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记忆放牛

世间最怀旧的动物,莫过于人。近日读到远房堂哥所写的童年经历,也勾起了我对儿时放牛的回忆。

“ 立岸儿童看客过,人烟近处放牛多”。晓雾轻蒙,田埂上耕牛悠然食草,牵绳的尽头是一位老者,亦或儿童。这是一幅美妙的农村画卷,画卷中充满童年的记忆,虽历时已久,却清晰依然。

我身处农耕家庭,自然与耕牛为伴。幼时便跟随五爷爷放牛,五爷爷是屋场的老牛倌,年轻一辈都结伙跟他放牛。犹记每天午饭后,放牛娃便陆续聚集到我家,商议今天去哪放牛。五爷爷喜好下棋,总喜欢跟人“将一军”再出发,然而棋艺不精,每每败下阵来,便长叹一声“走哦......”,于是放牛的队伍便浩荡开拔了。

五爷爷是放牛娃的首领,我家的老牛亦是牛群的领头。记得有一次,牛群贪玩跑得太远,天色渐晚,人们寻觅未果只得回家,入夜,我家的老牛竟自己领着牛群回家了。

待我年龄稍长,五爷爷去世,放牛的任务便落到我身上。这段时光是快乐而令人难忘的。以后每逢暑假,不管烈日当空,还是风雨飘摇,放牛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于是,我的童年便在牛背上无忧无虑的度过了。

牛是通人性的,我家养过映像最深刻的两头牛。其一是一头黄色的小牛犊,温顺无比。早晨它吃饱后便会悄无声息的站到我身后,我竟不知它在我身后站了多久,直到它长舒一口气,惊醒了坐地沉思的我,我回头看见它的脑袋正在我的肩膀上方,目光悠然的望着远处,仿佛告诉我他已经吃饱,可以回家了。还有一头黑黄色的公牛,犄角细而尖,目光犀利。牛贩子都说这头牛会伤人,但是父亲说我家的牛圈地基好,牛到我家不会伤人。果然,它到我家后不仅没有伤过我,还能温顺地让我骑到它背上。于是,放牛的队伍里便出现了“牧童骑牛横吹笛”的情景。数年后,这头耕牛被卖出,听父亲说它才走到村头就开始用犄角顶撞赶牛的人,离我家的牛圈还不到五百米......

每天早晨五点,在走廊上,父亲就像闹钟一样:

“XX,起来放牛了”

“嗯......”

“XX,起来放牛了”

“嗯......”

......

三五遍之后,无奈地睁开惺忪的睡眼,起床来到牛圈,打开熟悉的门链,老牛仿佛等待已久,一边反嚼着草料,一边挣扎起身。于是解开牛绳出发了。

晴朗的天气,找个青草茂盛的地方让牛儿吃草,精神好时,我自顾吹笛玩耍。有时因睡眠不足稍觉昏沉,我便低头小憩,偶尔睡得太深,老牛殃及庄稼却全然不知,回家后难免受到责备。风雨天气不能玩也不能睡,我习惯牵着老牛顺着田埂放养,于是便构成了文中开头那幅画卷。待到日上三杆,牛饱了,我饿了,便牵着老牛,一路叮铃地回家。

由于起床时间各不相同,早晨放牛难得聚到一块。下午放牛是最快乐的时候,伙伴们领着牛群结伴而行,依然有一位老牛倌。不过我们不再聚集到他家,而是他吃完午饭便来催促我们出发。下午两点是看电视的黄金时间,《西游记》《水浒传》《新白娘子传奇》等电视剧诱惑实在太大,我们趴在电视机前,迟迟舍不得离开。牛倌每隔几分钟就会吧嗒几口旱烟催促:“走哇”!七八次之后,三点了,老牛倌便会起身:“嗯是真的要走”!于是别上烟斗自顾出门。我们只得恋恋不舍跟在后面,来到自家的牛圈牵牛出发。

