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认”道“识”「原创」

说“认”道“识”「原创」


人人都想认识好朋友,人的一生也有很多的好朋友,前提是先认识,然后再相处,最终成为好友。说你说我,说我们在一起,很Happy,

要想交好友,首先要会认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是患难之中见真情,还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很多人不会认人,更谈不上慧眼识才,殊不知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人和人之间永远都有间隙,既可能如胶似漆,更可能各奔东西,磁力场相互排斥,能找到知己的可能渺渺无几,很多人认识很多人,可真正了解的又有几位,真正在危难之中,伸出危难之手的又有几人,所以在危机中考验朋友的忠诚,是最真实的,只有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磨难,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一眼瞟过去,就知是敌是友,该出手就出手,打遍天下无敌手。

说“认”道“识”「原创」

认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一方面,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观念的形式反映或再现客体,首先是你自己的观点是主观的,不要强加于人,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不代表它没有存在的空间。说你认识了这件事物的外表,不代表你知道这个事物的内涵,所以没必要显摆自己认识的人多,知道的事情多,这只代表你的阅历,头发长,见识短用来形容某些男人也可以。至于你认识的人中间有几个挚友,你也摸一下心数一下,友直,友谅,友多闻,符合这个标准的有几人,

客观的说认识是以客观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要正确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外部现实的精确的知识,要能够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交融,主观和客观的互补,主观和客观的和谐,估计我要再读几遍“认识论”才能把这个哲学问题说个大概所以然,这个课题千古流传,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阶段,永远有探索不完的知识,更有道不尽的认识,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至于那么糊涂,不会看人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说“认”道“识”「原创」

“识”可以和知识,见识,胆识,常识,识时务,识大体,要想达到“通才练识”的程度,那非得要是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病逝,季羡林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学贯东西,才高八斗,厚德载物,季老写下""宁静致远""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季老的一生就是做学问,探寻知识的宝库,他是我们知识分子典范,潜心治学的最好模范,一直能保持那么豁达的心态,这也是他高寿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有高学历,学历不代表有知识,有知识的人一定是不断的补充自己,博思广义,旁证多引,不断地探讨,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分子,当然也有很多女知识分子像潘虹那样独身,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说“认”道“识”「原创」

有了知识,要想有见识也是不容易的,这就牵涉到,如何决策的问题,现在信息爆炸,一生给填鸭式的灌输了不少的知识,很多是过时的,相互矛盾的,学了也无用的东西,可面对机遇,需要的就是见识,见识多的人,临阵不乱,沉着应战,这年头,不是手上的资源少,而在于如何整合,这样有见识的人成功的概率就很高了。

有见识和识大体 之间也有区别,有见识看出来问题,然而下不了决心解决问题,不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先发制人,权衡利弊,识时务为俊杰,从大局入手,注重细节,也无法成功。

一个人拥有知识是终身的事情,知识在更新,知识在扩展,知识在膨胀,知识在积累,而有了见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处于领先地位,知人要知心,知面也能知人。

好好认人为贤,有知识就有发展空间,正确认识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坚定自己的信心,自助者天助也,总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说“认”道“识”「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多闻   心数   时务   客体   知人   好朋友   危难   知识分子   美文   主观   见识   出手   客观   东西   有见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