之一。而对于室内乐来说,无与伦比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是个中翘楚。它开场时似乎是一段痛苦的呻吟,游走在大调与小调之间。传统的C大调从未像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如此忧虑不安。慢乐章则是一段忧伤而精致的哀悼之歌。接下来突然出现的是一段宏伟且具有舞蹈性的谐谑曲,有着从此前音乐的阴影中喷薄而出的欢乐。终乐章则是另一种舞蹈,奇怪的是它的音色严肃而模糊,似乎是在舞蹈的末日时才会出现。

梅毒恶化了舒伯特的健康状况,让他最终被伤寒所击倒。1828年11月,他与哥哥一同居住,在卧床数周之后,他将脸面向墙壁,喃喃自语道:“这里,这就是我的终点。”“舒伯特去世了,”一位朋友写道,“有他相伴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那么明朗和美丽。”在那一年的3月,他终于在维也纳的一场作品音乐会上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这场音乐会人满为患。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举起火炬的荣耀;死后,他被埋葬在贝多芬旁边。他的墓碑上写着:

“音乐在这里埋葬了一座宝藏,以及更美好的希望。”

确实如此,在舒伯特下葬时,他的许多伟大作品还不为世界所知,有些人还对这段铭文感到不满。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上天赋予舒伯特更多的时间,他能够取得何种的丰功伟绩——我每思及此都会十分痛苦。我们不应该原谅神明对舒伯特的冷漠不公。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舒伯特:缺乏自信的天才

名家专辑 持续更新内容

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或首页查找,即可阅读

北乔|毕飞宇|班宇|残雪|曹文轩|陈崇正|陈集益|陈忠实|池莉|迟子建|甫跃辉|格非|海男|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国彬|李洱|李敬泽|李娟|李佩甫|李一鸣|梁鸿鹰|林那北|林森|刘庆邦|刘琼|刘汀|刘醒龙|鲁敏|路内|莫言|穆涛|南帆|邱华栋|三毛|沈从文|石一枫|史铁生|苏童|双雪涛|铁凝|汪曾祺|王安忆|王朔|王小波|文清丽|吴义勤|徐可|徐则臣|严歌苓|阎晶明|阎连科|杨海蒂|杨建英|杨庆祥|杨献平|弋舟|易清华|余华|张爱玲|张承志|张国领|张清华|赵燕飞

波德莱尔|博尔赫斯|茨威格|川端康成|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杜拉斯|福克纳|海明威|汉德克|加缪|芥川龙之介|卡尔维诺|卡佛|卡夫卡|科塔萨尔|库切|莱辛|马尔克斯|麦克尤恩|门罗|纳博科夫|奈保尔|欧·亨利|石黑一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舒伯特   莫扎特   贝多芬   维也纳   纺车   磨坊   大调   乐章   美文   钢琴   天才   痛苦   艺术   朋友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