写到此处,我们去过的那些地名一一浮现到眼前:长湾可以戏水,凤形地山楂最多,西陇盛产五味子,学堂背后和安居坪有不少猕猴桃,牛路上有一棵葡萄树,水口河的岩石上有八月李……还有风坳,路家坳,干陇,小陇,横排山上,肖家山,大东池湾,小东池湾,排牙石,打杵叉,华年安埂上......这些地名枚举不尽。可惜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地方现在已是草木丛生,蛇虫出没,今生恐怕无缘再去了,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下午放牛是有任务的,为使耕牛更加健壮,牛群安顿好之后,要割草带回家给老牛充当“夜宵”。老牛倌是割草高手,草把杂得结实而有分量。我们纷纷效仿,手艺却始终达不到他的高度。草割好之后便是我们的疯狂之时,牛倌自顾抽烟照看牛群,我们便开始满山遍野地寻找野果野味。小陇有一片山的葛根藤,我们在密集如网的藤面上疯狂地扑腾玩耍,倘若下面有窝马蜂或者失足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想想还后怕。还有一次记忆犹深,一个伙伴顺着竹杆爬到顶端,然后拽着竹淼吊下来,以前总能靠自身的体重使竹竿垂至地面,然而这次竹子太粗,吊到离地两三米的高度,不得上也不得下,最终体力用尽,只得撒手,悲剧便发生了……

偶尔不和牛倌一起放牛,我们便会干一件令家人深恶而痛绝的事———下池塘戏水,离外婆家不远有口干塘,汛期会积水,暑期放牛我们便会偷偷溜去游泳,外婆时常会过去巡视,听见她来了我们便会赶紧躲到岩石背后。外婆到塘边一看找不到人,但会发现水是浑的,便自言自语:“这些孩子又来戏水了,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嗯……嗯……”,然后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往回走。

还有一件在我们那个年纪算是无法无天的事。我们找来一截笔杆粗细的毛竹,一端留结一端空着锯断,在留结的一端钻个小眼,把母亲做鞋用的鞋带帽塞进眼里,一个简易的旱烟筒便做好了……后来发现携带困难,每次携带容易被发现。于是便做了更多,连同旱烟火柴一起藏到各个放牛的地方的石头下面.......有一次老牛倌忘了带烟盒和烟筒,烟瘾上来正憋的慌,我们犹豫很久后决堤把我们私藏的违禁品借给他,他看见后虽如获至宝,但嘴上还是说“你们这些不学好的娃,还偷偷抽烟喏”。我们忐忑他回家后会不会揭发我们,谁知傍晚他把烟具还给了我们:“藏好了别让家人看见,哈哈哈哈”。回想起这些故事,真是回味无穷。

比较大型的活动是砍竹子树枝搭帐棚,山上我们搭过很多帐棚,兴起之时我们决定在放牛的路上每隔一段就搭一个,美其名曰“长城”,后考虑到人们的过路问题只得作罢。而后我们在凤形地埂上搭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棚子,耗时数天,最后一天傍晚我大舅家的牛一时兴起,竟用犄角把即将完工的棚子连根挑了.......那头牛被我们撵出好远好远,剩下表哥在后面无奈的哀求.......还有一个棚子在小东池湾竹林深处,那是规模最大且最成功的一个棚子,甚至可以说是房子,全部由竹片组成,非常扎实,内设竹凳竹桌,最里面还有竹床,我们在里面打牌玩乐,那会儿还没有斗地主,我们的玩法有王八,五十K,关牌(跑得快),红五(拖拉机)等,有一次甚至把一副小麻将都带上山了。时隔几年那棚子依然矗立,里面好像还有人活动过的痕迹,那个棚子堪称完美,只是糟蹋了不知谁家许多竹子。

童年放牛的故事太多太多,充满回味。可惜当初没有影像设备,否则记录些许当年的时光,保存下来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割草   牛倌   放牛娃   旱烟   耕牛   棚子   犄角   牛群   老牛   画卷   难以忘怀   竹子   美文   外婆   爷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